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器剥脱和曲张浅静脉切除或结扎。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点式曲张静脉剥脱术治疗84例(112条肢体)下肢浅静脉曲张,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戚韶红  戴松林 《上海医学》1998,21(9):530-532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以往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器剥脱曲张静脉和交通支结扎。由于伤口较大,术中出血多,患者术后恢复较慢,我院自1990年起采用在超声无损伤血管仪(PVL)检测下行点式下肢静脉曲张抽剥术以来,共收治143例(162条...  相似文献   

3.
李奎  邓宏平  王志维 《当代医学》2022,28(11):94-96
目的 探究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点式剥脱联合硬化剂与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收治的7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手术治疗(A组),43例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点式剥脱联合硬化剂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静脉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2例静脉型KTS患者术前均行双下肢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通畅,无缺如或阻塞,其中4例下肢外侧单纯静脉曲张行曲张静脉剥脱术及分支结扎术,8例静脉弥漫扩张者应用驱血带和止血带的方法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切除及交通支结扎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曲张静脉全部消失,无复发,肢体酸胀、疼痛消失,无肢体肿胀及坏死。结论:深静脉功能正常或轻中度异常的静脉型KTS行曲张静脉剥脱分支结扎术,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局部浅静脉切除及交通支结扎,并应用驱血带和止血带方法可减轻症状,取得比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60例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洪强  吴鸿根 《广西医学》2004,26(9):1322-1323
大隐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变进行加重会引起湿疹、慢性溃疡、出血、静脉炎等多种并发症,使患者双下肢活动耐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而手术是治疗大隐静脉的根本方法。本文作者统计我院自1998年以来求治本院的大隐静脉曲张择期手术病人并分为两组。一种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简称点式剥脱组) ,一种为传统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除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简称传统组) ,各随机抽取30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点式剥脱组30例,男性2 1例,女…  相似文献   

6.
下肢静脉曲张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器剥脱曲张静脉和交通支结扎。由于伤口较大,术后病人恢复较慢,特别对小腿部曲张静脉处理,伤口往往过长、过大,影响美观。我院自1990~1996年期间运用微小创伤技术开展点式戳口曲张静脉抽剥术共116例(13条下肢),术后经过5年7个月的随访,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64例,女52例;年龄22~76岁,平均4756岁。病变在左腿56例,右腿37例,双侧23例。主要表现:下肢浅静脉曲张(13条肢体),下肢沉重胀痛(127条肢体),足靴区色素沉着(75条肢体),湿疹样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对60例(82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主干行高位结扎剥脱术,小腿曲张静脉行电凝术灼闭.结果 术后1例并发皮肤烫伤,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4.5天.随访3个月,1例出现节段性复发,经再次电凝后治愈.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王为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16-4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Klippd—Treamunay综合征(KTS)的方法及效果。方法:KTS12例均为静脉型,术前均行双下肢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通畅,无缺如或阻塞。4例下肢外侧单纯静脉曲张行曲张静脉剥脱术及分支结扎术,8例静脉弥漫扩张者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切除及交通支结扎术。应用驱血带和止血带的方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曲张静脉全部消失,无复发,肢体酸胀、疼痛消失,无肢体肿胀及坏死。结论:深静脉功能正常或轻中度异常的静脉型KTS,行曲张静脉剥脱分支结扎术,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局部浅静脉切除交通支结扎,并应用驱血带和止血带方法可减轻症状,取得比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方法及效果.方法KTS 12例均为静脉型,术前均行双下肢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通畅,无缺如或阻塞.4例下肢外侧单纯静脉曲张行曲张静脉剥脱术及分支结扎术,8例静脉弥漫扩张者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切除及交通支结扎术.应用驱血带和止血带的方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曲张静脉全部消失,无复发,肢体酸胀、疼痛消失,无肢体肿胀及坏死.结论深静脉功能正常或轻中度异常的静脉型KTS,行曲张静脉剥脱分支结扎术,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局部浅静脉切除交通支结扎,并应用驱血带和止血带方法可减轻症状,取得比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形激光结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4月收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应用环形激光结合"点式"剥脱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浅静脉剥脱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肢切口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切口数目、腹股沟切口长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皮下瘀血、感觉麻木、硬结、皮下脂肪液化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环形激光结合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微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刨吸术(Trivex)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和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Trivex手术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42例(486条下肢),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486条下肢有54条出现了不同程度并发症(11.11%),其中47条(9.67%)发生局部血肿,6条(1.23%)术后出现小腿蜂窝组织炎,1条(0.21%)术后1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Trivex术是一项新型微创技术,其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优点、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47例53条肢体腹腔镜下行深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并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或主干结扎及踝部结扎,曲张浅静脉分段剥除或缝扎。结果:术后浅静脉曲张消失,皮肤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皮炎7~21d治愈,8~31d溃疡愈合,无手术并发症。随访45条肢体,11~37个月,平均3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疗效满意,能避免和减少术后复发,改善皮肤营养障碍,促进溃疡愈合,并发症少,并有微创效果。  相似文献   

