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唐之俭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24-124
实验对象:上海市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8年1月~2008年8月门诊和住院患儿990例,年龄0~14岁,抽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检测。  相似文献   

2.
周兰霞  杜晓芸  唐艳  朱江 《西部医学》2012,24(11):2163-2164,2167
目的调查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季节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肺炎支原体患者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中MP-IgM抗体。结果在292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检出MP-IgM抗体阳性148例,阳性率为5.05%。在不同年龄组中,7~18岁和成人年龄组MP感染显著高于0~1岁两个年龄组(P<0.01)。在不同季节中,春季MP感染明显高于夏秋季(P<0.05)。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MP-IgM抗体可作为MP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MP在成人患者中感染率最高,一年四季中兰州市在春季MP的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姚崇武  洪庆 《海南医学》2003,14(6):25-26
目的应用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方法协助临床确诊支原体肺炎.方法用日本富士公司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Ⅱ做凝集试验,检测218例门诊和住院中怀疑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218例中符合临床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45例,特异性抗体IgM阳性44例,阳性率97.8%,不符合临床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173例,特异性抗体IgM阳性40例,假阳性率22.9%.两数据x<'2>=10.2,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 SERODIA-MYCOⅡ凝集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一种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的有效辅助广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利用末梢血检测肺炎支原体 (MP)IgM抗体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ELISA法检测 117例肺炎患儿静脉血及末梢血肺炎支原体IgM抗体 ,对其定性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并对MPIgM抗体值在 2 0 0~ 30 0 0u/ml范围内的 90例患儿的静脉血和末梢血MPIgM抗体水平进行比较 ,进行直线相关及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117例患儿静脉血和末梢血MPIgM抗体定性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 ,P >0 0 5。 90例患儿末梢血组MPIgM抗体水平 ( 912 5 3± 5 48 45u/ml)显著低于静脉血组 ( 10 2 4 0 2± 6 0 4 90u/ml) ,P <0 0 0 1,但二者具有高度相关关系 ,r =0 975。建立了以末梢血MPIgM抗体值为自变量 (x)的估测静脉血MPIgM抗体值 (y)的回归方程为 :y =46 +1 0 6 8x。结论 :利用末梢血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彭俊凤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130-131
目的通过调查本地区呼吸道疾病患儿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情况,为相关研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收集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611例呼吸道疾病患儿血清,采用被动凝集法进行MP-IgM抗体检测。结果1611例患儿MP—IgM抗体阳性693例,阳性率为43.02%。0~3岁、4~6岁、7~13岁年龄段中MP—IgM阳性率分别是43.84%、43.09%、39.63%。4个季度MP-IgM感染的检出率分别是50.45%、49.68%、39.60%、34.53%,其中1和4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和2季度MP—IgM感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3和4季度。结论各年龄段儿童人群普遍易感MP,有低龄化发展趋势;1和2季度MP感染检出率明显增高,可能与季节和流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万冰  杜丽鑫  王立春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807-1808
目的:对本院1102例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检测结果作一统计分析,以了解本地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110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MpIgM抗体的检测,对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不同年龄Mp感染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110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抗体检出阳性693例,检出率为62.89%,并且该病全年均有发病,除秋季外,其他季节均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结论:儿童Mp感染与年龄、季节和流行与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60例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0例成人MP感染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0例MP感染成人患者发热22例,听诊双肺可闻及千、湿啰音14例;白细胞总数正常40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34例;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MP—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46例行胸部X线片检查。28例(61%)正常;肺炎9例;用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治疗后痊愈。结论 成人MP感染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症状相对较轻,白细胞总数多正常,肺炎比例少,阿奇霉素疗效满意,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9.
肺炎支原体是人体内支原体属中主要的一种病原体[1],由其引起的肺炎占X线诊断肺炎的15%~20%[2],临床上常因诊断不及时而影响治疗,因此对于此种感染的快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基础。近年发展起来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可同时检测IgG和IgM抗体,特异性强,敏感性高[3].本研究用ELISA法检测了565例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肺炎支原体IgG、IgM抗体。其中的109例同时做冷凝集试验,并对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在青少年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明胶凝集的方法,若抗MP—IgM滴度≥1:80,为阳性。结果共检测1817例,阳性率为30.7%,女性阳性高于男性,3~6岁的儿童阳性率最高。结论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是青少年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阳性率与年龄有关,密切接触可引起局部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三亚地区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4年1~12月就诊的2942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IgM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2942例患者中MP-IgM阳性616例,总阳性率20.94%,男性阳性率为18.42%(337/1830)、女性阳性率25.09%(279/1112),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岁组阳性率最高(27.57%,169/613),≥60岁组最低(14.67%,104/709),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者全年均有发病,4~10月份为本地区的发病高峰期。结论三亚地区MP总感染率不高,女性高于男性,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高危感染人群,临床上应加强对MP的监控。