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麻醉方式在宫颈锥切手术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官颈病变患者行宫颈锥切手术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最佳的适合宫颈锥切术的麻醉方式。[方法]选择40例宫颈锥切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为全凭静脉组,即小剂量的咪唑安定复合微泵输注迪施宁(国产异丙酚) 瑞芬太尼;Ⅱ组为腰麻组,两组术中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呼吸循环情况,观察二组患者术中的麻醉效果、Bjs值及有无发生呼吸抑制,患者对麻醉方式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手术过程顺利,静脉组患者术中安睡,术中无知晓,术后10 min内清醒,对答准确,术后不用留置尿管,术后1 h均能起床活动,术者及患者对麻醉方式的选择满意。但有5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经面罩吸氧或经鼻置鼻咽通气管立即均能解决。腰麻组患者有10例病人术中强烈要求镇静,术后均需留置尿管,术后6 h需去枕平卧。术后2-4 h双下肢有麻木感,术者及患者对麻醉方式的选择欠满意。[结论]]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确切,但静脉组患者术中安睡,无术中知晓,术后不用留尿管,术后清醒快且彻底,术后能早期活动及无不适感。故全凭静脉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但术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若出现呼吸抑制时应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靶控输液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静脉注射异丙酚麻醉用于宫颈锥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宫颈病变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静脉靶控组(A组,n=20)和腰麻组(B组,n=20)。A组患者手术开始前3min接TCI(Grassby3500)输注异丙酚(PFS50ml玻璃预充注射器,Astra Zeneca公司),TCI输注同时,静脉辅以芬太尼1μg/ks,B组于L3-4穿刺成功后行腰麻。观察两组患者的NBP、HR、R、ECG、SPO2,记录麻醉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了解患者对手术麻醉的满意度。结果TCI组与腰麻组在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的时间以及患者对手术麻醉的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用于宫颈锥切术麻醉效果确切,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苏醒迅速,与腰麻相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宫颈锥切术中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的较佳维持方式.方法:将60例宫颈锥切术患者按维持方式不同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加丙泊酚组(RP组)及丙泊酚组(P组).观察3组患者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评估患者、术者满意度,记录给药总量、睁眼时间、术中交流时间.结果:3组患者对镇痛效果均表示高度满意,和RP、P组相比,R组手术后期呼吸循环抑制轻,体动反应少,丙泊酚用量少,睁眼时间快,可与患者交流,术者满意度高.结论:联合瑞芬太尼1.5 μg·kg-1、丙泊酚1.5 mg·kg-1诱导后,单纯以瑞芬太尼约0.05 μg·kg-1·min-1推注维持,能有效抑制术中疼痛和体动,患者手术后期呼吸循环抑制轻,术者可与患者交流,安全性高,是较好的维持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小儿全身麻醉患者410例,按照镇静躁动分级法对其苏醒状况进行评分,排除4分以下的患儿,对余下165例患儿的相关病史及麻醉病历分别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史?手术大小?术后疼痛?麻醉维持方式?右美托咪啶?氯胺酮?曲马多?术后镇痛与躁动的发生相关(P < 0.05) ?多因素分析发现: 年龄?术前焦虑?手术大小?术后疼痛?麻醉维持方式?右美托咪啶?留置尿管?术后镇痛等与躁动发生相关(P < 0.05)?性别?性格?留置胃管?中心静脉置管?手术时间?拮抗?吸痰和腹腔镜手术与躁动发生无关(P > 0.05)?【结论】 小儿麻醉患者中学龄前儿童?术前焦虑?中等以上手术?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维持?留置尿管及术后疼痛患儿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宫颈锥切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宫颈锥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组(简称腰麻组,C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R组),各30例。R组先给予瑞芬太尼0.5g/kg,续以4~6g·kg―1·h―1持续泵注,手术开始前静注异丙酚0.5mg/kg,随后以1.5~2mg·kg―1·h―1持续泵入;C组选择L3~L4腰麻,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及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和术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C组手术时间为(32.15±2.14)min,R组手术时间为(31.85±3.11)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R组满意度优于C组(〈0.05)。R组有6例(20%)出现轻度呼吸抑制,经呼唤患者令其深呼吸后迅速恢复至正常;C组无呼吸抑制现象。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微泵输注能很好地满足宫颈锥切术的需要,其麻醉效能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清醒快、彻底,能早期活动,无不适感,不用留置导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TIVA)中患者出现知晓的情况,为临床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126例即将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凭组63例患者采用凭静脉麻醉,静吸组63例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知晓情况、术后唤醒时间、术中体动发生率及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知晓,但全凭组术中体动发生率明显低于静吸组,全凭组术后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均较静吸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较之静吸复合麻醉