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煅淬自然铜炮制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煅淬自然铜炮制方法的改进夏培华江苏省太仓市医学会215400中药自然铜为天然黄铁矿[1],据多数资料记载[2~4],其主含二硫化铁[5],铁约46%,硫约53%,此外尚含有少量铜,镍、锑、砷等。据《本草逢原》中[6]“自然铜需火煅醋淬7次,置地7日,...  相似文献   

2.
<正> 自然铜来源于等轴晶系黄铁矿的矿石,主含二硫化铁(FeS_2),载于《开宝本草》,又名石髓铅、接骨丹.《本经逢源》谓;“火煅醋淬七次,置地七日,出火毒水飞用.铜非煅不可入药.”故临床上自然铜多煅淬用.有关自然铜中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测定,张亚敏(中药材,1993;(10):26)曾有过报道,而对净自然铜、醋淬自然铜、水淬自然铜中Fe~(2+)含量测定未见报  相似文献   

3.
自然铜来源于等轴晶系黄铁矿的矿石 ,主要含二硫化铁 ,又名石髓铅、接骨丹 ,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疗伤功效。有关煅自燃铜中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测定 ,张氏等 [1]曾有过报道。而对净自然铜、水淬自然铜、醋淬自然铜中金属元素的测定未见有报道 ,本文将对自然铜不同炮制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 ,从而探讨自然铜中金属元素与其疗效的关系。1 实验材料及仪器样品 :自然铜由南京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产地为四川 ;试剂 :高氯酸、盐酸、硝酸均为 AR;仪器 :日本岛津 AA- 67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 实验方法与结果2 .1 样品液的制备 …  相似文献   

4.
中药自然铜为接骨要药,本文对自然铜进行本草考证。自然铜始载《开宝本草》,又名石髓铅。”自然铜,生邕州山岩中出铜处,今信州火山军皆有之,于铜坑中以石间采之,方园不定,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苏颂在《本草图经》言:“今信州出一种乱如铜丝状,云在铜矿中,山气熏蒸,自然流出,亦若生银,如老翁须之类,入药最好。”不难断定苏颂这里描述的自然铜是矿物自然铜。矿物自然铜是在原生热液铜矿床中,由地质作用形成还原条件,使铜化物矿中的铜还原而自然流出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2000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以硫化物黄铁矿族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作为自然铜药用。具有散瘀、接骨、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跌打肿痛、筋骨折伤等症,足临床上伤科常用的一味中药、但由于历史、区域、地理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常见自然铜及其混淆品。现将自然铜(Pyritum)与其混淆品黄铜矿(Chlcopyritum)、矿物铜(Cuprum)的鉴别特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然铜辨析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矿物考订,并根据历代临床疗效评价、药理实验和尸检的认识,以及历代药学家的正误鉴别,认为药用自然铜应以矿物自然铜及多种含铜矿物为正品;以黄铁矿作自然铜入药是误用,黄铁矿另有疗效,应分别正名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自然铜又名石髓铅,有破积聚、疗折伤、续筋骨、散瘀排脓、止痛定惊之功能。用于跌扑肿痛、筋骨折伤,是自古至今沿用的中医伤科之要药,为我国历版药典所收载。元·朱震亨曰;“世以自然铜为接骨药……而铜非煅不可服”。历代医书记载,自然铜也是绝大多数经炮制后入药。我国历版药典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炮制规范中也都制定了自然铜的炮制方法,然而,自然铜的炮制工艺及炮制品质量还停留在煅至“暗红”,淬至“色变黑褐  相似文献   

8.
中药自然铜的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自然铜 pyritum(别名石髓铅、接骨丹)为一沿用已久的矿物药。原矿物为天然硫化铁矿石,即黄铁矿。据多数资料记载,其主要成份为 FeS_2,含铁46.6%,含硫53.4%,此外尚混有少量 Ni、Cu、Co、Ta 等杂质。我们从南京市场购得自然铜,经光谱分析表明,其成份以铁为主(Fe>10%),此外尚含有 Al、Ca、Cu、Mg 等其他十五种金属离子,其中含铜甚微。自然铜可散瘀止痛、接骨续筋,临床用以治疗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血瘀疼痛等症。据报道,其对实验性骨折确有促进愈合及增  相似文献   

9.
铜与自然铜用于接骨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飞 《中医正骨》1998,10(1):45-46
铜与自然铜用于接骨的历史与现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高飞,王明喜综述曹贻训审校铜与自然铜被用作接骨疗伤的药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传统接骨方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自然铜,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接...  相似文献   

