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分为皮肤间断缝合及皮内缝合。皮内缝合又称美容缝合[1],其外表美观,不需拆线,住院时间短,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少数皮内缝合的手术切口在吸收期易出现缝线反应,现就我院1998年8月~1999年8月妇产科手术切口行皮内缝合出现缝线反应病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8年8月~1999年8月妇产科手术切口采用医用羊肠线行皮内缝合共81例,其中用4-0肠线41例,3-0肠线40例。在81例手术病人中,腹壁纵切口9例,腹壁横切口31例,会阴侧切伤口41例。年龄20~50岁,平均29.5岁。1.2 方法 手术切口逐层缝合至皮肤浅筋…  相似文献   

2.
陈彬  王雄华 《当代医师》2013,(11):1548-1550
目的分析老年急腹症手术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各种危险因素,评估其风险,为术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102例老年急腹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02例老年患者,年龄65—92(中位年龄74)岁。28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25例(23例治愈,2例因呼吸衰竭死亡);肺不张2例,经治疗后痊愈;1例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手术时间以及胃肠减压时间。结论老年急诊手术患者无法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较大,需要熟练手术技术及加强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3.
阑尾切除术小切口皮内缝合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阑尾附于盲肠内后方,其根部在3条结肠带的会合部.位于右髂窝内,末段游离,外形呈盲管状,平均长约5~9cm,直径约 0.5cm,但长短粗细差别外较大,最长可达20cm,粗达1cm以上.阑尾开口于盲肠后壁,恰在回盲瓣的下方,盲肠和阑尾通常完全被腹膜包裹,阑尾有自己的系膜,其中有阑尾动脉、静脉、神经核淋巴,系膜短而根部集中,因而牵拉阑尾呈弯曲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并比较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改良皮内缝合与传统缝合的愈合效果.方法 先后对216例(对照组)下腹部手术切口以传统方法缝合和对256例(观察组)手术切口以改良皮内连续缝合,观察两组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随访切口瘢痕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基本一致(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观察组明显延长(P<0.001);对照组切口满意度为44.44%,观察组达98.44%(P<0.001).结论 改良皮内缝合法腹壁不留针眼,缝线在皮内、切口愈合好,保留皮肤完美性,缩短住院时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妇产科手术切口皮内缝合缝线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新 《吉林医学》2005,26(4):379-379,381
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直接影响到切口愈合的美观。切口皮内缝合又称美容缝合,其切口愈合快,日后疤痕呈直线状,外表美观,较好地保留了肌肤的完美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少数皮内缝合的手术切口在吸收期易出现缝线反应,现就我院2001年9月。2004年10月妇产科手术切口行皮内缝合出现缝线反应的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562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合并肠梗阻、切口部位、切口长度、术前贫血、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时间、放置切口引流管等因素对伤口感染的影响。结果:562例切口感染率7.30%,其中合并糖尿病54例,体重指数(BMI)>25kg/m~2 175例,合并肠梗阻19例,切口长度>15cm112例,术前贫血85例,术中失血量>1000ml89例,联合脏器切除47例,手术时间>3h124例,放置切口引流管69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合并肠梗阻、术前贫血、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对切口感染有显著影响(P<0.05),而切口放置引流管为保护性因素(P<0.05);性别、切口部位、切口长度、联合脏器切除等因素对切口感染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切口感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充分重视年龄、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合并肠梗阻、术前贫血、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高危因素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手术皮肤缝合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解决皮肤缝合后所遗留的瘢痕问题,应当引起手术者的重视。我们自1992~1995年间对310例不同手  相似文献   

8.
