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加味完带汤治疗妇女带下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23岁,20~30岁18例,31~40岁26例,41~50岁16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1个月。2诊断标准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中带下病的诊断为依据。即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60例患者中黄白带下或黄白相兼带下56例,赤白带下3例,五色杂至带下1例。3治疗方法基本方组…  相似文献   

2.
正常的妇女阴道流出少量透明、粘滑、色白或黄白的粘液称为白带。当子宫、子宫颈、阴道出现病变或有其它原因时,白带的量、颜色、粘稠度会有变化,称为白带异常。中医叫带下病。认为由湿热侵袭或脾肾虚弱引起,在采用饮食疗法时应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湿论治带下病武汉市第三医院(430060)孙勤国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病之一,女子在发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白带相应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情况,正如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非本病也”。如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变化,或伴有...  相似文献   

4.
田满荣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70-1471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妇女阴道可以分泌少量黏液,多属无色、无臭(或微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不适感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并见于生殖系统炎症和妇科肿瘤。历代医家根据带下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生理性带下是健康女性自阴道排出的一种可以润泽胞宫、阴道、外阴的阴液,无色透明或是黏而不稠,无臭,量适中。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生理性带下的产生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精化带,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则使津液各行其道,将阴液输布于前阴而为带下,以润泽阴道及外阴。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带下病分为带下过多和带下  相似文献   

6.
中药外洗内服治疗带下病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炎等疾病引起的白带量增多 ,或粘稠如脓 ,或清稀如水 ,或杂见五色 ,有腥臭味等症状均属带下病范畴 ,笔者用中药外洗内服治疗带下病患者 1 0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0 0例患者年龄 1 6~ 5 8岁 ,病程 1 5天~ 5个月 ,皆有外阴  相似文献   

7.
正常的女性都会分泌少量的白带,量少色清,无明显异味。《寿世宝元&#183;带下篇》说,“妇人带下,其下赤白或黏稠者,谓之带下”。不过,来找我求治的很多女性大多白带分泌过多,不是带中有血,就是量多黏稠,我们把这种带下不正常的症状统称为“带下病”。  相似文献   

8.
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陈丹华妇科主任医师,行医五十多年,治疗带下病具有独到之处,现将带下病内治诸法归纳如下。一、健脾益气,除湿止带法。本法用于脾虚气陷,湿浊下注之白带。症见带下绵绵,色白质稀,如涕如唾,甚或量多如崩。伴神疲倦  相似文献   

9.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或伴有其他症状的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其病机责之脾虚,肾虚湿热下注等。临床上可见有白带,黄带和赤带三种。笔者运用经验方治疗本病200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肝论治带下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带下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有带下五色之分。临床中我们从肝论治带下病,获得初步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赤白带清肝为宜赤白带下,有腥味,下阴部有不适感或瘙痒感,带下量多,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此为肝经火炽,脾不运化,湿热之气内侵,损伤任带。当需清肝止带。药用牡丹皮、桅子、柴胡、半枝莲、地榆、蛇床子、苦参、墓头回、白芍。并根据临床症状,佐以药煎水熏洗下阴部。  相似文献   

11.
正常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以润滑阴道,常在月经期、排卵期或妊娠时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分泌物过多,或颜色、质地、气味异常,并引起其它一些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或阴部瘙痒,则为带下病。带下色白而多谓之白崩,多为虚症、寒症;带下色黄,状如茶叶汁,称为黄带,亦有赤带白带相并而下,多为实证、热症。一般来说,白带清稀量多,为脾虚或肾亏所致,在饮食方面宜吃些具有健脾、补肾、固涩作用,或补气养血的温热性滋补强壮食品;忌吃生冷瓜果以及寒性之物,忌吃破气耗气食品。黄带或赤白带下的妇女,多数为湿热下注的实证,…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学古籍中并无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带下的量、色、质异常,接触性出血、宫颈糜烂、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应归属于"带下病",也可属于"五色带"、"崩漏"、"症瘕"、"阴疮"等。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记载"…赤白带下,腐臭不可近…",这与宫颈癌的阴道流血,阴道排液,或伴有腥臭味白带的表现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3.
带下病辨症施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如分泌过多、过少,或色质异常,并伴有其它症状,则为白带异常,称带下病。最常见的带下病是指带量明显增多,色质异常,或有臭味者。各种生殖器的炎症,内分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阴道、宫颈或内生殖器发生病变时,带下量明显增多,并且色、质和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笔者经过13年的临床应用,把带带丸放入阴道24h取出,药丸表面贴满薄膜杂带和腐臭之物,清洁胞宫,祛腐生新,治疗黄白带下、腰腹作痛、阴肿淋浊等妇科疾病200余例,疗效较好。现将1990年2月~2013年8月笔者用带带丸治疗黄白带下120例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第八章带下病《中医妇科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病的要求:掌握带下病的病名含义,熟悉带下病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与脾、肾两脏,任、带二脉以及湿邪与带下病的关系。掌握带下病的辨证论治。一、含义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或伴有其他证象者。  相似文献   

16.
带下病指女性白带的量、色、质、味异常,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带下及带下病详细的论述。秦汉时期有不同称谓,隋代《诸病源候论》基本固定病名。广义 "带下" 即妇女疾病总称;狭义 "带下"指女性阴中流出的液体,亦称白带,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狭义 "带下" 之名,始见《神农本草经》。《内经》中详细记载 "带下" 的来源、作用:为女性体内之精华物质,与入骨孔补益脑髓的物质同源。白带量过多则为病,即《内经》中之"淫"病,为阴阳不和,肾虚无摄;怵惕思虑,神伤恐惧;脾邪传肾,少腹疝瘕;暴食不洁,升降失常。淫之重症有四逆、五逆之说,均指病势深重,积重难返。白淫,男女皆可有,男子随溲而下,溺中若有精之状,即后世所言"白浊";女子则下于阴中,即后世所言之"带下"。《灵枢·五色》"有润如膏状",未述及 "带下" 之颜色及性状。《神农本草经》中论述了赤、白之分。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涉及白带颜色、质地及气味。《诸病源候论》根据白带颜色分成"五色带"。傅山归纳总结"五色带",并给出相应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从白带标本的采集、白带生理性变化可能的影响因素及白带的病理性改变的特点着手,剖析白带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不同的年龄分期、服用避孕药物及抗生素、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白带的生理性变化,同时从白带的性状、酸碱度改变可以明确不同性质的阴道炎症或阴道肿瘤。结论:白带检查作为妇科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对阴道炎症、阴道肿瘤、不孕症可能原因的早期检测及治疗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张旻轶 《养生月刊》2022,43(2):118-119
俗话说"十女九带",就是说十个女性里有九个带下病患者.当然,临床上不至于"十女九带"那么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门诊患者里来看白带异常的确实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比如感觉近期白带的量、色或者形状有异常的,或者外阴瘙痒的,都会来门诊就诊.西医学中,阴道炎对应的便是带下病范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来看阴道炎的患者确实也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19.
带下病是临床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带下量、色、质、味等异常为主要表现。常因感受湿邪或各种原因损伤脾气,湿浊内生,流注下焦而成带下。本文通过论述湿邪、脾虚与带下病的关系,探讨健脾除湿法治疗带下病,并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饶玲铭 《新中医》2017,49(8):173-174
正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沈氏女科辑要》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果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则发为带下病。带下病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如《女科证治约旨》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