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Oct-2、Ki67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非生发中心型两组亚型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二者相互关系,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分型的辅助方法。方法选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0例,分为2个亚型组:生发中心型组32例,非生发中心型组28例;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Oct-2蛋白、Ki67蛋白在这2组亚型淋巴瘤中的表达,比较分析Oct-2蛋白、Ki67蛋白在这两组亚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1)Oct-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有23例阳性细胞表达率≥20%,占71.88%(23/32);非生发中心型有9例阳性细胞表达率≥20%,占32.14%(9/28),2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Ki67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有25例阳性细胞表达率≥20%,占78.13%(25/32);非生发中心型有23例阳性细胞表达率≥20%,占82.14%(23/28),2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结论 1)Oct-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阳性细胞表达率高于非生发中心型,可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Ki67在2组的表达无差异,不能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的依据;3)Oct-2与Ki67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中的表达无差异,而二者在非生发中心型中的表达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t(14;18)(q32;q21)基因重排为Bcl-2与免疫球蛋白重链IgH的基因整合,发生在约85%滤泡性淋巴瘤和3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可使Bcl-2基因高表达,从而导致瘤细胞过度增殖.对疾病的辅助诊断、微小残留病监测、疗效评价和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Bcl-2/IgH基因重排的分子特点、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cl-2和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46例2004年1月~2014年6月经行淋巴结活检初诊的DLBCL病例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患者组织中Bcl-2及Bcl-6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免疫组化指标与DLBCL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46例DLBCL中行Bcl-2检测,阳性表达率为63.04%(29/46例),行Bcl-6检测,阳性表达率为73.91%(34/46例)。②Bcl-2和Bcl-6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全身症状、有无结外侵犯及PS评分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IPI评分呈正相关(P<0.05)。③Bcl-2和Bcl-6表达阳性患者其近期疗效和预后(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和Bcl-6阳性表达提示近期疗效与预后不佳,其水平可被视为独立的DLBCL分析因素,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发展的预测、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峰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2):257-259
目的:探讨Bcl-6、P53、c-myc基因的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免疫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39例DLBCL活体石蜡切片进行Bcl-6、P53、c-myc基因检测。观察Bcl-6、P53、c-myc基因与DLBCL恶性程度、化疗疗效及无进展生存(PFS)的关系。结果:39例DLBCL中,P53丢失15例,占38%;Bcl-6基因扩增30例,占77%;c-myc基因重排15例,占38%。全组乳酸脱氢酶(LDH)异常15例。β2-MG异常6例。血沉异常12例。分期:Ⅰ期13例,Ⅱ期6例,Ⅲ或IV期20例。Bcl-6、P53、c-myc基因正常组的中位PFS较异常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Bcl-6、P53、c-myc基因易位与DLBCL的恶性程度、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棚(阴性的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J眦L)中Bel-2、easpase-3及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例确诊的ALK阴性的ALCL作观察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cl-2、caspase-3及Ki-67的表达,与同期15例ALK阳性AlEL作对照,分析Bcl-2、easpase-3及Ki-67在脚£阴性的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ALK。AIEL较ALK’ALGL发病年龄高,EMA表达率低,Ki-67、Bcl-2表达高,caspase-3表达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AIⅨ阴性ALCL中格-67、Bcl-2高表达,caspase-3低表这,与高度恶性程度有关,三者有望成为ALK阴性AtEL的的生物学标志物,三项联合检测可作为ALCL判断预后的指标以及有可能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5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结果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2~64岁;1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或行走不稳。CT检查均发现颅内占位,4例发生了转移,分别转移到睾丸、肝脏、肺脏和乳腺,其余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均未见全身其他部位肿瘤。光镜下肿瘤细胞表现为弥漫性生长,特征性的分布于血管周隙;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与反应性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以及反应性星形细胞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20(CD20)及B细胞系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其中3例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10(CD10),7例均表达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及多发性骨髓瘤致癌蛋白(MUM1),余5例均表达MUM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指数70%~90%。 