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成人多见,女性比例偏高。继发于先兆子痫/子痫21例(33.9%),高血压病19例(30.8%),肾功能不全11例(17.7%),其他原因为红斑狼疮、应用化疗药物、细胞毒性药物、血管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输血。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力障碍是RPLS常见四联症,59例伴急性血压增高。影像学表现为大脑后部对称性白质水肿,CT低密度灶,MRI长T1低信号,短T2高信号,Flair像高信号。57例累及双侧顶枕叶,5例累及单侧枕叶,其他部位受累频率从高依次为:额叶、颞叶、小脑、基底核区、脑干、丘脑、胼胝体。经过降压、抗癫痫、减轻脑水肿对因、对症治疗,60例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及临床症状异常迅速恢复。结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力障碍是RPLS主要临床表现,血压急性升高是RPLS的重要体征,影像学特征是大脑后部对称性白质水肿。大多数患者经治疗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2.
<正>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多病因、多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影像学上以大脑后部白质改变为主,预后一般较好,绝大多数患者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能够完全恢复,但治疗不及时,也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本文就RPLS研究现状予以综述。1命名RPLS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由Hinchey等[1]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生期妇女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 )的低场磁共振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3例围生期妇女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意识状态改变等。磁共振检查显示双侧对称的脑白质水肿,以顶枕叶为主,额叶、颞叶、基底节区和大脑皮质亦有累及。T1WI为略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为高信号。经治疗后1至2周内临床症状及磁共振表现基本或完全消失。结论围生期妇女RPLS好发于顶枕叶,头颅低场MRI对本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尤以FLAIR较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RPLS患者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以精神异常、癫痫发作、意识状态改变、视觉障碍、呕吐为主要症状,影像学均表现为两侧大脑后部病灶,经过脱水,降压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7例患者症状消失,颅脑CT或MRI复查提示病灶吸收,1例患者症状大部分消失。结论 RPLS经过及时准确的治疗,病情可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5.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1例(孕37周),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高血压病4例。急性起病5例,亚急性起病1例。头痛4例,伴恶心、呕吐3例,视物模糊2例,癫痫样发作(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1例,行为异常1例,视乳头水肿3例,皮质盲2例。影像学检查:病灶在CT表现多为低密度影,MR呈稍长或等T1,长T2及Flair像高信号,具有双侧性;其中累及额叶2例,顶、枕叶6例,颞叶2例,小脑3例,脑干2例,丘脑1例,基底节2例,侧脑室周围4例;白质6例,皮层2例;2例行增强检查无强化。6例均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治疗2~3周后MR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诊断及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报告5例老年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 结果 本组老年男性患者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3.0±2.4)岁,5例患者均在起病时并存高血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视觉障碍5例,头痛4例,癫痫4例,意识障碍3例,病理反射2例,偏瘫2例.CT检查示4例患者表现异常,MRI检查示5例患者均出现枕叶病变,颞叶受累2例,顶叶受累1例.4例患者出院平均(48.8±29.2)d后CT检查为阴性结果,死亡1例.结论 RPLS是典型的多因共果疾病,血管原性假说被影像学研究结果证实.神经影像学对诊断RPLS很重要,弥散加权像(DWI)有助于鉴别诊断RPLS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9年4月19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预后良好,3周后症状和体征恢复至病前水平,头部MRI示15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RPLS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神经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和特定的头CT及MRI表现,易误诊为脑梗死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及早认识并正确治疗本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头颅影像学表现基本可恢复至病前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确诊的21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觉障碍、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等。头颅MRI主要表现为大脑半球后部白质病变,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ADC呈高信号。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组依靠病史、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而诊断的疾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桥本脑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其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北京佑安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例桥本脑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数据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39±11)岁。最常见症状为急性、亚急性起病的认知功能损害6例(66%)、意识紊乱及嗜睡4例(44%)、癫痫发作5例(55%)和精神症状3例(33%)。7例有MRI异常,在1或多个部位出现T2高信号,受累结构包括灰质皮层、白质、基底节、脑干及胼胝体。5例出现脑电图弥漫性异常。9例均有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明显增高,5例出现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增高。7例经甲泼尼龙治疗后好转。结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认知功能障碍、意识模糊及嗜睡和癫痫是桥本脑病最常见症状。MRI异常多见,但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脑电弥漫性慢波支持本病诊断。血清TPO-Ab和(或)TG-Ab的增高是诊断本病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李新  牛智祥  张焱 《山东医药》2006,46(26):53-54
