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1.本文复习了以往的文献,自1954年——1958年在我省主要黑热病流行区检查6.006支犬,发现32支有犬利什曼病,阳率为5.3‰,同时检查24种野生动物4,122支(包括家鼠727支),结果均为阴性.2.这次在酒泉市,玉门市,镜铁山及敦煌等地检查喜马拉旱?,喇嘛仓鼠,大沙土鼠及子午沙土鼠等10种动物300多支,结果在92支大沙土鼠中16支耳朵增厚,结节,脱屑或溃疡等皮肤症状,其中有九支查见了利什曼原虫.3.在发现利什曼原虫的黑山湖及附近地区,发现了有蒙古白蛉,司氏白蛉,在河西其他地区如张掖,敦煌曾发现中华白蛉,还在敦煌发现硕大白蛉,关于大沙土鼠利什曼原虫可能是司氏白蛉传播的.4.黑山湖及其附近地区系半荒漠景观,有苏构杞及盐爪爪生长适于沙土鼠的生长,该地属于大陆性干燥的沙漠性气候,气温较低,年较差及日较差均大.5.对大沙土鼠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喜棲居在富有苏构杞及盐爪爪等植物的沙丘上,对其食性,活动范围及时间加以简单的描述.6.从大沙土鼠发现利什曼原虫的意义,原虫的种型及自然疫源地存在的问题,加以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种抗皮肤利什曼病的混合疫苗实地试验显示,在头12个月的随访中此疫苗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此项试验为今后的抗利什曼病疫苗带来希望。全世界存在许多种属利什曼原虫。在厄瓜多尔地区内就存在多种利什曼原虫,疫苗试验在此地区进行。厄瓜多尔基多市厄瓜多尔中央大学的Rodrigo Armijos及其  相似文献   

4.
利什曼原虫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近年来利什曼原虫病有增加趋势。它可分为三个类型:即皮肤型,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只有皮肤型能自愈,其他两型的自然感染过程导致严重的后果。该病痊愈后能产生稳固的免疫力,为用疫苗防治利什曼原虫病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陈述了各类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的基因分析与同源性。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为探针,与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进行Southem杂交,确定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该基因的变化,并将该基因序列测定后,进行DNA序列数据库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并进行数据库登记。结果:杜氏利什曼原虫不同地域株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中均含有该基因,并且无明显定位变化,整个基因在DNA数据库中无完全DNA同源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3280。结论:该抗原基因是利什曼原虫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6.
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动基体膜蛋白11(KMP11)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牛痘病毒、疱疹性口炎病毒、腺病毒血清型5、刚地弓形虫和蜥蜴利什曼原虫等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KMP11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7.
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leishmaniasis)是南美热带地区,尤其是亚马孙河森林中的一种原虫病。Doliocarpus属藤本植物广泛生长在亚马孙河地区,支植物液汁可用以解渴,苏里南的土著黑人则用其茎粉治疗利什曼溃疡。在法属圭亚那的巴斯德研究谋和法国科学研究院合作发展部(ORST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亚型分布特征,对该地两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方法 2021年3—11月,收集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两所中小学学生的粪便样本。采用PCR方法扩增芽囊原虫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 gene, SSU rDNA),通过序列分析确定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和亚型,使用Mega 7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对不同年级、性别的中小学生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1%(13/314),不同年级和性别的中小学生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序列分析,共鉴定出3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是ST3(n=7)、ST7(n=4)和ST1(n=2),这些亚型均具有人兽共患特性。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对海南地区人群进行芽囊原虫研究,为该地区芽囊原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多个人兽共患亚型的检出,提示未来需要进一步对该区域的人和动物进行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研究,以探究芽囊原虫可能感染的来源,为该地区芽囊原虫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