<正> 腹部手术后医源性急腹症在各级医院均时有发生,后果严重,甚至造成病人死亡。本文总结分析我院及我县部分区、乡医院近10年来所发生的腹部手术后医源性急腹症21例,旨在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剖宫产切口皮内缝合与普通缝合腹部切口愈合情况。方法:选择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在我院住院行剖宫产产妇180人,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人)及对照组(80人)。实验组采用医用可吸收连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切口,对照组采用普通线缝合腹部切口。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无显差异,在镇痛药的应用、禁水禁食时间及排气时间相比差异有显性(P<0.05),两组患术后住院天数相比,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医用可吸线皮内缝合,切口愈合好,可缩短患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部弧形切口减少瘢痕愈合的缝合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 1997- 11以来 ,甲状腺手术颈部切口无创伤缝合线皮内缝合处理的 10 3病例治疗经验。结果 切口愈合良好 ,达到美容标准。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容易掌握 ,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丁  郑立山  刘芹  张琦  陶清 《安徽医学》2020,41(3):257-260
目的 观察LiDCOrapid监测下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入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90例胃肠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DCOrapid监测下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组(L组)与经验麻醉组(E组),每组45例。L组采用LiDCOrapid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率(SVV),以SVV(≤ 12%)、CI[≥ 2.5 L/(min·m2)]、平均动脉压(维持在基础值±20%)为目标,调整补液和心血管药物的使用;E组仅凭医师临床经验实施血流动力学管理。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恢复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组患者术中液体输注总量为(859.16±178.61)mL、尿量为(257.83±149.22)mL,均少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麻醉苏醒室留观时间分别为(25.29±10.63)min和(40.44±10.12)min,短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35±1.47)d和(11.91±1.89)d,均短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术后第24小时血乳酸为(0.86±0.29)mmol/L,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DCOrapid监测下的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能够减少老年胃肠手术患者术中输液总量,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缝合皮下组织并采用无针缝合器对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切口缝合方法应用于腹部肿瘤腹壁切口的效果.方法 新方法组为2012年4至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应用不缝合皮下组织并采用无针缝合器,关闭各类腹部肿瘤腹壁切口的52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19例.传统方法组为2011年4至9月同组医生进行的腹部肿瘤切除术后采用常规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并以钉皮器对合皮肤的患者68例,其中男47例,女21例.X2检验比较两组间愈合不良事件发生率,对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新方法组与传统方法组比较,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4% (6/52)比5.88% (4/68),P=0.2666].年龄(OR=0.918,95% CI:0.224~ 3.764),性别(OR=1.371,95% CI:0.364~5.163),切口长度(OR=2.567,95%CI:0.520~12.665),术前糖尿病(OR=1.469,95%CI:0.286~7.554),术后血清白蛋白(OR=0.536,95% CI:0.108~2.655),腹腔镜手术(OR=0.390,95%CI:0.079~1.922),缝合方法(OR=0.479,95%CI:0.128~1.795)均不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传统方法组皮下组织平均缝合时间15 min,新方法组术后切口两侧无瘢痕.结论 采用不缝合皮下组织并联合无针缝合器的新方法关腹不增加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具有潜在的美容功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行贲门癌切除术的适应证和优越性。方法:对34例经腹行贲门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经腹行贲门癌切除术中,食管切端癌残留8例,切端癌残留率为23.5%(8/34),肿瘤累及食管下段者22例,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经腹行贲门癌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良好的膈下显露和可靠的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2例胃肠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PC组和非PPC组,比较两组患者66个观察项目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6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2%(206/8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31个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51)、伴存呼吸疾病(OR=2.942)、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OR=0.977)、术前抗生素使用时间(OR=1.068)、术中气管插管时间(OR=1.003)、保留鼻胃管时间(OR=1.05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OR=1.939)为发生PPC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术前伴存呼吸疾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术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术中气管插管时间、保留鼻胃管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长的胃肠手术患者易发生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112例术后并发症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辉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149-1150,1166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12例垂体瘤患者行经单鼻孔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并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肿瘤全切除97例(占86.6%),次全切除15例(占13.4%)。