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询问两组患者均表示无术中知晓,但观察患者体动发生率结果判定,全凭静脉对于防止患者术中知晓的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妇科宫颈锥切的静脉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妇科中需要进行宫颈锥切的46例患者按照严格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组(N组)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F组),对两组患者手术中呼吸频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监测,同时观察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及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N组:于手术诱导前5min先缓慢注射布托啡诺,麻醉诱导开始后5min缓慢注射丙泊酚直至睫毛反应消失;F组:手术开始时便持续注射芬太尼直至手术结束,手术期间芬太尼负荷剂量注射完毕注射丙泊酚.结果 与F组相比,N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F组,且呼吸循环抑制反应轻,体动少,丙泊酚剂量使用少,患者意识恢复快,并与术者可以进行交流,满意程度较高.术后2h出现恶心、头晕、头痛或下腹疼痛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布托啡诺与丙泊酚联合应用于妇科宫颈锥切静脉麻醉效果较好,比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更能有效控制麻醉深度,控制手术期间体动反应,且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冷刀锥切成型术中采用亚甲蓝作为标识剂鉴别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方法,对减少切缘阳性和术后宫颈机能不全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9年~2021年我院行宫颈冷刀锥切术的186例宫颈病变患者,采用亚甲蓝用于宫颈冷刀锥切术96例,应用传统方法9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切缘阳性率、锥底高度和锥体直径;对其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术中情况比较:研究组锥切高度低于照组低,且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情况比较:包括宫颈管粘连率、切缘阳性率、宫颈机能不全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宫颈塑形情况、满意TCT结果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宫颈病变冷刀锥切宫颈成型术中采用亚甲蓝,可以减少切缘阳性和术后宫颈机能不全发生,尤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骶管麻醉(骶麻)和静脉复合麻醉用于婴幼儿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2个月至3周岁的婴幼儿嵌顿疝手术,根据不同麻醉方法随机分两组:骶麻组(n=15)和静脉复合麻醉组(n=15),观察术后疼痛评分,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观察麻醉不良反应。结果静脉复合麻醉术后疼痛评分显著高于骶麻组,术中心率变化显著高于骶麻组,术后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骶麻组。结论骶麻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肌注用于婴幼儿嵌顿疝优于静脉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全凭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下无痛人工流产术中肢体不同部位的动反应与术中知晓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观察门诊自愿全凭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病人1 056例,扩张子宫颈管时,患者肢体不同部位的动反应.人为分为A组:无动反应;B组:拇趾背伸;C组:合并伸膝;D组:合并曲肘.完全清醒后30 min,询问调查,以“知道操作过程、觉得疼痛”为术中知晓.结果 A、B组.共1 045例,无术中知晓;C组6例,术中知晓4例;D组5例术中知晓5例.结论 全凭丙泊酚麻醉下无痛人工流产术中,有伸膝、曲肘反应时发生术中知晓的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男性手术患者对留置尿管的耐受性,避免尿管刺激引发躁动,探讨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方法:将1 000例男性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即全身麻醉前30min留置尿管组(观察组)和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的术后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不适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男性手术患者麻醉前30min留置导尿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不适,避免尿管刺激而引发的并发症,是术前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520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患者260例,其所接受的麻醉方式分别为全凭静脉麻醉和骶管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全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上无显著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和骶管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均不会影响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治疗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宜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杜丽萍  何霞  陆琪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644-264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方法:对择期腹部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时间进行了对比研究,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前导尿组,全身麻醉后导尿组.麻醉前导尿组均在麻醉前5 min留置尿管,麻醉后导尿组均在气管插管后留置尿管.结果:麻醉前导尿患者术后舒适度较好,麻醉后导尿患者可能对留置尿管过程缺乏记忆,舒适度较差.结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留置尿管最佳时机应该在手术前5 min.  相似文献   

14.
