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的检测及研究进展国雅君(包头钢铁公司职工医院)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由于体液免疫反应异常产生抗细胞内蛋白和核酸抗原的自身抗体为主要特点。自身抗体是根据与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异核抗原如DNA、组蛋白及许多核内、核仁内具有特定分子结...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产生一系列针对核抗原和细胞质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是一种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和细胞成分的抗体,在正常人体血液中可有较低水平的自身抗体,超过一定水平的自身抗体会对身体产生损害,从而引起疾病。自身抗体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自身抗体与相应疾病的关系可提高疾病确诊率,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有利于疾病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Sm抗体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的重要指标 ,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血清中的 Sm抗体 ,在临床上用于对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尤其是 SL E的诊断 [1 ,2 ]。但用该诊断试验设计对 Sm抗体诊断 SL E定量分析未见报道 ,本文按诊断性试验的研究设计对用 Sm抗体诊断 SL E的价值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以 1982年美国风湿学会修订的 SL E分类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根据金标准诊断 SL E患者 16 0例 ,其中男 8例 ,女 15 2例 ,年龄 12~ 6 3岁 ,平均 2 4.5岁 ,病程 2个月至 2 0年 ,平均 3~ 5年。根据金标准诊断 30 3…  相似文献   

4.
黄霞 《重庆医学》2021,50(19):3385-338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易累及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SLE占总发病人数的15%~20%,与成人比较,其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儿童SLE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但以药物治疗最为重要,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为治疗本病的一线药物,疗效肯定,为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常需辅以羟氯喹、吗替麦考酚酯等药物.近年来,利妥昔单抗和贝利木单抗等生物制剂在儿童SLE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不错效果.另外,血液净化、造血干细胞移植、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法也逐渐用于本病的治疗,但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和以往比较,目前的综合治疗方法已使儿童SLE的疗效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发病是免疫系统多种异常变化的结果,主要是T细胞功能的异常,B细胞的高度活化,NK细胞活性的降低,从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介导SLE的组织损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衡,正常  相似文献   

6.
张立营  董磊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1):1418-142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系统总结了SLE目前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常规检查和免疫系统检查等,其中常规检查有血常规、尿液、血沉和血清CRP检查;免疫系统检查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ul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B/La、抗Ha抗体、抗rRNP抗体检测等.  相似文献   

7.
8.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但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日趋引起重视。揭开SLE遗传方面的秘密,才能最终克服SLE。近年来对遗传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较多。本就SLE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直接或间接的多种免疫机制作用的结果。NPSLE发病的不同表现形式与多种自身抗体相关,可能存在以下几种相关自身抗体:抗神经元抗体、抗磷脂抗体、抗NR2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能成为提示或预测NPSLE的特异标记物,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证实。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自身抗体特征。方法对196例SLE的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SLE共有15种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肾损害(72.9%)、关节炎(68.9%)、血液系统损害(67.9%)、发病(58.2%)蝶形红斑(53.6%)、心脏损害(45.9%)最常见;自身本以ANA阳性最高占84.2%,其次为抗-dsDNA(82.1%)、SM(51.5%)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个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未明。多年研究认为其是不同病因引起的一个综合征,可能与遗传、环境和性激素有关[1] 。SLE多见于年轻女性,且育龄妇女(13~35岁)与同龄男性发病之比  相似文献   

13.
14.
陈德华  陈方如 《华夏医学》2006,19(4):818-82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较复杂,可能与遗传素质、免疫学异常、病毒感染、性激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目前对于SLE的治疗主要还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它们的使用所带来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随着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许多新药和新疗法运用到SLE的治疗中,笔者就这些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病因未明,但SLE的发生存在着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1]。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现已发现20余种。为进一步探讨SLE患者血清抗体的特征及与临床诊断的关系,本文对168例SLE患者、74例其他结缔...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12种自身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8例SLE患者的抗核抗体(ANA),胶体金斑点渗滤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10种可提取性核抗原(ENA)的自身抗体,分别为抗Sm、抗SSA、抗SSB、抗U1RNP、抗rRNP、抗Scl-70、抗DE、抗DM-53、抗RA-54、抗Jo-1等抗体。结果:ANA阳性率最高(86%),其次为抗dsDNA(78%),抗Sm、抗SSA、抗SSB、抗U1RNP、抗rRNP、抗Scl-70、抗DE、抗DM-53、抗RA-54、抗Jo-1阳性率分别为39%、31%、21%、15%、13%、2%、5%、10%、5%、0。结论:SLE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动态观察能提高SLE的诊断、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杜正福  赵红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45-484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误诊原因,以减少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误诊率。方法:对被误诊的SLE2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治的被误诊的SLE中患者25例,误诊为消化性疾病15例,血液系统及疾病10例。结论:SL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及时询问病史并作相关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吴燕梅 《华夏医学》2004,17(4):625-62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病毒、感染、性激素、紫外线、药物等因素有关。SLE不能根治,且较易反复发作,稍不注意,病情很容易加重。让患者掌握一些自我保健及护理的方法,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发率下降,不易发展到多器官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下称SLE)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全身各部位均可累及。脑损害则为该病的严重症状.是SLE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我科自1993~1995年共收治8例,经积极治疗抢救,对症护理,无1例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20.
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彬  杨敏  王倩 《黑龙江医学》2010,34(1):62-63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14例患者均给予免疫吸附治疗,每次间隔3~5 d,连续3次。同时,患者既往应用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在免疫吸附治疗1次后,视病情逐渐减量。结果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滴度均明显下降。结论免疫吸附可明显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