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7例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采用RW-Splint治疗至症状消除后,用锥束CT检查髁状突表面骨质改变情况,分析RW-Splint对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症状和髁突改建的影响.结果:戴入RW-Splint后,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症状缓解有效,髁状突表面骨皮质改建明显,关节间隙变化明显.结论:RW-Splint治疗颞下颌骨关节病,髁状突表面修复及患者疼痛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间接性损伤后的组织结构改变及转归,探讨颞下颌关节损伤与颞下颌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jointdisorder,TMJD)和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jointosteoarthrosis,TMJOA)的关系。方法选用四川简阳努比山羊20只,雌性8只,雄性12只,体重10~12kg,年龄4~6个月,均属生长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4组,每组5只(雌性2只,雄性3只)。用自制撞击装置间接造成羊右侧关节损伤,左侧关节为对照。分别于伤后2h,1,3,6个月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TMJ伤后病理改变。结果TMJ伤后2h出现关节囊内血肿,关节盘及滑膜撕裂;伤后1个月出现髁突表面软骨碎裂;伤后3,6个月出现髁突骨质吸收、破坏及骨赘形成,滑膜增生,关节盘纤维断裂,穿孔。结论一定程度的TMJ间接性损伤可导致TMJOA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采用RW-splint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锥形束CT(CBCT)对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前、后、内、外侧间隙,分析髁突位置变化.结果:RW-splint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上、后、内侧间隙变宽,前、外侧间隙变窄,但以上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W-splint治疗使髁突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移动趋势,改善髁突位置可能是RW-splint治疗TMD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间接性颞下颌关节损伤后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观察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间接性损伤后的组织结构改变及转归,探讨颞下颌关节损伤与颞下颌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JD)和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的关系。方法 选用四川简阳努比山羊20只,雌性8只,雄性12只,体重10-12kg,年龄4-6个月,均属生长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4组,每组5只(雌性2只,雄性3只)。用自制撞装置间接造成羊右侧关节损伤,左侧关节为对照。分别于伤后2h,1,3,6个月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TMJ伤后病理改变。结果 TMJ伤后2h,1,3,6个月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TMJ伤后病理改变。结果 TMJ伤后2h出现关节囊内血肿,关节盘及滑膜撕裂;伤后1个月出现髁突表面软骨碎裂;伤后3,6个月出现髁突骨质吸收、破坏及骨赘形成,滑膜增生,关节盘纤维断裂,穿孔。结论 一定程度的TMJ间接性损伤可导致TMJOA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在髁突骨折后颞下颌关节软组织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单侧或双侧髁突骨折17例行MRI检查,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及损伤的类型进行分类、分级,分析髁突损伤程度与颞下颌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17例共23个髁突骨折,其中14个为髁突Ⅱ级损伤,9个为Ⅲ级损伤.Ⅱ级、Ⅲ级损伤中出现关节盘移位分别为8个(57.1%)、9个(100.0%),关节内出血为5个(35.7%)、9个(1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囊撕裂分别为1个(7.1%)、2个(22.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骨折损伤程度与关节盘移位、关节内出血呈明显正相关性(r =0.691、0.643),与关节囊撕裂无明显相关性(r=0.219).结论 MRI可明确诊断髁突骨折患者颞下颌关节软组织损伤,且髁突损伤程度越重,关节盘移位、关节内出血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处理方式治疗小型猪髁突囊内骨折继发颞下颌关节强直动物模型,进一步探索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机制。方法小型猪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10侧颞下颌关节),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切除外侧部分关节盘;分别采用自然愈合、关节囊内注射生理盐水、关节囊内注射地塞米松、微型钛板内固定4种处理方式治疗囊内骨折,每一种处理方式治疗10侧。