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0年-2006年共收治的3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均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均行头颅CT复查,随访(1—3)年。结果:术后2例症状无明显缓解,其余30例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头颅CT复查囊肿消失或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相对较少、不易复发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浅表部位蛛网膜囊肿并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结果:6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示分流管位置理想,无其它手术并发症。5例得到随访,2例术后1年内囊肿消失,1例术后2年内囊肿消失,其余2例囊肿都有不断缩小的趋势。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具有手术简单有效、创伤小等优点,但需慎重选择适当压力类型的分流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在积液最厚处作头皮切口,长3cm,颅骨钻孔,切开硬膜,硬膜下积液处内置2~3cm分流管,将腹腔分流管远端裂隙部分剪去,通过皮下隧道置入腹腔。结果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7天复查头颅CT,积液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6个月,再次复查头颅CT,硬膜下积液消失者29例,硬膜下积液明显缩小者6例。结论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方法。方法对42例颅内体积较大、较表浅的蛛网膜囊肿行囊肿-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1周行CT复查,囊肿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术前症状均有所改善,一年内26例囊肿消失,消失率约占62%。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具有创伤少、出血少、安全简单、手术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沈华  王汉东  乔梁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257-125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有效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指征。方法:30例IAC患者中,18例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并与脑池、蛛网膜下腔沟通,8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4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示囊肿基本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一般作为术后复发、高龄患者或婴幼儿的治疗手段;显微手术是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切除囊肿并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之间的交通是手术成功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院 1999年 8月~ 2 0 0 1年 6月共收治脑蛛网膜囊肿患者 32例 ,其中 12例行囊肿 腹腔分流术 ,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性 8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13.5岁 (6~ 2 3岁 )。病程 0 .5个月~ 3年。 2例与外伤有关。右侧外侧窝池囊肿 6例 ,左侧外侧窝池囊肿 4例 ,左侧额颞部囊肿 2例。临床症状 :非进行性头痛、头晕 6例 ,癫痫 4例 ,肢体轻瘫 2例。12例术前均行头颅X线平片检查 :有 6例可见颞骨鳞部外突 ,骨质变薄。 12例头颅CT平扫显示 :有占位呈圆形、椭圆形的大片状低密度灶 ,边缘清楚 ,均匀一致 ,CT…  相似文献   

7.
杨星  梁君  周小嫚  张恒  韦硕 《浙江医学》2018,40(8):870-872
目的比较开颅囊肿剥离术与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颞部蛛网膜囊肿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囊肿-腹腔分流术(A组)14例,开颅囊肿剥离术(B组)16例。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囊肿体积的变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中有3例患儿术后再次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其中2例予分流管拔出改行开颅囊肿剥离术,1例予分流管调整,术后症状均逐渐好转。术前A、B组囊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时B组囊肿体积缩小>50%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24),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低于A组(P=0.031)。术后A、B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5.7%和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结论2种术式均能改善术前症状,其中开颅囊肿剥离术在囊肿体积缩小、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囊肿-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病例,其中囊肿切除术3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39例.结果 随访6个月到8年,影像学结果显示囊肿切除术组中,11例患者囊肿完全消失,消失率为34.4%;19例患者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有效率为59.4%;2例患者囊肿复发,分别在9个月和14个月后再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复发率为6%;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组中,15例患者囊肿完全消失,消失率为38.5%;23例患者囊肿体积明显缩小,1例患者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3个月后手术探查示分流管被大网膜包埋,调整分流管位置后囊肿体积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61.5%.癫痫治疗的有效率囊肿切除术为80%,分流手术组为33.3%,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肿切除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均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囊肿-腹腔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采用囊肿切除加脑池沟通术或囊肿-腹腔分流术,总结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32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头颅CT证实囊肿消失或缩小者29例,影像学有效率为90.5%;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者31例,临床有效率为96.8%,颅内压增高反应2例,颅内出血1例,伤口感染1例.结论 对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慎重,采用囊肿切除加脑池沟通术是一种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对43例颅内表浅部位的蛛网膜囊肿行囊肿-腹腔分流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得到6~9个月的随访,囊肿消失16例,缩小22例,变化不明显5例.总有效率为88.4%.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具有简单、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20年来采用2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先天性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20年来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外侧裂蛛网膜囊肿29例,其中15例施行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施行囊肿切除+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施行单纯囊肿切除,10例在囊肿全切除术基础上,再施行基底池造瘘术。结果:施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和囊肿切除+囊肿腹腔分流的17例手术效果良好,囊肿基本消失。其中5例囊肿基本消失后拔出分流系统。2例单纯囊肿切除中,1例囊肿消失,1例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行囊肿-腹腔分流术。余10例囊肿切除+基底池造瘘术的手术效果良好,无1例复发。结论:针对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2种手术方法均疗效良好,囊肿-腹腔分流术的疗效肯定、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长期随访结果表明,部分病例可以去除分流系统。而囊肿切除+基底池造瘘术不需要分流系统,可以避免因分流系统而导致的不良合并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术16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4例,显微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池造瘘术3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随访6个月~6 a(平均2.2a)。结果:67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有效率93.1%,随访CT或MRI显示83.3%(60/72)幕上蛛网膜囊肿体积显著减小,幕下蛛网膜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但症状显著改善。结论:有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患者均应积极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神经内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应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姚红新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4):224-225
目的 探讨小儿颅脑手术后硬膜下腔积液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35例6个月~12岁颅脑手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积液原因:6例(17.1%)为脑积水过度引流;18例(51.4%)为脑外积水;8例(22.9%)为脑塌陷;3例(8.6%)为蛛网膜囊肿开颅剥膜或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后积液。23例(65.7%)为单侧硬膜下腔积液,12例(34.3%)为双侧积液。治疗方法:22例(62.9%)行保守治疗,4例(11.4%)单纯行硬膜下腔积液穿刺外引流,9例(25.7%)行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术。结论 硬膜下积液必须认真对待,根据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采取保守治疗、积液穿刺外引流和积液-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14.