回顾性分析1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ADEM病灶多发且不对称,多累及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白质区,亦可累及灰质基底节、丘脑、脑干,在T1WI多呈低信号(部分为等信号),在T2WI均呈高信号;7例见环形强化,2例为轻度至中度占位效应。认为综合分析MRI表现可为ADEM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1996年由Hinchey等[1]首先报道的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痫发作、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现将我院2006年-2008收治的3例由子痫致RPLS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组以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视力障碍,意识和精神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影像学检查病灶主要位于顶枕叶白质,病程经过以可逆性为特征.现就我院诊治、资料完整的2例不典型RPL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MERS)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MER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脑炎/脑病症状前驱症状表现为发热9例、意识模糊2例、头痛头晕8例、呕吐1例、咳嗽1例。其中有9例患者经治疗14 d后症状明显缓解,2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明显脑实质损害症状,预后不良。影像学MRI检查表现为孤立性胼胝体压部病变,即胼胝体压部孤立性圆形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病灶,病变周围无明显水肿占位效应,伴或不伴胼胝体外,其他胼胝体部位受累,复查MRI提示胼胝体压部高信号完全消失或明显减弱。结论 MERS是一临床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起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幻视等神经系统症状,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者提示预后不良。影像学上多表现为MRI上胼胝体压部类圆形或弧形病灶,具有相似影像学表现的病例之间临床表现及预后可明显不同,伴有胼胝体外病灶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王笃华 《山东医药》2002,42(18):53-54
颅内肿瘤出血容易误诊 ,如果处理不及时 ,可致死亡。19 94年 6月~ 2 0 0 2年 6月 ,我们共手术治疗此类患者 3 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8例 ,女 13例 ;年龄 2 3~ 71岁 ,平均 43 .5岁。其中急性起病 15例 :患者以类似高血压脑出血的方式起病 ,起病急剧 ,短时间内 (几小时内 )即出现意识障碍 ,甚至昏迷 ;亚急性起病 11例 :患者在发病后 1~ 3天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如频繁的头痛、呕吐等 ;慢性起病 5例 :表现头痛 ,局灶性神经体征等。临床表现 :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局灶性体征 :有肢体肌力减低、肢体感觉…  相似文献   

15.
20050513左旋唑所致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王夏红…//临床荟萃。-2004,19(5).-267~269 36例患者均有服左旋眯唑史,剂量75~600mg。发病距服药时间1~90天。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6例,渐进性起病10例。以神经障碍(91.7%)、肢体无力(83.3%)、意识障碍(58.3%)、精神异常(77.8%)、反应迟钝(63.6%)、感情淡漠(57.8%)等为常见。CT和MRI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9%和100%。CT异常以低密度灶为主(81%),且大多数累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有的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佳。结论 CVS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S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依据病因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不典型脑干出血5例,均经CT确诊。患者年龄35~56岁,出血原因均为高血压。急性4例,亚急性1例,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为主4例,眩晕、复视、吞咽困难为主1例。其中3例伴有呕吐、瞳孔变化、短暂意识障碍及偏瘫。伴单侧面部、肢体麻木及耳鸣、听力减退、构音不清者各1例。脑脊液检查3例,压力均正常,其中2例为均匀血性,1例无色透明。头颅CT扫  相似文献   

18.
Susac综合征--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u G  Peng GG  Wang L  Dong WW  Deng QM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2):843-846
目的:讨论Susac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对2例Susac综合征进行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分析。结果:Susac综合征好发于青年女性,表现为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多发、弥散神经症状、听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典型表现:大脑MRI T2加权相显示白质及灰质内大量小灶增强信号、视网膜动脉闭塞、中到低频单侧或双侧感音性耳聋。结论:Susac综合征容易误诊,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结合辅助检查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确诊。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及听力测定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合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颅脑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确诊的IHP合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颅脑CT与MRI表现,观察病灶的位置、分布范围、形态和密度及信号特点.结果 9例患者颅脑CT与MRI均表现为双侧大脑、小脑内对称性钙化灶及细胞水肿、坏死影,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钙化灶及低密度坏死灶;在MRI上,9例颅脑MRI表现为双侧小脑、基底核区及半卵圆中心所有序列均表现为对称性片状稍高信号或高信号,其中8例为双侧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T1WI、T2WI片状高信号;6例双侧齿状核、放射冠-半卵圆中心至顶叶见大片状对称性云雾状DWI、T1-FLAIR、T2-FLAIR高或稍高信号;4例基底核区病灶内见小片状低信号及混杂信号.结论 IHP合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颅脑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双侧基底核区及齿状核对称性T1WI、T2WI稍高信号或高信号,双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大片云雾状状对称性DWI、T1-FLAIR、T2-FLAIR高信号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Ig)G4相关性眼病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IgG4相关眼病的老年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14例为泪腺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泪腺弥漫性增大,均伴有单条或多条眼肌弥漫性增粗,其中8例累及眶上、眶下神经增粗; 6例表现为炎性假瘤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累及眶下裂、翼腭窝,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等长或稍长T1信号、等长或稍长T2信号,增强呈明显强化,可出现血管流空影。结论 IgG4相关眼病的CT、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