分别于术后3月、术后6月,大体、CT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四组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率。结果自然愈合组9侧、生理盐水组4侧与地塞米松组3侧均可见关节结构消失,关节间隙变窄,髁突增生膨大;钛板固定组2侧髁突变形,关节间隙变小。结论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钛板固定三种处理方式具有减少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作用,至于哪种处理方式治疗髁状突囊内骨折更佳,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影像、病理学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征象及病理改变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8例患者均有耳前区疼痛、肿胀伴张口受限,术中见关节腔内大量游离体。影像学表现:X线示颞下颌关节间隙增宽、髁突周围多发不透亮区;CT示关节腔内软组织密度影伴周围多发钙化,4例见骨质破坏;MR示关节腔内软组织肿块伴积液,周围多发长T_1WI、短T_2WI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呈平坦型。病理表现:关节腔内游离体由透明软骨构成,伴周围纤维化、钙化。电镜下见大量透明软骨细胞覆盖以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结论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具有典型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下颌升支后缘垂直切开术重建颞下颌关节治疗髁突骨软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例应用下颌升支垂直切开术治疗髁状突骨软骨瘤的患者随访11~36个月,通过影像学及咬合关系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咬合关系和面型均恢复良好,影像学未观察到明显的骨性吸收,且无1例患者复发。结论带有翼内肌蒂的下颌升支后缘垂直切开上移重建颞下颌关节,可以有效防止骨吸收使其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效果,是治疗髁状突骨软骨瘤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外伤性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0—2016年收治的内侧有髁突残存的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10例10侧关节纳入研究,采用外侧成形术+颞肌筋膜瓣进行治疗。通过临床和CBCT随访,评价该治疗方法疗效,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术前术后最大开口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10例患者无一例关节复发,开口度改善显著(P<0.05)。结论外侧成形术保留了残存的关节结构,与颞肌筋膜瓣结合,可以很好地预防颞下颌关节强直复发。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颞下颌关节病变患者比较多,而相应影像检查技术选择比较少,现在临床医生常选择口腔全景片检查。因常规X线全景片行颞下颌关节张闭口位检查,只能反映颞下颌关节功能情况,而MRI检查,不仅能确定颞下颌关节功能情况。还能确定颞下颌关节关节盘情况,从而为临床明确病因及临床治疗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3岁,因发现左耳屏前无痛性包块伴听力下降2周于2014年5月15日至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既往史:10年前于外院行左颞下颌关节封闭治疗;“高血压病”史15年。专科检查:左侧耳屏前较对侧略显丰满,可扪及一2.5 cm ×2.5 cm大小质硬包块,无触压痛,边界欠清,左侧髁状突动度较对侧弱。张口度3.0 cm,张口型正常。 CT示:左侧颞下窝内结构模糊,高密度影,其内少量积气,翼肌肿胀。动脉造影示:左侧颞颌关节区域占位性病变,左侧颌内动脉受压推移,未见明显肿瘤血供,见图1。听力检查提示左耳听力障碍。临床诊断:左髁状突周围型骨瘤。  相似文献   

12.
背景:牙合面形态的改变影响咀嚼肌的收缩、咬合力的大小与方向,进而影响包括颞下颌关节在内的整个口颌系统的受力环境,是颞下颌关节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建的最主要的刺激因素.目的:测量分析髁状突在咬合重建中的可适位.方法:对24例牙列重度磨耗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采用固定修复方法进行咬合重建治疗,疗程9个月,治疗前后拍摄正中牙合位颞下颌关节CT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线性测量,分析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相对参考位置,左侧由-(16.96±2.01)%增至+(14.20±1.24)%;右侧为-(10.64±1.50)%增至(11.51±3.00)%.治疗前的咀嚼效率约为治疗后的62.15%-89.09%,平均为74.8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4例咬合重建后的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中均向前下移位至关节结节前1/3与关节结节顶点下方之间.提示咬合重建后髁状突向前下移位至关节结节前1/3与关节结节顶点下方之间的可适位改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髁状突位于关节窝中央并非惟一的生理位置.  相似文献   

13.