小骨窗开颅加蛛网膜造瘘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加蛛网膜造瘘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9例通过本方法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经治疗后随访1-12月,33例积液消失,4例积液量明显减少,2例变成硬膜下血肿。结论小骨窗开颅加蛛网膜造瘘术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瑄  夏佐中  梁平  李映良  周渝冬 《重庆医学》2007,36(15):1467-1468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均由CT或MRI确诊,根据积液量和病程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1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前囟侧角穿刺持续引流,14例行颅骨钻孔硬膜下腔置管外引流,12例行开颅清除积液、切除脏层囊壁,10例行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术.术后痊愈36例,好转8例,无效4例,无死亡.结论 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儿可根据不同的积液量和病程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原发脑损伤不重,治疗及时合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硬膜下腹腔分流术治疗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疗效。方法 :在积液最厚处作头皮垂直切口 ,长 3cm ,全层切开头皮 ,乳突牵开器牵开 ,颅骨钻孔 1个 ,电灼后“ +”形剪开硬膜 ,硬膜下积液处内置管 2~ 3cm ,将腹腔分流管远端的裂隙部分剪去 ,然后通过皮下隧道置入腹腔。结果 :近期复查CT硬脑膜下积液消失者 2 4例 ,硬脑膜下积液明显缩小者 6例 ,随访半年再次复查CT者硬脑膜下积液均消失。结论 :硬膜下腹腔分流术治疗难治性硬脑膜下积液 ,手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中颅窝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颅内血肿的影像学特征及个体化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中颅窝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根据CT/MRI上血肿部位与囊肿的关系,分为2种影像学类型:囊内血肿型(囊内型)、硬膜下血肿型(硬膜下型),综合考虑影像学特征(包括影像类型、囊肿大小、中线移位程度)及年龄、临床表现等因素,制定个体化外科治疗策略,并评价疗效。结果 13例中,囊内型7例,硬膜下型6例,均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无感染、急性颅内出血以及死亡等并发症。除1例囊内型于术后10月出现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外,余均未出现血肿复发。术后随访3月~8年,7例囊内型术后5例发现囊肿不同程度缩小(其中消失2例、缩小>50%2例、缩小>20%1例),另2例无变化;6例硬膜下型术后2例囊肿缩小>50%,另4例囊肿无变化。结论综合评估血肿与囊肿间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影像学类型、囊肿大小、中线移位程度等),结合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等因素,有助于个体化选择小儿中颅底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颅内血肿的外科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室镜在梗阻性脑积水中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06~2010-04间,采用脑室镜下行第三脑室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17例病例,术前均行头部CT、MRI显像检查。结果 17例造瘘成功。7例手术后发热,1例手术后6个月发生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后痊愈),1例术后6个月手术侧发生硬脑膜下积液(因无特殊不适,予以随访观察)。随访2~20个月,17例手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17例造瘘术后7 d颅内压显著下降,复查CT、MRI示:7例侧脑室体部横径较术前缩小,平均缩小2.3(0.7~4.6)mm;3例侧脑室大小无变化。本组17例侧脑室旁水肿均消失。1例术前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者手术后7 d复查MRI,见: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向上移位4.0 mm。结论脑室镜手术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对伴有颅内压增高和(或)神经系统症状者手术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对全切有困难的应行囊肿与脑室或脑池之间的交通或囊肿-脑池及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随访5年32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中囊肿消失14例,明显缩小12例,6例部分缩小。结论:对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囊壁全切除或充分打通与外界的交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腹不同频率超声联合扫查瘢痕子宫前壁下段情况对指导孕产方式的价值。方法选择有一次剖宫产史孕妇323例,且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其中剖宫产8~12个月7例,13~24个月49例,25~36个月98例,>37个月169例。应用经腹不同频率超声联合扫查瘢痕子宫前壁下段厚度及愈合情况,观察妊娠结局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随着剖宫时间的延长,Ⅰ级瘢痕子宫亦随之增加,以25~36个月以上增加最为明显,而Ⅱ级和Ⅲ级瘢痕相应减少。以25~36个月组为对照组,与8~12个月组和13~24个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而与>37个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经手术证实,323例中有7例子宫破裂,破裂率约2.1%。其中8~12个月组中破裂率约28.6%;13~24个月组中破裂率约2.0%;25~36个月组中破裂率约1.0%;>37个月组中破裂率约1.2%。以25~36个月组为对照组,与8~12个月组和13~24个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而与>37个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腹不同频率超声联合扫查可监测瘢痕子宫前壁下段厚度及连续性,评估测瘢痕愈合及瘢痕子宫分级情况,指导孕产妇的分娩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