留置尿管是预防手术患者尿潴留、观察尿量和了解病情的重要措施。对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选择,有术前1.2h执行和麻醉后执行两种,王桂弟等研究认为,麻醉后留置尿管有减轻患者痛苦反应的优势,但近年来笔者发现,该方法虽然解除了置管恐惧感,却增加了患者术后对尿管不适的反应。为寻找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笔者对骨科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尿管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包括麻醉前后留置尿管患者感觉评估、术后尿中红细胞的出现强度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静脉全麻与骶管麻醉+静脉全麻在小儿尿道下裂修补术中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6个月~8岁尿道下裂患儿40例.随机分静脉全麻组(Ⅰ组)和静脉全麻+骶管麻醉组(Ⅱ组),每组20例,观察术中用药量、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术后苏醒.结果 两组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Ⅱ组全麻药用药量均低于Ⅰ组,Ⅱ组呼吸抑制低于Ⅰ组,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术后术后苏醒快于Ⅰ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48小时内均无呼吸抑制发生.两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SpO2、RR、HR、和MAP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静脉全麻+骶管麻醉用于小儿尿道下裂修补术麻醉效果满意,对通气功能的抑制比单纯静脉全麻组低,苏醒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凭吸入与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管理对循环、呼吸及围手术期清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LC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全凭吸入组和全凭静脉组于麻醉前、麻醉后、气腹后5min、术毕记录AMP、HR、Peek、PetCO2、SpO2;以及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PONV发生例教及术后8h内的平均VAS评分.结果 两组麻醉后HR均有所下降,两组CO2人工气腹后全凭吸入组患者的Peek、HR、MAP比麻醉前增加(P<0.05),而全凭静脉组仅有Peek比麻醉前增加(P<0.05),两组患者的PetCO2虽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全凭吸入组患者比较,全凭静脉组患者的术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短(P<0.05),PONV发生率低(P<0.05),术后8h VAS评分低(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与全凭吸入麻醉比较全凭静脉麻醉对循环和呼吸干扰小,清醒质量高.  相似文献   

17.
史恩桃  高星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3):1685-1686
目的观察麻醉前后留置尿管对患者舒适度及术后耐受程度的影响。方法将需要导尿的手术患者1 2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0例采用麻醉后留置尿管,对照组500例采用麻醉前留置尿管。观察患者舒适度及术后耐受性。结果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无明显不适,但术后耐受性较对照组差。结论麻醉后留置尿管,能够更加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孙海玲,赵岩,郭清阳,等.老年男性患者术前留置导尿时机的选择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3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麻前后两种留置尿管时机对苏醒期尿道刺激症状的影响.方法:全麻患者随意分组,选择全麻前留置尿管200例为A组(观察组),全麻后留置尿管200例为B组(对照组).A组插尿管前心理干预,告知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及尿道刺激症状,2 %的利多卡因胶浆尿道表面麻醉再插尿管.B组全麻后常规插入留置尿管.观察两组患者苏醒后的尿道刺激症状.结果:麻醉前留置尿管的患者尿道刺激症状明显轻于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P<0.05).结论:全麻前留置尿管,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清醒时尿道刺激症状的耐受性,利于患者平稳过渡,避免了手术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0例CIN Ⅲ级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宫颈锥切组与电刀锥切组,每组各70例。比较两组患的临床手术效果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宫颈锥切组手术时间短于电刀锥切组,术中出血量及宫颈粘连等术后并发症产生情况明显低于电刀锥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宫颈锥切术能够有效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位硬膜外麻醉、低位蛛网膜下腔麻醉及骶管麻醉在肛肠外科短小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8年5月进行肛肠外科短小手术患者102例,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组(低位硬膜外麻醉)、腰麻组(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麻醉组。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尿潴留、术后6h下肢活动情况及术后头痛、局麻药中毒反应等情况。结果三组在麻醉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和腰麻组在术后尿潴溜、术后6h下肢活动情况及术后头痛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和骶管麻醉组在局麻药中毒反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硬膜外阻滞优于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麻醉,减少了术后尿潴溜、术后头痛、活动障碍及局麻药中毒反应等并发症,且低位硬膜外阻滞具有麻醉管理方便不需强调体位变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