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抗肺炎支原体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 以纯化的肺炎支原体膜蛋白抗原 (相对分子质量为43× 10 3)加福氏免疫佐剂免疫 8周龄雌性BALB c小鼠 ,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 0 Ag14融合 ,以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筛选和鉴定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结果 共筛出 3株分泌抗肺炎支原体种特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 ,经免疫鉴定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G1、IgG2a及IgM ,与肺炎支原体有很强的亲和力 ,与种属相近的其它 6株支原体没有交叉反应。结论 本次筛选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能分泌高浓度的肺炎支原体单克隆抗体 ,并且有很强的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阐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HSP的关联性。方法:选择相同年龄段同期住院且符合诊断标准的HSP患儿323例、近期无感染病史的心律失常患儿52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247例及支气管肺炎患儿122例,分别为HSP组、心律失常组、急性支气管炎组和支气管肺炎组,根据入组标准将HSP组患儿分为难治HSP组和一般HSP组。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SP组有281例患儿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53例(54.4%);心律失常组52例患儿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7例(32.7%);急性支气管炎组247例患儿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46例(59.1%);支气管肺炎组122例患儿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46例(37.7%)。与心律失常组和支气管肺炎组比较,HSP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与急性支气管炎组比较,HSP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性HSP组患儿较一般HSP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HSP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且肺炎支原体可能使HSP患儿病情复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分别用蛋白芯片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0例肺炎支原体患者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结果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灵敏度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无显著差差异(x2=0.2,P〉0.05),特异性显著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X2=4.3,P〈0.05o结论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数据可存性、设备要求低等优点,适合医院的临床需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neumonia,MP)检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MP抗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 Ⅱ),对2011年1-6月就诊的1541例患儿进行检测.结果 在1541例患儿中,MP抗体检测阳性者685例,阳性率为44.45%.各年龄组阳性率为:<1岁组31.52%,1~3岁组45.63%,4~6岁组45.71%,7~13岁组47.60%,年龄组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13.00,P<0.05).性别比较,女性MP抗体阳性率46.44%,男性41.42%,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25,P>0.05).结论 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较高,学龄期儿童为好发年龄,性别间阳性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尽早进行MP抗体检测,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流行特点,与年龄、季节、性别的关系以及MP感染后的首发症状。方法: 对1999~2004年门诊和住院14岁以下部分患儿的血清,用被动凝聚法检测MP特异IgM抗体。结果: MP-Ab阳性率有一定规律;一年四季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女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多见于学龄前儿童(32.24%)和学龄期儿童(40.63%);近年来,MP感染引起的肺外症状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 MP感染的流行与年龄、季节、性别有密切的关系,MP感染引起的肺外损伤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CD64、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与血清MP-IgM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儿科收治的130例MPP确诊患儿,按照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组(76例)和重症组(54例)。采集患儿外周血测定血清CD64、CK、CK-MB、LDH及MP-IgM抗体滴度。分析不同病情程度患儿的各指标测定结果,分析不同MP-IgM抗体滴度患儿的CD64、CK、CK-MB、LDH水平,并分析CD64、CK、CK-MB、LDH与MP-IgM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患儿的血清CD64指数、CK、CK-MB、LDH水平明显更高(t=13.123、-3.780、-5.807、-7.576,均P<0.05)。重症组中MP-IgM抗体高滴度者占比高于轻症组,低滴度者占比低于轻症组(χ2=58.197,P<0.05)。不同血清MP-IgM抗体滴度患儿的CD64指数、CK、CK-MB、LDH水平比较,均有高滴度组>中滴度组>低滴度组,3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26、11.744、19.568、35.474,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PP患儿病情轻重与MP-IgM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0.556,P=0.000)。CD64指数、CK、CK-MB、LDH均与MP-IgM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0.521、0.391、0.485、0.598,均P<0.05)。结论:CD64、CK、CK-MB及LDH均与MP-IgM抗体滴度呈正相关,监测4项指标变化对于预测MPP患儿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方案调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儿童锌和维生素D含量. 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MP),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锌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5-羟基维生素D含量,用u检验统计分析阳性组与对照组的锌、25-羟基维生素D含量,用x2检验统计分析两组的锌和维生素D缺乏率的差异. 结果 对照组锌和25-羟基维生素D含量分别为(75.33±16.03)μmol/L、(27.08±13.76)ng/ml,缺乏率为17.85%、8.57%;阳性组锌和25-羟基维生素D含量分别为(65.06±17.11)μmol/L、(26.64±12.82)ng/ml,缺乏率为35.71%、15.71%,两组的锌含量(u=5.185,P<0.05)和缺乏率都有显著差异(x2=11.38,P<0.05),25-羟基维生素D含量(u=0.276,P>0.05)和缺乏率无差异(x2=-3.35,P>0.05). 结论 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患儿及时补充锌对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监测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CAP患者1 580例,监测患者咽拭子标本中Mp、Cp,培养并鉴定其主要病原菌,比较不同抗感染方案的疗效.结果 CAP病原体以Mp (30.0%)、肺炎链球菌(15.9%)、流感嗜血杆菌(12.9%)、Cp (10.1%)比例最高,且同时合并2种病原体感染者较为多见(10.1%);治疗中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76.71%);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对CAP治愈率(66.72%)显著高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56.73%,P<0.01);单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与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氟喹诺酮类(65.4%)或大环内酯类药物(68.5%)对单纯Mp或Cp感染CAP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细菌合并Mp或Cp感染时,联合用药治愈率(69.7%)明显高于单用β-内酰胺类药物(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患者感染Mp与Cp较多见,β-内酰胺类药物是常用治疗药物,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可提高患者治愈率,Mp与Cp联合检测对于敏感抗生素的选择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