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浓度和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超敏CRP(hs-CR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及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按颈总动脉IMT分成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超敏CRP(hs-CRP)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hs—CRP)浓度和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尿酸、hs-CRP与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关。结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测定颈动脉IMT、hs-CRP浓度、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同时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年龄、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BG、UA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颈总动脉内膜和UA、TG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IMT的变化与血UA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UA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UA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探讨高尿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19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100例、IMT增厚组63例、斑块形成组56例,比较各组间血生化及血尿酸水平. 结果各组间空腹血糖、年龄、胆固醇、体重指数、 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甘油三酯、病程差异无显著性,但与IM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颈动脉IMT增加,血尿酸水平依次增高,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和斑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空腹血糖、体重指数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甘油三酯、血尿酸、病程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以颈动脉IMT为应变量,将甘油三酯、血尿酸、病程等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者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血尿酸升高可能参与了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其分为IMT正常组(n=38)、IMT增厚组(n=43)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45),检测3组患者血清Hcy、hs-CRP、Cys 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酸水平,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3组患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与血清Hcy、hs-CRP、Cys C、TC、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83、0.810、0.792、0.342、0.549,P<0.05),与HDL-C、肌酐、尿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25、0.213、0.1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hs-CRP、Cys 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Hcy、hs-CRP、Cys C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与动脉硬化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子的关系,了解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原因,为临床判断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高血压病1、2、3级患者150例,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三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硬化指数、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情况,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相比较,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动脉硬化指数均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的病程、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动脉硬化指数的升高,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中TC、LDL-C、UA、FIB越高,颈动脉内膜越厚且斑块检出率越高。这些因子可作为了解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作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雌激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绝经后女性127例,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中膜厚度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分成3组。内膜正常组:13例IMT<1.0 mm;内膜增厚组:43例1.0 mm≤IMT<1.2mm;斑块形成组:71例IMT≥1.2 mm。检测血清雌激素、血脂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内膜增厚组中Apo-B和高血压患病率均增高(P<0.05),CHO、TG、LDL-C均明显增高,E2明显降低 (P<0.01); CHO、TG、LDL-C及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增高,E2明显降低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与CHO, TG ,LDL及高血压呈正相关,而与E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1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将其分别分为高尿酸组(n=42)与正常尿酸组(n=67)、IMT正常组(n=45)与IMT增厚组(n=64),比较各组患者的血脂、尿酸、颈动脉IMT等指标,其中血脂、尿酸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颈动脉IMT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结果本组109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38.53%(42例);高尿酸组患者血甘油三酯(TG)[(2.83±1.24) mmol/L]、总胆固醇(TC)[(5.80±1.3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97±0.98) mmol/L]及颈动脉IMT水平[(1.08±0.19) mm]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2.28±1.12) mmol/L、(5.32±1.13) mmol/L、(3.61±0.82) mmol/L、(0.98±0.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为(419.28±60.17)μ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51.11%(23/45),分别高于IMT正常组的(345.92±52.09)μmol/L及29.69%(19/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IMT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全部受试者血浆Hcy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组IMT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增厚且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及粥样斑块形成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的分析研究.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50例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糖尿痛患者及50例正常时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粗糙、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不明显(P>0.05),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结论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P<0.05),斑块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病组;而斑块则以高血压病为显著增多(P<0.05);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更明显,斑块形成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2015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 性期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95例.按入选标准分为内膜正常组(32例)、内膜增厚组(31例)、斑块形成组(32例).三组间观察比较血清尿酸水平及 NIHSS评分分值.结果 与内膜正常组比较,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的血UA、NIHSS评分分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内膜增厚组比较,斑块形成 组的血UA、NIHSS评分分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颈动脉IMT 的增厚、局部斑块的形成,血UA 水平呈增高趋势,NIHSS评分分值明显升高,三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对脑梗死病情检测和预后评估具有 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及粥样斑块形成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的分析研究.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50例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糖尿痛患者及50例正常时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粗糙、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不明显(P>0.05),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结论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P<0.05),斑块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病组;而斑块则以高血压病为显著增多(P<0.05);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更明显,斑块形成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李琛  李璐  陈雪松  李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65-156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VEGF和CRP的水平,分析两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IMT增厚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1)。结论:VEGF和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关,血VEGF和CRP水平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血尿酸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尿酸(UA)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将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UA水平分为A组(血UA<300 μmol/L)23例,B组(血UA300~399 μmol/L) 25例,C组(血UA400~499 μmol/L)23例, D组(血UA>500 μmol/L) 19例,20例血UA<300 μmol/L的正常老年人为对照(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血脂、UA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高血压组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且血UA高的高血压患者的IMT较血UA正常的高血压者明显增厚(P<0.05).结论:高UA高血压、及脂质代谢紊乱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晓燕 《疑难病杂志》2011,10(4):258-259
目的观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特点。方法 180例ACI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粥样斑块并测量其大小。按结果分为CAS组62例(其中易损斑块32例,稳定斑块30例)、内膜增厚组48例及颈动脉正常组70例;并检测患者血浆LPA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50例进行对照。结果 ACI患者血浆LPA水平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1);易损斑块亚组的血浆LP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水平增高,IMT增厚,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评价AASI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自动测量装置测定baPWV。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n=28)、IMT增厚组(n=42)和斑块形成组(n=34)。根据动态血压参数按照文献方法计算AASI,比较三组的动态血压指标、AASI及baPWV,并对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AASI、baPWV与颈动脉IMT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4 h脉压(24 hPP)在IMT增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AASI、baPWV在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AASI及baPWV均呈正相关(r=0.604、0.587,P<0.01),AASI与baPWV呈正相关(r=0.0567,P<0.01)。结论24hPP、AASI以及baPWV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但AASI是更简易的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葛君  汪朝晖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38-114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0例,IMT>0.9 mm)与正常组(60例,IMT≤0.9 mm),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依据IMT检查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30例,0.9 mm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内膜增厚组hs-CRP、Hcy、UA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斑块组(均P<0.05)。内膜稳定斑块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低于内膜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 结论 血清hs-CRP、Hcy、UA水平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血清hs-CRP、Hcy、UA水平越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三者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2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 mm)、颈动脉IMT增厚组(0.9 mm≤IMT<1.3 mm)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IMT≥1.3 mm),对3组患者血清Hcy、脂蛋白(a)、尿酸、尿素、血肌酐、血糖、血脂等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 3组间血清Hcy、脂蛋白(a)、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cy、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作为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斯红萍  胡丽艳  卢亮 《浙江医学》2010,32(4):501-50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确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对不同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包括斑块形成者、IMT增厚者)及IMT正常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压、血hs—CRP、尿酸等进行检测,并作组间比较及血hs—CRP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结果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IMT正常者TC、TG、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者(均P〈0.05)。斑块形成者及IMT增厚者血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者f均P〈0.01);而且斑块形成者血hs—CRP浓度明显高于IMT增厚者(P〈0.05),但尿酸水平与IMT增厚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hs—CRP浓度及血尿酸水平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hs—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