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钠尿钛(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进行血浆BNP及hs-CRP水平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又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中血浆BNP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疾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163例,根据其是否在院期间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同时对比存活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水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因素.结果 死亡组的男性、年龄>65岁、前壁心肌梗死(MI)、高血压、高血脂、饮酒、糖尿病、Killip分级≥II级比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白细胞、血肌酐、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三硝基甲苯(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尿钠肽(BNP)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而HDL-C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患者溶栓后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显著低于溶栓前,(P<0.05).死亡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龄、血肌酐和hs-CRP水平升高、前壁MI、BNP升高、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溶栓不通、在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和Killip分级≥Ⅱ级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hs-CRP与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TC/HDL-C)联合检测,评估其用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跟踪住院及近期(2mo)AMI病人104例,依据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与否,分成事件组(n=38)与对照组(n=64)。1.比较两者在两组的差异。2.再分别对hs-CPR与TC/HDL-C使用三分位数法进行高中低分层比较。3.最后两者联合分层分析。结果:1.事件组与对照组hs-CRP,TC,TG,LDL-C,HDL-C及TC/HDL-C有统计学差异。2.hs-CRP组各层之间有统计学差异。3.联合分层能找出差异或部分差异。结论: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对于hsCRP低危组与TC/HDL-C联合分层,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b)、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nbl)、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nb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蛋白(LDL-C)、高密度蛋白(HDL-C),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观察治疗后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IVST、LVEF、LVDD等指标显著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IVST、LVEF、LVDD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R、Fb、nbl、nbh、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IIA磺酸钠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血液动力学及血脂水平,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巨名飞  霍明艳  王青松  姜锋  王虹 《河北医学》2014,(12):2040-204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 C 反应蛋白、血BNP )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ACS患者132例,分为AMI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和UAP 组(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均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 1次/d,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C反应蛋白及血BNP、血脂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CRP、BNP 明显高于UAP 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BNP 水平较前均降低(P<0.05)。结论:C反应蛋白、血BNP 水平升高与ACS发病有着密切关系,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C 反应蛋白、血BNP 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改善冠脉供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探讨BNP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病患者159例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98例,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5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44例,同期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稳定性心绞痛26例。所有入选病例均为入院24 h内测定血浆BNP浓度、心肌标志物测定,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等。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STEMI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N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功能Killip分级(Ⅰ~Ⅳ)升高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而梯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851,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14,P<0.01),与LVEDs、LVEDd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1=0.427,r2=0.482,P<0.01),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52,P<0.01),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332,P=0.002)。(3)STEMI和NSTEMI亚组患者血浆BNP与LVEF均呈负相关,与LVEDs、LVEDd、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与心梗后心功能状态、左室重构情况及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有助于心梗后心功能及预后判断,可参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分层并发现心梗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陈广湛 《中外医疗》2009,28(3):29-3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S患者48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4例、心肌梗死(AMI)24例,正常健康人25例为对照组,采用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ACS组、UAP组及对照组的hs-CRP浓度,常规检测所有患者的血脂和心肌酶水平。结果AMI组与UAP组hs-CRP、LDL-C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但AMI组hs-CRP浓度高于UAP组(P〈0.05);AMI组与UAP组HDL-C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LDL-C与HDL-C浓度在UAP、AMI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和CK-MB浓度AMI组高于UAP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将hs-CRP结合血脂和心肌酶的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E)活性与炎症因子、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中BChE活性高低分为低BChE活性组及高BChE活性组。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级,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测定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观察患者预后。 结果两组患者心功能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BChE活性组患者LVEF值低于高BChE活性组(P<0.05); 低BChE活性组患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高BChE活性组患者(P<0.05);BChE活性与LVEF呈显著性正相关(r=0.356,P<0.05),与hs-CRP、IL-6、TNF-α呈显著性负相关(r=-0.348、-0.316、-0.333,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BChE活性是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BChE活性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心肌梗死后炎症因子水平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在评估心功能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25例为冠脉造影正常的除外冠心病诊断的患者。采用荧光免疫法定量测定患者血清BNP水平、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BNP水平与不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BNP水平随心衰加重而逐渐增高,与心功能呈正相关(r=0.72,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48,P〈0.05);溶栓治疗、介入治疗两组BNP无显著性差异(q=2.32,P〉0.05),保守治疗组与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组BNP浓度具有统计学意义(q-=4.25,P〈0.05)。结论:BNP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近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将2008年1月至12月于我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9例按治疗方案分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61例,保守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1 d、入院7 d 时血清BNP浓度的变化,并记录患者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入院即刻、1 d时两组患者血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 d时PCI组患者血清BNP浓度低于保守组(P<0.01),PCI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保守组(P<0.05).