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29例(占25.9%);其中出现尿崩症状12例(占10.7%);垂体功能低下5例(占4.5%);脑脊液鼻漏4例(占3.6%);视力减退2例(占1.8%);中枢性高热2例(占1.8%);外展神经麻痹1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鼻腔内出血,1例继发颅内感染死亡。结论: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以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较常见,术中规范、轻柔的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189-192
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法,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无创伤等优势在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在促进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预防术后胃瘫、胃肠黏连等并发症方面颇有成效。为进一步了解穴位贴敷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应用情况,本文通过整理回顾分析相关文献,对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穴位选择、药物选择、联合疗法等进行综述,为促进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提供更全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患者早期高眼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收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422例(446只眼)的临床资料,应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术前和术后早期各组患者眼压情况,眼压升高标准为≥25 mm Hg,对引起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22例(446只眼),男190例,女232例,平均年龄(55±14)岁,术前眼压平均(14±3)mm Hg.术后2周内,共185只眼眼压升高,发生率为41%,其中术后第1天眼压升高152只眼,占早期眼压升高的82%.单纯玻璃体切割组、C3F8填充组和硅油填允组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9%、53%和55%,硅油组和C3F8组术后眼压升高发生率均高于单纯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手术后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有:C3F8填充(X2=37.82,P<0.01)、硅油填充(X2=27.84,P<0.01)、晶状体切除(X2=8.98,P<0.01)、眼内激光(X2=7.41,P<0.01)、糖尿病(X2=12.12,P<0.01)、年龄(X2=7.07,P<0.01).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术后眼压升高是常见的并发症,其早期相关危险因素有:硅油填充、C3F8填充、晶状体切割、眼内光凝、糖尿病和高龄.  相似文献   

18.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肝功能损害2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肝功能状况。方法 :对 2 4 2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约 30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 ,约1 3%患者肝功能衰竭 ,各项指标分别为 :ALT62 .0± 91 .9U/L,AST77.5± 1 5 6.5 U/L,TBIL 1 7.3± 1 5 .5 μmol/L,DBIL 6.5 8± 8.60 μmol/L,TP63.8± 7.76g/L,Alb34.6± 5 .78g/L,A/G1 .2 5± 0 .37,TBA1 5 .6± 1 8.62 μmol/L,各项指标异常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A/G74.4%、Alb48.8%、AST34.8%、TP30 .1 %、ALT2 8.9%、DBIL2 8.6%、TBIL2 7.7%、TBA2 2 .7%。结论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在加强原发病治疗同时 ,积极进行肝功能监测 ,并予以保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102例(131眼)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眼压,手术方式与术后发生浅或无前房的关系。根据spaeth标准确定浅或无前房。结果显示:①在青光眼的滤过手术方式中,以巩膜咬切术后浅或无前房的发生率最高,虹膜周切术后的发生率最低(P<0.05);②术前眼压>6.80kpa者与<6.67kpa者比较,前者术后更易发生浅或无前房(P<0.05)。表明青光眼术后导致浅或无前房发生的因素,主要是手术方式和术前眼压。我们认为,要减少青光眼术后浅或无前房的发生率,提高青光眼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及处理好术前高眼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接受内镜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3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内镜诊断、病变部位、大小及近期出血征象等。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rest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Rockall再出血和死亡危险性评分。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包括喷洒药物、注射治疗、热凝治疗、机械止血和联合止血。结果: 进行内镜治疗的病变均为Forrest Ia~Ⅱb级,214例患者(96.0%,214/223)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其中34例(15.2%,34/223)发生再出血,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80.7%(180/223),因内镜治疗不成功而手术或死亡共17例,内镜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06/223)。Rockall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40/50)、95.7%(156/163)和100%(10/10)。注射肾上腺素和联合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2.6%(137/148)和77.6%(38/49),再出血率分别为14.2%(21/148)和18.4%(9/49)。联合治疗占二次内镜治疗的65.0%(13/20),治疗成功率为61.5%(8/13)。结论: 内镜下止血治疗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急救治疗方法;Forrest Ia~Ⅱb级的出血病变应该进行内镜治疗;Rockall低危组通过内镜治疗均可止血,Rockall评分对内镜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