13.
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江华  陈开  戴毅  武国 《西部医学》2009,21(2):227-229
目的 探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并发症原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应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358例患者共520条肢体,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每条肢体手术时间35分钟,微创切口平均4.8个,平均住院6天。7条肢体术后出现小腿蜂窝组织炎,47条肢体发生皮下血肿,1条肢体于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条小腿于术后1年见浅静脉曲张复发。结论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兼有美观的特点,适应证广泛,效果良好。掌握重要环节的处理,将会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的可行性。方法:2007年4月-2008年12月,经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患肢17条,行SEPS术在深筋膜下断离病变交通支,联合Muller术抽剥浅表静脉以及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结果:17条患肢术后创口生长良好,无感染及出血,术后所有患肢曲张静脉团消失,局部疼痛缓解,7条患肢内踝沉着色素减轻,5条患肢溃疡在2~4周内完全愈合,无溃疡复发及新溃疡形成,术后无组织水肿。结论:腔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溃疡具有创伤小、手术彻底、患者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王畅  谭最  吴云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1):23-25,29
目的 探讨泡沫硬化剂与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差异。方法6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72条患肢),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泡沫硬化剂组(50条患肢)和传统手术治疗组(22条患肢)。分析2组血管直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荨麻疹、红肿硬结、色素沉着,视盲等),住院时间、行走功能恢复、疤痕率以及复发率等项目。结果泡沫硬化剂组(50条患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部位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红肿,经穿压力梯度弹力袜行走后可自行消失;全身荨麻疹1例,激素治疗1个月后消失;色素沉着3例,用维生素E精华素霜涂抹3个月后消失;7条(7/50)(血管直径〉6mm)患肢于治疗后3~6个月复诊时实施了第2次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能立即行走,未出现过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胸闷气急,休息30min后完全恢复,未出现暂时性视盲,未出现隐神经损伤后的表皮麻木感,表面无疤痕出现。传统手术治疗组复发的6例,经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余患者未出现复发症状。结论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直径6mm以下的静脉曲张或传统手术复发的静脉曲张,效果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并且该方法操作简便、痛苦小、无疤痕形成、可重复性好,多不用住院,是一种治疗与美容兼备的微创治疗方法。但治疗前应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酒精过敏史,防止出现全身荨麻疹,对粗大的静脉曲张建议行手术或激光治疗,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总结2003年5月-2007年5月我科收治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8例,共56条患肢,均采用顺行剥脱联合点状抽剥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此术后全部曲张静脉消失。2例大腿皮下出现条索状硬结,2例腹股沟切口下血肿,均于2~4个月内吸收软化,其余患者顺利康复。术后随访1~2年,无复发病例。结论顺行剥脱联合点状抽剥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手术方法。为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传统静脉剥脱器增加自制丝线性材料剥离头改良剥脱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2年5月-2013年5月到鞍钢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单纯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46例患者(46条下肢)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传统静脉剥脱器增加自制丝线性材料剥离头改良剥脱法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对照组22例,采用传统静脉剥脱器剥脱法剥脱大隐静脉主干;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数(≥1cm)、术中出血量、术后24h肢体的疼痛分级、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皮下淤血及肢体肿胀麻木患者例数、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改良剥脱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较传统剥脱器剥脱法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切口数减少,一次性剥脱成功率高(95.8%),术后疼痛时间低于传统剥脱器剥脱法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剥脱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静脉剥脱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0例(共146条肢体)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属支离断并腔内激光闭合术,若合并有静脉石或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部位,则手术切除曲张的静脉团;术后随访疗效,包括观察分析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结果 随访95例131条肢体,平均随访(10±5)个月;绝大部分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曲张静脉团块消失,患肢酸胀不适感消失,满意率达96.9%;部分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发症,如患肢肿胀,皮肤灼伤,有压痛的条索或硬结,皮下淋巴感染,皮肤麻木,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1条肢体并发深静脉血栓;另有3条肢体曲张静脉局部复发。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属支离断并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疗效可靠。对合并有静脉石或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部位,应手术切除曲张的静脉团;激光治疗规范化操作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镜技术在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结果。方法:腔镜辅助手术治疗24例(32条患肢)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病人。术后随访3~22个月;传统手术治疗20例(27条患肢)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病人.术后随访5~24个月。结果:腔镜辅助手术治疗24例病人术后肢体症状和浅静脉曲张消失,16例合并有静脉性溃疡患者短期内溃疡愈合,随访3~22个月只有1(1/32)条患肢复发静脉曲张,其余病人未见静脉曲张复发及并发症;而传统手术治疗20例病人术后肢体症状和浅静脉曲张消失,10例合并有静脉性溃疡患者短期内溃疡愈合,随访5~24个月有3(3/27)条患肢复发静脉曲张,2(2/10)条患肢复发溃疡。结论:腔镜辅助手术治疗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手术效果好,术后复发率低,患肢创伤小,病人满意度高,是治疗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患者在不同体位下局部血清中sICAM-1、sVCAM-1的含量变化。方法:选取单侧肢体病变的CVI患者20例,双下肢均经过双功彩超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在经过30min下肢静止站立后分别抽取双下肢静脉血,同时取上肢静脉血作为对照组,尔后取平卧位15min后再取双下肢静脉血。分为曲张静脉+静脉高压组(Vh组)、正常静脉+静脉高压组(Nh组)、曲张静脉压力解除组(Vr组)、正常静脉压力解除组(Nr组)和上肢对照组5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sICAM-1、sVCAM-1的含量。结果:①Vh组和Nh组的sICAM-1、sVCAM-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Vh组和Nh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Nr组和Nh组相比,sICAM-1、sVCAM-1均下降(P〈0.05)。③Vr组和Vh组相比,sICAM-1、sVCAM-1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下肢静脉系统在血流淤滞和静脉高压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本身静脉有异常,局部的内皮细胞和白细胞均有激活并表达黏附分子。而在静脉压力解除后,曲张静脉中局部的黏附分子高水平提示炎症仍持续,而正常静脉则可短时间内下降。曲张静脉炎症反应的持续性可能是CVI发展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