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将精、气、神奉为人之三宝,三者对人的健康和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因此古人养生就以调神为第一要义。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形式,最终达到体气平和而延长寿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神"之有无,是关系生命的生死大事,往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通过"神"的表现,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及疾病的预后。故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曰:"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神鬼的传说很多。相信的人认为,神鬼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触摸或看到的,但可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与之沟通。这种祭祀习俗在古代很盛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这种活动已经越来越少了。此意从"神"字的本意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神”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养神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有多种含义,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综合并提出了法、术、势三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后人影响很大。由于韩非善于取道、儒、墨诸家之长,其养生之道,亦高人一筹。  相似文献   

5.
薛胜 《养生大世界》2005,(11B):44-45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这里所说的“神补”,指的就是精神养生。无论是医学理论还是临床实践,都证明精神养生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增进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作用。[编按]  相似文献   

6.
张若梅 《吉林中医药》2010,30(6):544-545
齐白石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大师。身逢乱世而一生创作丰富,享年九十三岁。谨记录他生前的小故事,梳理我国历代医家、养生家对静神养生的理论,阐述他静神观思想实践与高寿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们正视精神摄养,保持身心健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啬神"养性养生思想及具体应用是孙思邈重要的养生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其概念及源流的发掘整理,对孙思邈"啬神"养性养生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具体应用论述其对现代养生学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9.
李军 《天津中医药》1984,(Z2):21-25
“神”是祖国医学理论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病理、病机以至诊断、治疗,“神”贯穿始终.并指导着临床实践.百病之始,养生安康,与“神”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勇 《中医研究》2002,15(5):2-4
是心主神明,脑主神明,还是心脑共主神明?一直是中医学神主学说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其实只要将人身之神的涵义与组成作一番仔细的比较分析,这个问题并不难统一。心与脑各藏其神,并各主该神的功能,心与脑协同为用而成一身整体之神明。……  相似文献   

11.
王海亭 《养生月刊》2021,42(5):390-392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养生尤重调神.调神的本质是善良、宽容...  相似文献   

12.
金玉 《气功》2010,(9):772-775
沐浴,俗称洗澡,是人们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清洁个人卫生为主要目的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中医学认为,沐浴不仅是为了清洁身体,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方式,对人体起到发汗解表、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调和阴阳、振奋精神等祛病养生功能。现代医学认为,沐浴可以促进机体体温调节,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加速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3.
沐浴,俗称洗澡,是人们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清洁个人卫生为主要日的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中医学认为,沐浴不仅是为了清洁身体,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方式,对人体起到发汗解表、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调和阴阳、振奋精神等祛病养生功能.现代医学认为,沐浴可以促进机体体温调节,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加速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因此,沐浴作为一项健身措施,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心神"与"脑神"谁主人的神明,随着西医的普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目前,"心脑共主神明说"更受大家的认可。经查阅文献,分析现代医疗报道,观察总结生活中的现象,可以发现心脑共主人之神明,但所主神明有所不同,心之所主神明偏向于感情及长期建立起来的爱好习惯性神明,而脑之所主神明偏向于思维,记忆等后天学习性神明。二者各司其职又相互影响,共主一身神明。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强调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它维持着生命活动。形,指有形物质,指人体;神,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还指精神意识活动。“形”与“神”关系十分密切。“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平人绝谷》篇)。此言“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  相似文献   

17.
汉语里有一个成语叫"望梅止渴",它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曹操和刘备同来到后园的小亭对饮,曹操说:"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望梅真的能止渴。要说这些,我们还是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讲起。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  相似文献   

18.
“形与神俱”是中医养生学一条重要的原则,众多养生方法中,甚少有一种方法同时做到既养神又养形,但明代养生家高濂在其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论述的“香”却能二者兼具,对其养生价值进行探析,以期为中医养生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以及人类健康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养生,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必修课,也是对于人生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人对养生的认识也是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三个境界。养生之初,养生知识储备不足,信息量不够,没有养生的切身体会,更没有切肤之痛的教训,所以,对最先接触到的养生认识和理念感到很新鲜,容易入心入脑,先入为主,认为这  相似文献   

20.
正"养生"中的养为调养、保养之意,而生则指生命。对于生命来说,从出生到死亡,都处在"外环境与内环境"这两大系统之中。外环境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外界因素,天气、环境、饮食,甚至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内环境则是人类体内的环境,在生理学家眼中,内环境是包含营养物质及化学分子的液体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内环境就是我们体内可见的器官、组织以及不可见物质的平衡。人体为生存和适应,在不断进化,形成稳定的运行规律和代谢机理。在这个平衡的整体中,人体在尽可能的维持健康和平衡的状态。这也许就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天人合一"法则和中医所说的"致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