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特点,为临床及时、正确诊断嗜铬细胞瘤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69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9例为疑似症状病例组,30例为意外发现病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意外发现病例组高血压发生率、血压发作时最高收缩压及舒张压、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疑似症状病例组(P<0.01)。两组生化检测血、尿儿茶酚胺升高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两组嗜铬细胞瘤的位置及大小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生化检测辅以影像学检查可提高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率,避免漏诊意外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78例嗜铬细胞瘤的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肾上腺内肿瘤69例,肾上腺外肿瘤9例。有症状66例,无症状12例,尿VMA或儿茶酚胺升高73例,腹部B超异常47/52例,腹部CT异常61/64例。结论嗜铬细胞瘤非典型的特殊表现需引起重视。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目前仍是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我院近7年来出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19例;肿瘤来源于肾上腺17例,肾上腺外3例(1例位于左肾门,1例位于膀胱壁,1例为多发);单发肿瘤19例,其中意外瘤6例(30%);多发肿瘤1例,来源于左腹主动脉与肾门间、右肾下极与下腔静脉间。临床上伴血压升高18例(90%);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2例(10%),分别有头痛、心悸者各7例(35%),有多汗者5例(25%);伴高血糖11例(55%)。血儿茶酚胺检查的阳性率为76.9%(10/13);24h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阳性率50%(3/6)。意外瘤患者至少有一项血儿茶酚胺或24h尿VMA异常,占50%(3/6)。结论:临床表现结合血儿茶酚胺和尿VMA测定,并辅以影像学手段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仍需依赖病理诊断。意外瘤生化检查可以提高其检出率,临床需仔细甄别,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4.
55例嗜铬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进行临床评价和探讨.方法对55例住院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5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良性54例,恶性1例,嗜铬细胞瘤体位于肾上腺者47例(髓质增生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8例.临床均有高血压,其中阵发性高血压35例(63.6%),持续性高血压20例(36.4%),多数病人诉头痛、头晕.51例行尿VMA检查,异常47例(92.1%).B超检查55例,阳性48例(87.3%);CT检查42例,阳性37例(88.1%).3例术后复发,1例经剖腹探查证实原手术区为术后炎症粘连,未见原位生长的嗜铬细胞瘤.结论头昏、头痛是最常见症状;高血压是最常见体征;24h尿VMA检查是儿茶酚胺症定性诊断的最常用指标,B超、CT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手术切除为根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法测定30例正常人、25例嗜铬细胞瘤、13例肾上腺肿瘤、16例高血压患者尿儿茶酚胺含量,结果:嗜铬细胞瘤患者尿儿茶酚胺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及肾上腺肿瘤组、高血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尿儿茶酚胺超过886.5nmol/24h并伴有高血压者基本上可诊断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诊断嗜铬细胞瘤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尿中儿茶酚胺定性测定。由于定性测定敏感性差,加之儿茶酚胺定量测定操作复杂,使用仪器昂贵,给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采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半定量法测尿中香草基杏仁酸(VMA),对56名正常人,295例非嗜铬细胞瘤病人和7例嗜铬细胞瘤病人尿中VMA测定。结果,所有非嗜铬细胞瘤尿中VMA量与正常人一样,都不超过正常值范围,而7例嗜铬细胞瘤病人则明显升高,甚至高于正常值的十几倍。手术证实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结果14例为单发,1例为双发,良性13例,恶性2例。临床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致,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高血压症群和代谢改变,也有无明显症状者。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在2.5—4.0cm,良性边界清,密度均匀,可见钙化,增强多明显强化,恶性者,边界不清,有侵润,密度不均,中心有坏死区无强化。结论CT检查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检出率高,结合临床表现及尿VMA,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认识,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与排尿有关的心悸、出冷汗、头痛等高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症状;4例均有血浆和/或24h尿中儿茶酚胺及VMA增高,结合B超、CT、MRI或膀胱镜可发现膀胱壁占位性病变。4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刻除术,经病理检查确诊,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排尿后出现的心悸、出冷汗、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膀胱嗜铬细胞瘤,检测血浆和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结合。影响学和膀胱镜检查可明确该病的定性和定位诊断,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刻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与围手术期处理(附7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完善其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74例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典型高儿茶酚胺症状者68例,24 h尿VMA定性检查66例增高,阳性率达89.2%;B超,CT,MRI定位检查阳性率分别为86.4%,97.1%和100%.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共75个,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性72例(97.3%)、恶性3例(2.7%).该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来明确诊断.术前血压控制、充分扩容、改善心功能、纠正心衰,术中避免不必要的探查,术中、术后应用升压药物等围手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结果 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中,1例发生在肾门附近,1例发生于腹主动脉旁,2例有高血压表现三甲基四羟基苦杏仁酸(VMA)水平均有增高,CT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密度,肾脏肿物周围结构呈受压改变.结论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改变主要是明确显示特殊部位的包块、血供丰富,常见中心坏死、压迫周围器官,结合临床阵发血压升高和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测定,一般术前能做出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嗜铬细胞瘤(PCM)的诊治水平。方法41例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对患者一般资料、病理、临床表现、血清生物化学及肿块病理性质等进行分析。结果有阵发性高血压者30例(73.2%),24h尿VMA浓度显著升高(126.40±39.00)μmol/24h。肿瘤大小(4.52±2.68)cm×(4.38±2.55)cm,髓质嗜铬细胞瘤占85.4%,核磁共振检出率95.1%,术后1周血压恢复正常者为30.7%。