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方法以4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0例为单纯单侧髋部骨折(单侧组),44例继发对侧髋部骨折(双侧组)。分析继发对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密度、合并症、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抗骨质疏松用药史等的关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侧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0.9%(44/404),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合并症、骨密度、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生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风险高于年龄小、骨密度高、无合并症及股骨颈骨折;而相对于内固定治疗、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利于降低继发对侧髋部骨折风险。结论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的髋部骨折以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应当加强预防继发对侧髋部骨折,老年髋部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及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能防止继发对侧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56例,依据术后1年内对侧髋部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无再骨折组324例,比较年龄、体重指数、是否规律日照、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情况、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运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再发健侧股骨颈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再发健侧股骨颈骨折有完整记录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104例老年初次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患者的致伤原因、年龄、性别、Singh指数、并发症、现患髋对侧关节Harris评分情况,评估再骨折原因。结果:直接致伤原因为跌倒的观察组占100%,对照组占89.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78.16±3.42)岁和(66.47±5.84)岁(Ρ〈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男女性别构成比分别为1∶8和1∶1.54(Ρ〈0.05);Singh指数≤3级例数分别为34例和83例(Ρ〈0.05);在6种相关性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脑卒中、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病)的伴有情况中,观察组为23、14、15、11、9、5例,对照组为26、12、10、14、10、4例,除帕金森病外,其余5种并发症的伴有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现患髋对侧关节Harri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16±9.57)分和(98.12±4.81)分(Ρ〉0.05)。结论:跌倒仍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再发健侧骨折的直接原因,女性、增龄、骨密度降低、高发合并症均是不利因素,但尚不能认为初次骨折后关节功能减退是再发健侧骨折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2月—2014年5月间该院接诊的1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2例出现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128例单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对比观察组内不同骨折类型之间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几率;根据研究结果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并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转子间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几率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骨折后再发对侧骨折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2年,其中在1年内发生再次骨折的比例较大(45.5%);观察组所有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于患有骨质疏松且属于老年髋部骨折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而言,术后1年内要加强预后以及骨质疏松治疗,手术治疗仍然是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及其合并症与术后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方法 以169例6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手术方式、合并症情况、烟酒嗜好、术前血脂、凝血机制、伤前发生脑血管病的时间、术后是否用抗凝药、是否输血、术后发生脑血管病的时间、开始恢复时间、出院时是否恢复等。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 术前有3种及以上合并症与术后发生脑血管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脑血管病病史与术后再发生脑血管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年及以内曾患脑血管病与术后再发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与术后发生脑血管病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周内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特别是24小时之内;脑血管病开始恢复时间越早,病死率越低,遗留后遗症的可能性越小。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调查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15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治疗的一侧髋部(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285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居住地、收入水平、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模式),住院相关资料〔包括住院天数、术前合并内科疾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清蛋白水平、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长、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住院期间肺部感染情况〕,计算体质指数(BMI)。于术后1年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复查或社区协助访视收集术后亲属照护情况、抗骨质疏松治疗、康复训练情况,对于死亡者记录其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收入水平、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模式、术前合并内科疾病的数量、合并冠心病情况、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清蛋白水平、术前ASA分级、住院期间肺部感染情况、有无亲属照护、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康复训练情况的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亲属照护、术后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无亲属照护、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187例确诊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各种因素对手术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 患者年龄、伤前基本生活能力 (ADL)、行走能力、术前健康状况的美国麻醉学会 (ASA)分级、术后并发症等对治疗结果有明显影响 (P <0 .0 5 ) ;而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等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术前ASA分级可很好预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率 ,伤前ADL是影响术后功能康复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及并发症分析和手术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发症发生原因并预测手术危险的高危因素. 方法:1995-03/2001-06收治60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68例. 行手术内固定治疗136例,83例获得12~75(平均37.8) mo的随访,通过病历分析获得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以及输血量、伤前生活自理能力、伤前身体状况、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按手术方式、骨折类型以及年龄分组比较其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计算发生并发症(尤其是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手术危险性预测综合指数W值,预测手术危险的高危因素. 结果:本组83例,术后功能恢复优良67例,可9例,差7例;优良率80.7%. 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平均年龄为82岁,发生率12.0%,术后早期诱发原有合并症3例,平均年龄为92岁. 动力髋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比其他两组明显延长(P<0.05);术中出血以及输血量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多;髓内钉内固定组住院天数比其他两组明显缩短;年龄大于70岁组功能恢复较差;以上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各组并发症发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早期诱发原有合并症的3例患者,手术危险性预测综合指数W值分别为6, 7和8. 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DHS、髓内钉、多枚钉可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和年龄的骨折,尤其是髓内钉适用范围较广;年龄可能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危险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髋部骨折相关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5 1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74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Disability and death following hip fracture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as the population ages.Previous reports have focused on the selec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髋部骨折类型、治疗方法与死亡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类型、治疗方法与死亡率的关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 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差异、病死率的差异,总结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伤前健康状态、并发症、麻醉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获得1年随访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17例,男101例,女2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7例,股骨颈骨折140例,1年累计死亡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股骨颈组(P=0.032),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待手术时间及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数量、ASA评分、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充分认识老年转子间骨折、股骨颈骨折的不同临床特点,合理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麻醉方式,改善术前健康状态,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两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其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2):293-298
目的 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住院有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KP术的189例患者为PKP组,行PVP术的173例患者为PVP组,随访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随访时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2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3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362例患者,PKP和PVP两种术后均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减低,两种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5,95%CI:1.040~1.112,P<0.001),骨密度T值减低(OR=0.576,95%CI:0.351~0.946,P=0.030),骨水泥渗漏(OR=2.284,95%CI:1.200~4.344,P=0.018),术后矢状位Cobb's角过度矫正(OR=1.188,95%CI:1.124~1.255,P=0.009)是OVCF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KP和PVP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提供效果相当的疼痛缓解率,两种术式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骨密度T值降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和术后局部矢状位Cobb's角过度纠正是OVCF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观察绿色通道建设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经治的115例高龄(≥75岁)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流程不同分为绿色通道组(58例)和常规处理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术后全身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绿色通道组手术等待时间(中位数43.6 h)明显短于常规处理组(中位数136.8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绿色通道组住院时间[(4.3±1.2)d]明显短于常规处理组[(8.5±2.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11例(19.0%)发生并发症,常规处理组29例(50.9%)发生并发症,常规处理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绿色通道组(P<0.01);绿色通道组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组[3.4%(2/58) vs 14.0%(8/57),P<0.05;3.4%(2/58) vs 15.8%(9/57),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绿色通道建设应用于高龄髋部骨折的治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期手术有利于缩短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髋部功能的康复,对老年髋部骨折的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龄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特点及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残和病死率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7.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3%.结论 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高龄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