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逆行开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5—2016年在我院治疗的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其中接受膝下动脉逆行腔内介入(REI)治疗者33例(REI组),常规经股动脉开通治疗者97例(TFA组),比较两组的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结果 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的有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球囊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及持续血管腔内给药治疗DASO135例。结果135例全部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成功,48例术后保留导管持续给药治疗1周~2周。在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同时狭窄的93条肢体病变中均开通者59例,其他34条肢体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只开通1支血管,其中2条肢体胫前动脉和1条肢体胫后动脉未能通过导丝(行成夹层)。所有病例均未放置支架。术后48例患肢动脉内留置硬膜外导管持续治疗。13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在足趾坏死6例中,2例足趾末端脱落愈合,4例截肢后一期愈合。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PTA之后,踝肱指数(ABI)及经皮氧分压(TcPO2)获得明显的改善(P〈0.001)。随访6~36个月,累积首次通畅率分别为81%、70%、59%、51%,累积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0%、83%、78%、71%,其中有36例再狭窄或闭塞,再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疗效满意。结论PTA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法肯定,且可重复应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踝上截肢率。对于罹患足溃疡及周边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的糖尿病病人,PTA应作为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6例(21条患肢)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条患肢治疗成功,临床症状缓解;1条患肢因腘动脉完全闭塞介入治疗失败。[结论]球囊扩张术应用于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治疗,具有微创、疗效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8.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2年期间,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36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肢,动脉闭塞的平均长度为11.5cm(4.5~28.0cm),其中13条肢体为生活方式受限性间歇性跛行,23条肢体为威胁肢体生存的严重性缺血。分析评价的主要参数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再管化通道的通畅率,临床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80%,技术失败的7条肢体有4条成功地进行了血管旁路手术。平均随访13.2个月,再管化通道的通畅率为70%,临床有效率为81%,无严重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SIA是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一种较好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技术成功率高,近期效果尚满意。但SIA术后长期效果目前尚缺乏可信服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肢体负压治疗机,对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5例(78个肢体),进行了负压治疗,其中Ⅰ期34、Ⅱ期41、Ⅲ期3个肢体,总有效率为98.71%,各种实验室检查总好转率为86.47%。负压治疗可用于临床各期,但以Ⅰ~Ⅱ期为宜。本法简便、安全、无痛苦、无损害、无副作用,对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何节邓福生王晓天孙小杰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106-10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对于TASC B、C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共40例患者(47条肢体),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行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A检查随访。结果47条肢体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6%,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1枚,16条仅行PTA。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6±0.14增至术后7天的0.82±0.15;随访1~48个月,术后4例发生支架再闭塞,1例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期内下肢血流通畅。讨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以其微创及安全性,可作为长段(包括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Infrapopliteal Arteria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on,IPAS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31例患者,31条患肢经SIA治疗的IPASO患者的一般资料、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0.6%,并发症发生率为6.45%,2例患者发生动脉穿孔,球囊扩张后消失,1例患者发生动脉远端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和球囊扩张后消失。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0.48±0.30提高至术后0.86±0.12(P〈0.05)。平均随访(17.85±11.33)个月,15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增加,8例静息痛者疼痛消失,5例足趾溃疡者换药1个月后溃疡愈合,3例足趾坏死者行截趾术后,创面一期愈合。结论 SIA是治疗IPASO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不同水化方案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水化方案对行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9年1-10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40例ASO患者,根据术前基础肌酐水平分入肾功能正常组(肌酐≤110 μmol/L)及肾功能异常组(肌酐>110 μmol/L).术前12 h分别给予不同水化方案,根据术后6、24、48 h肌酐(Scr)及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对肾功能的变化及各水化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未达到对比剂肾病(CIN)诊断标准.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生理盐水水化组与非水化组术后24、48 h肌酐及肌酐清除率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肾功能异常的患者,NaHCO3+生理盐水水化组与单纯生理盐水水化组术后6、24、48 h肌酐及肌酐清除率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患者术前生理盐水水化是预防造影剂对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方法;对于术前存在肾功能异常的患者,NaHCO3+生理盐水联合水化预防造影剂诱导的肾功能损害的效果并不优于单纯生理盐水水化.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总结21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腔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观察和护理经验。方法对21例下肢ASO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PTA后选择性支架置入术,并进行观察护理,对其并发症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1例术后发生导管阻塞,2例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血肿,1例拔管后出现腹膜后血肿、失血性休克,1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治疗、护理后康复,术后死亡1例。结论 ASO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早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腔内治疗方法,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术治疗的1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92.3%(12/13),临床症状改善率92.3%(12/13),术后ABI为0.75±0.14,较术前0.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6.9%(10/13),部分改善15.3%(2/13),10条肢体足背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无手术相关死亡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尤其对重症下肢缺血性患者。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可造成肢体缺血,产生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等症状,导致肢体坏疽甚至危及生命。北美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近25%患有下肢慢性缺血。下肢缺血的治疗原则应以努力行血管重建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介入治疗),恢复肢体血供为目的。现将我院2005年至2008年血管腔内治疗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PTA组和PTAS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闭塞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