结论阵发性高血压和尿VMA浓度升高是诊断PCM最重要指标,核磁共振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治疗是降低血压确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继发高血压的常见原因和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要点.方法 对一例“体重下降10年,血糖升高6年伴阵发性出汗心悸,加重2月”为主诉,误诊为2型糖尿病的后腹膜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复习文献并总结特殊类型病例的特点.结果 患者以体重下降血糖升高伴阵发性大汗心悸为主要表现.住院期间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伴体位性低血压,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尿儿茶酚胺水平,24小时尿VMA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值,腹部MRI提示腹主动脉旁肿块,临床诊断为后腹膜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肿瘤,停用降糖降压药,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略高于正常值.结论 对于新发糖尿病伴高血压,血糖波动与血压升高相关;且体型消瘦或体重进行性下降者应警惕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及时临床筛查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2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3例(95.8%)。尿VMA检查24例,阳性23例(95.8%)。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2.5%,100%及100%,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者20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尿VMA检查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B超,CT及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0年至2010年36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就诊原因:高血压28例,排尿终末血压升高5例,查体发现1例,腹痛就诊2例。36例均检测24h尿香草基扁桃酸(VMA),VMA异常升高阳性率为88.9%(32/36)。经腹部B超、CT、MRI及^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Ⅰ-MIBG)等检查进行定位。36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腹腔镜手术。结果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单发34例,多发2例。手术切除肿瘤直径为3.4~18.2cm。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嗜铬细胞瘤,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结论VMA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131Ⅰ-MIBG定位、定性准确可靠。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嗜铬细胞瘤也成为一种术式选择。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术后可给予^131Ⅰ-MIBG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赖柳生  陈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695-1697
目的总结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症状不典型,需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随访28个月,定期监测24 h尿香草扁桃酸(VMA)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 B超、CT、MRI及131间位碘苄胍(131I-MIB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CT)、血尿VMA等对诊断膀胱嗜铬细胞瘤均有较高的价值,但对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存在局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和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75~2005年出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14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等临床特点。结果:就149例患者因意外发现肾上腺占位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有43例(28.9%)。临床有典型“三联症”36例(24.2%)。表现为“三联征”症状之一的110例,占73.8%。有血压升高的95例(63.8%),其中表现为药物难治性高血压85例,占57%。伴有糖代谢异常的共58例(38.9%),其中糖尿病患者30例(20.1%)、IFG17例(11.4%)、IGT11例(7.4%)。生化定性诊断阳性率79.3%;定位诊断检查中,B超检查阳性率为94.5%;CT或MRI检查阳性率为97.2%;^131I标记间碘苄胍放射性核素扫描阳性率90.0%。结论:本研究显示将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必要时行功能试验,对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诊断是必需的。而术后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依据。同时应加强对嗜铬细胞瘤术后随访,以及早发现复发和/或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1。结果:良性18例,恶性3例。15例治愈,3例术后仍需药物控制血压、心率,3例恶性生活质量差。结论: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尿VMA的测定对本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定位诊断依赖于B超和CT检查.临床症状、113lMIBG有助于早期定位诊断。术前应常规使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和血压,并扩充血容量,术后应监测血压及尿VMA。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37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5%的患者有高血压,24 h尿儿茶酚胺和香草基扁桃酸增高者分别为86.7%及80.0%,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检查增高者分别为6/7及5/7.经腹部B超、CT、MRI等检查进行定位诊断.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占同期治疗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14.0%.成功行肿瘤切除术者占89.2%,恶性者占16.2%.结论 尿儿茶酚胺和香草基扁桃酸以及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三维CT应作为首选的定位方法.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容易复发,对于复发病例应争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45例嗜铬细胞瘤作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生化或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肾上腺髓质31例,交感神经链10例,膀胱内4例。其中良性肿瘤41例,恶性肿瘤4例。临床表现以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有37例,8例无高血压为寂静型;膀胱内嗜铬细胞瘤均有肉眼血尿。测定24小时尿儿茶酚胺和VMA排出量之间有一致性,且均与血压改变呈良好正相关。定位检查以腹部CT检出率最高(92%),B超次之(82%),腹膜后充气造影检出率仅为3/4(75%)。41例行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分别为87.5%,80%)均较乐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结果:3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2例发生在肾门附近,1例发生于Zuckerkandl器,2例有高血压表现三甲基四羟基苦杏仁酸(VMA)水平均有增高,CT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密度,肾脏肿物周围结构呈受压改变。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改变主要是明确显示特殊部位的包块、血供丰富,常见中心坏死、压迫周围器官,结合临床阵发血压升高和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测定,一般术前能做出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