10.
自然铜炮制原理及作用姚昌林自然铜,载于《开宝本草》,又名石髓铅,为等轴晶系黄铁矿的矿石。主产于四川、广东、江苏、云南等省,本品多呈方块形,大小不一,表面壳黄色,有金属光泽,有的表面显棕色,具棕黑色或黑绿色细条纹及砂眼,体重,质脆,易砸碎,煅后呈灰黄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全国各地25个市售自然铜药材中铅、砷、镉、汞、铜等有害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以评价自然铜药材质量。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铅、镉进行测定,火焰原子吸收法对铜进行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砷、汞进行测定。结果:25个自然铜药材中均不同程度地检出铅、砷、镉、汞、铜等有害元素,其中铅:2.3508-61.4289 mg·kg-1,砷:12.2084-37.5905 mg·kg-1,镉:0.6422-7.3669 mg·kg-1,汞:6.7171-223.6923 mg·kg-1,铜:0.0165-67.0561 g·kg-1。结论:应加强对自然铜药材中有害元素的检测及控制,以保证自然铜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铜筋铁骨,出自元代杨暹《西游记》第二本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铜筋铁骨,意即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这里的铜为常用中药,在中药大家族中,常用的铜药有铜绿、石青、胆矾、绿盐、自然铜等。  相似文献   

13.
自然铜辨     
中药自然铜世为中医伤科要药之一,具散瘀止痛,续筋接骨之功用。宋朝“医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形象地记述了自然铜的功用,说:“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后遂飞去。”(《本草纲目》第一册第468页) 然而这味中药却历代使用有误。在宋代:“今市人多以銗石为自然铜”,苏颂(同上第467页),明代:“今俗中所用自然铜,皆非也。”李时珍(同上),当代《中药志》、《辞海》等著作和现市售品均把黄铁矿或褐铁矿当自然铜。王嘉荫教授在六十年代说:“‘自然铜’是黄铜矿还是黄铁矿的问题……都需要很仔细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药自然铜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自然铜在水煎液和人工胃肠液中铅、镉、砷、汞、铜的含量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自然铜中铅、镉、砷、汞、铜在水煎液的溶出量高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量,但在两者中铅、镉、砷、汞、铜的溶出量均低于最大允许日摄入量。结论:自然铜还是较为安全的,但需严格控制药物的质量及临床应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比色法测定自然铜中全铁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自然铜用于跌扑肿痛、筋骨折伤,已收载于中国药典(1985年版),但无含量测定方法。自然铜中主要成分为二硫化铁,尚含有铜、锑、砷、镍、钙等微量元素。全铁的测定,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该法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等优  相似文献   

16.
伤科圣药古铜钱徐汝奇(江西省泰和县塘洲镇小溪卫生所泰和343715)关键词骨伤民间秘方铜钱末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骨伤科必用之药,然鲜少有用赤铜者。《本草纲目》中载“赤铜屑气味苦平、微毒”,可“接骨钅旱齿”,且“直入骨损处”,又云“自然铜接骨之...  相似文献   

17.
早在晋代《华佗神方》中就有用自然铜治疗骨伤的记载(FeS2,含铜、镍、砷、锌等杂质),晋末外科专家龚庆宣在《刘涓子鬼遗方》中也用磁石(Fe3O4)、滑石(Mg2Si4010H)、无名异(MnO2,含铁、钴、镍)作过治疗骨伤科的方剂。这说明我们的前人早就有了用矿物质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自然铜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以探讨自然铜炮制机理。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测定生、煅自然铜水煎液中镁、钙、铬、锰、铁、钴、镍、铜、锌、铅10种元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自然铜炮制后铅元素的含量降低,其他9种被测元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自然铜经煅淬后,10种相关元素的煎出量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19.
用补骨脂、黄芪各20g,白芷、归尾、制首乌、赤芍、白芍各10g,白蒺藜、桃仁各15g.生甘草6g.自然铜30g。日1剂水煎服。患处皮肤消毒,涂2%碘酊后,涂25%补骨脂酊(滴入0.5%硫酸铜液数滴).再行梅花针弹刺.至少量出血止,继涂补骨脂酊,每周2次;大硕积皮损者不适用。1个月为1疗程。结果: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8.9%。  相似文献   

20.
翻白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翻白草又名鸡腿儿,为蔷薇科植物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的干燥全草,多年生草本。其资源丰富,遍及全国各地,生于丘陵坡地,山野草丛中。《草木便方》等均报道其有清热、凉血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有抗菌、止泻和免疫增强作用。全草含鞣质,根含鞣质0.04%、淀粉37%。《东北药用植物》中报道其“植株各部分均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