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弥漫性分布于血管周隙的中心母细胞样细胞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表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1ymphoma,DLBCL)抑癌基因TP53缺失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淋巴瘤细胞免疫标志物CD10、Bcl-6及MUM-1的表达情况,将57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分为GCB(生发中心样B细胞)与non-GCB(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淋巴瘤两类,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GCB与non-GCB类中TP53缺失情况。结果 24例GCB类中有4例(16.7%)TP53缺失,33例non-GCB类中有14例(42.4%)TP53缺失。二者TP53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n-GCB类患者TP53缺失发生率较高,TP53缺失是non-GCB类预后差的可能原因之一。FISH可以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TP53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例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依据WHO新分类进行分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6~82岁。病程2周~1年,除2例伴有疼痛外均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6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其中5例为中心母细胞性,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性。瘤细胞LCA、CD45RA和CD20均( )。随访4例,2例分别于首诊后5、10个月出现鼻咽部、胸膜累及;2例分别为13和18个月无瘤生存。结论睾丸原发性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老年人多见,预后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51例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1例原发于结内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使用的抗体有CD20、CD79α、CD45RO、CD3、Bcl-2、Ki-67、CD30、CD15、κ、λ、Cyclin D1、TdT、GFAP、CK、MPO等.对每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存活分析.结果51例DLBCL被重新分型中心母细胞性变型(CB)40例,B免疫母细胞性变型(B-IB)3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性变型(T/HCRBCL)1例,B细胞性间变性大细胞性变型(B-ALCL)2例,浆母细胞性变型1例,无法分类4例.Bcl-2阳性表达24例(47.1%).Ki-67指数中位数50.0%,35例(68.6%)≥40.0%.有随访资料的35例存活分析表明,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8.5%和35.3%,国际预后指数(IPI)≥3比IPI<3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1),有B症状比无B症状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5),Ki-67指数≥40.0%比<40.0%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5),BCL-2表达和不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I、B症状、Ki-67指数可以作为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而Bcl-2不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Bcl-2、核因子κB(NF-κB)、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7例DLBCL患者淋巴瘤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2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淋巴结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三者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cl-2、NF-κB、C-myc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21%、62.69%、77.61%,在RH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19.05%、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结外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IPI分级显著相关(P0.05);NF-κB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发病部位、临床分期、IPI分级以及血清LDH水平显著相关(P0.05);C-myc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血清LDH水平以及结外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IPI分级显著相关(P0.05)。Bcl-2与NF-κB在DLBCL组织中表达呈较强正相关(r=0.671,P0.05),而与C-myc无相关性(P0.05),NF-κB与C-myc在DLBCL组织中表达呈较弱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Bcl-2、NF-κB、C-myc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IPI分级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评价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176例胃肠道淋巴瘤,其中男90例(51%),女86例(49%),中数年龄55岁(范围14~92岁)。根据修改的分期分类法,Ⅰ期(Ⅰ a 32例,Ⅰ b 3例)35例(20%);Ⅱ期(Ⅱa12例,Ⅱb2例,Ⅱc2例)16例(9%),Ⅲ期31例(18%),Ⅳ期94例(53%)。根据NIH的标准,组织学亚型:低度14例(8%,小淋巴6,滤泡性小细胞4,滤泡性混合型4),中度119例(68%,滤泡性大细胞3,弥漫小裂细胞15,弥漫性混合型20,弥漫性大细胞18),高度18例(10%,弥漫性免疫母细胞13,弥漫性淋巴母细胞2,弥漫性小无裂细胞3),另不能分型25例。45例作了免疫表型检查,其中40例(89%)属B-细胞淋巴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型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标记2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2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12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CB),16例为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殖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型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12)和56.2%(9/16)。结论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GCB型多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7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BCL-XL表达和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应用激光微切割技术从淋巴结组织中特异地分离淋巴瘤细胞,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淋巴瘤组织和淋巴瘤细胞中BCL—XL的表达,PCR直接测序法检测BCL-XL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5例)相比,滤泡性淋巴瘤(30例)组织和微切割的淋巴瘤细胞均高表达BCL—XL(P值分别为0.0064和〈0.0001),而T细胞淋巴瘤(24例)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4例)中BCL—XL表达无明显升高。