对AMI者梗死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院7 d时血清BNP浓度是最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预测因子(OR=1.026,95%CI 1.014-1.038,P<0.01).所有患者30 d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患者入院7 d时血清BNP浓度高于未发生者(P<0.01).结论 AMI患者入院7 d时的血清BNP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AMI患者12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103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脂、TNF-α及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TG、TC、LDL-C,TNF-α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存活组患者TG、TC、LDL-C、TNF-α及hs-CRP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1)。治疗后存活组患者HDL-C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hs-CRP、TNF-α及血脂水平等与患者AMI病情有关,上述指标可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mg/d)和标准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d),于治疗前、治疗2月测定患者血脂,采用ELISA法测定hs-CRP、MMP-9,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月TC、TG、LDL-C均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但2月后标准治疗组与强化治疗组相比,血脂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MMP-9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2月后强化治疗组与标准治疗组相比,hs-CRP、MMP-9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治疗组hs-CRP、MMP-9均低于标准治疗组(3.46±1.82 vs 4.52±2.71,P〈0.05,252.7±164.1 vs 321.62±178.46,P〈0.05);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强化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标准治疗组。强化治疗组患者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再入院率低于标准治疗组,强化治疗组射血分数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这种预后的改善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外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ACS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 1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2对照组治疗后TC、LDL-C及hs-CRP亦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HDL-C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TC、LDL-C和hs-CRP均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调整ACS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董永政 《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0):988-989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预测。方法:选取入住本院的77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3个月后,再次检测BNP浓度及心脏超声检查,记录患者死亡情况。结果:按照Killip分级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4组,4组患者急性期血浆BNP水平逐级升高,差异显著P<0.05),且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937,P<0.01);患者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916,P<0.01);观察期间共死亡10例,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的BNP,死亡组患者急性期的血浆BNP、Killip分级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LVEF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血浆B型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hs-CRP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两个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期间改变与心功能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与AMI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健康志愿者81例(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的血清hs-CRP浓度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结果AMI 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则相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hs-CR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r=-0.38,P<0.01),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97,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降低,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脂六项[(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冠脉造影证实的100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8例;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98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TC、TG、HDL-C、LDL-C、apo-A1、apo-B等.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hs-CRP、TC、TG、LDL-C、apo-B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apo-A1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7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UAP与AMI之间所检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血脂六项联合检测对ACS患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中肌钙蛋白I (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的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70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7例.对照组选取同期住院未发现心血管疾病者50例.cTnI、BNP采用荧光免疫定量检测,hs-CRP采用胶乳免疫比浊定量法测定.结果:ACS患者组的hs-CRP、BNP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的BNP浓度较UAP组和SAP组显著升高(P<0.05),UAP组的BNP浓度明显高于SAP组(P< 0.05).在AMI组cTnI较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UAP组cTnI浓度也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 0.05),但SAP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nI、hs-CRP、BNP三项参数的高表达与ACS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对ACS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他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晚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口服,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TC、TG、LDL-C、HDL-C及hs-CRP均无明显差异(P〉0.05);他汀组TC、TG、LDL-C、HDL-C及hs-CRP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改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抑制斑块内炎性反应,从而改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凝血功能对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根据患者发病96 h内有无神经功能症状进行性加重,分为进展组(50例)和未进展组(56例),并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Hcy、血脂代谢和凝血功能的情况。 结果各组血清hs-CRP、Hcy、血脂代谢和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hs-CRP、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病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进展组血清hs-CRP、Hcy、TC、TG、LDL-C、D-二聚体、Fib水平较未进展组明显升高(P<0.05),进展组HDL-C水平较未进展组明显下降(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和血脂代谢障碍,并且处于进展期的患者血清hs-CRP、Hcy、TC、TG、LDL-C、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下降,这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和 hs-CRP 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研究组)和稳定型冠心病患者90例(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脂及 hs-CRP 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 hs-CRP 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 hs-CRP 和 TC、LDL 呈负相关。结论检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以及 hs-CRP 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