颞下领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尤其在青壮年中发病较多。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继龋病、牙周病和错(牙合)之后的第四位口腔流行病。要识别症状,探索病因,寻求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必先弄清其结构和功能。一、颞下颌关节的解剖该关节是将下颌骨连结于颞骨而成的一对左右连动关节。颞骨下颌关节窝呈卵圆形,髁状突呈椭圆形,前界为关节结节,后界止于鳞鼓裂。髁状突顶部有一横嵴,分为前斜面与后斜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简介 患者,24岁。因妊娠39周临产,重度妊高征在当地医院行会阴侧切术助产,术中突发抽搐,随将压舌板置于口中,产后产妇主诉左侧颞下颌关节处疼痛不适,张闭口困难,未处理出院。40d后当地医院诊为“左侧颞下颌关节脱位”,行徒手复位术失败,并致右侧出现同样症状,遂来我院行徒手、咀嚼肌神经局部麻醉及全身麻醉复位均失败。既往无癫痫及关节脱位史。查体见两颊变平,下颌前伸,脸型变长,颌面部向下1/3伸长,前牙呈开胎状,咬工(牙合)关系差,双侧耳屏前凹陷明显,关节前区丰满,运动欠佳,开口度为3cm。X线摄片示颞下颌关节脱位。行双侧颞下颌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术中见关节囊内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术后右侧耳屏前形成一直径约0.5cm的瘘口,断续流脓水。X线摄片示右侧髁状突骨髓炎,行右侧髁状突摘除术,病理报告为右侧髁状突慢性骨髓炎。经治疗痊愈出院,近期随访示咬胎关系可,开口度约3.5cm,不能咀嚼硬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口内入路髁突切除通气正颌术后颞下颌关节结构变化的影像学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0例于我院接受口内入路髁突切除同期正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半年、术后1年以上其患侧及健侧颞下颌关节间隙情况。结果: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患侧、健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在术后1周、术后半年、术后1年以上有较大的变化,但关节结构逐步趋稳。结论:对髁突或颌骨肥大患者采用口内入路髁突切除并配合相应的正颌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病症情况,对矫正患者面部畸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颞下颌关节间隙,探讨偏侧咀嚼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30例,其中有左侧咀嚼习惯15例(左侧咀嚼组),右侧咀嚼习惯15例(右侧咀嚼组),锥形束CT扫描重建获得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然后选取经髁突横轴外l/3矢状层面测量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并与符合试验设计的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左侧咀嚼组左、右侧关节前间隙[(2.95±0.53)、(2.78±0.67)mm]、上间隙[(3.02±0.56)、(3.00±0.47)mm]大于对照组[(1.79±0.46)、(2.24±0.69)mm;(2.39±0.51)、(2.21±0.8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咀嚼组左、右侧关节前间隙[(2.68±0.56)、(2.75±0.51)mm]、上间隙[(3.20±0.95)、(3.23±0.83)m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咀嚼组与右侧咀嚼组左、右侧关节前、上、后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侧咀嚼可使颞下颌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增宽,双侧髁突位置向下向后移位。  相似文献   

17.
总结5例喙突移植髁突再造术+颞下颌关节成形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的术后护理要点。术后注重呼吸道管理,严密观察创口渗血情况,保持创口引流管通畅,加强饮食宣教,做好面瘫患者的对症护理,指导有效的张口训练方法和正确的颌间牵引固定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保证。本组5例患者术后均有轻微面瘫症状,经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后,在随访期3个月内面瘫症状改善。术后1个月开始张口训练,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术后最大张口度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8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影像表现。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2021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8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364只颞颌关节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MRI影像表现等。  结果  18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364只关节,关节盘可复性前移162只关节,不可复性前移114只关节,侧方移位27只关节,关节盘损伤变性60只,关节盘穿孔32只,髁状突变形、破坏47例,关节囊、韧带损伤31例。患者临床特征复杂多变,但多数患者普遍表现为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下颌偏斜等症状。MRI图像可见清晰的关节盘位置、形态、厚度变化和关节积液。  结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特征多样,可通过MRI精确反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进展中关节盘位置、形态及厚度变化情况,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数字胃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数字胃肠下连续采集张闭口位全程影像,通过图像后处理,测量关节间隙并观察髁状突运动轨迹,作出诊断(将该方法简称为新方法),并与常规许勒氏位(传统法)对比.结果 数字胃肠透视下定位采集图像可清晰显示关节间隙及髁状突运动轨迹,通过成像后处理获得最佳诊断图像,其显示颞下颌关节的异常改变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法,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54,P〈0.05).结论 新方法一次定位可获得满意图像,提高了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的影像解剖并观察其正常MR影像的特点来评价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15例正常颞下颌关节,对其双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分别进行张及闭口位MR扫描,扫描方位包括斜冠状位、斜矢状位及横断位,序列包括T1WI、TWI、PDWI。结果:MRI可清晰显示关节盘前、中、后带,关节结节,关节腔,关节窝,髁状突,双板区等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结论:多种序列及方位联合应用可更为真实的反映颞下颌关节运动状况的影像学表现并为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