在滤泡性淋巴瘤中,BCL—XL高表达的患者常伴多个淋巴结外器官累及(P=0.0004),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P=0.0019),国际预后指数分组多为高危组(P=0.0013),患者总生存期短(P=0.0451)。突变检测发现1例滤泡性淋巴瘤BCL-XL的同义突变(密码子109ACA→ACC)。结论:BCL-XL表达与滤泡性淋巴瘤的疾病进展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突变型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而Bcl-2表达与之无关(P〉0.05)。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与预后有关,Bcl-2蛋白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as、FasL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Fas、FasL和Bcl-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分期、肿瘤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同时,取癌旁5cm以上正常肺组织18例作为对照。结果Fas、FasL和Bcl-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癌旁肺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c=12.26~37.07,P〈0.01)。Fas蛋白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Hc=20.21、18.31,u=-3.38,P〈0.01);FasL蛋白的表达也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Hc=15.09、8.61,u=-2.16,P〈0.05);Bcl-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Hc=14.15、8.84,u=-3.03,P〈0.01)。结论Fas、FasL及Bcl-2蛋白表达失衡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MUM1(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1)/IRF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MUM1/IRF4蛋白的表达。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U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9%(45/82),其中中心母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50.0%(36/72),免疫母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100.0%(4/4),间变性大B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100.0%(4/4),其他50%(1/2)。结论:MUM1的表达可能与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研究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表达,分析其与DLBCL不同业型和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法)对73例DLBCL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标记抗体包括CD3、CD10、CD20、Bcl-6、Bcl-2、MUM-1.其中57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t(14;18)和bcl-2基因的异常.结果肿瘤细胞CD10、Bcl-6、MUM-1、Bcl-2的阳性率分别为15.1%、38.4%、71.2%、79.2%,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6例(21.9%),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57例(78.1%).FISH检测的57例中t(14;18)阳性16例(28.1%),其中GCB型5例(31.2%),non-GCB型11例(68.2%).Bcl-2蛋白表达与免疫学亚型存在相关性(P=0.035),与生存时间之间无相关性(P=0.253).t(14;18)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而t(14;18)与免疫学亚型无相关性(P=0.340).Bcl-2蛋白表达与t(14;18)无相关性(P=0.712).结论 Bcl-2蛋白表达町作为与DLBCL免疫学亚型相关的预后标志物,Bcl-2蛋白表达阳性的GCB型患者预后较差;t(14;18)可作为DLBCL独立的预后因素,阳性者预后较差.Bcl-2蛋白表达与t(14;18)无相关性.靶向治疗患者是否应检测t(14;18)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是一种比较罕见的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临床表现呈高度侵袭性,属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肿瘤细胞形态类似B免疫母细胞,呈弥漫性增生,但免疫组化表达浆细胞相关标记,而成熟B细胞标记不表达[1].PBL首次由学者于1997年报道[2],该报道中16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伴有C-MYC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罕见的卵巢伴C-MYC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伴C-MYC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分别为27岁和34岁,均为卵巢组织。组织学表现相似,中等及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排列,部分被纤维血管分隔呈巢状,可见"星空现象"。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卵圆形和类圆形,部分形态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全B细胞标记阳性,T细胞标记阴性,免疫表型均为生发中心样,EBER原位杂交阴性;Ki-67均90%。荧光原位杂交FISH:2例均检测到C-MYC、Bcl-6易位,未检测到Bcl-2易位。结论伴有C-MYC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少见,侵袭性强,发生于结外,预后差。形态、免疫组化及基因表达存在差异性,诊断需要形态学、免疫组化与荧光原位杂交相结合,FISH检测为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细胞自发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突变型P53、Bcl-2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例初治、无远处转移、放疗前鼻咽癌患者活检标本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自发凋亡,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突变型P53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5),鼻咽癌组织中突变型P53、Bcl-2基因表达水平与细胞自发凋亡率均呈负相关(r分别=-0.658、-0.756,P均〈0.05)。结论突变型P53与Bcl-2基因的表达在调节鼻咽癌细胞自发凋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