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情志养生的意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  相似文献   

2.
不同情志因素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导致不同状态下的失眠症。情志致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失眠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情志伏邪有密切关系。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是当今产生的新的社会疾病,齐向华教授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积累总结,将失眠症按心理紊乱状态分为5种: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5种心理紊乱状态显示了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现从情志伏邪理论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慧慧  齐向华 《陕西中医》2013,(10):1439-1440
<正>郁闷不舒状态是指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忧郁愤懑积聚于心,忧思烦冤纠结不解,而对其它事物处于迟钝和无兴趣的心理紊乱状态[1],是导师齐向华教授在梳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的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2]之一。笔者  相似文献   

4.
情志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巧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20-1322
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合称,是人精神活动中常见的情绪状态的总体概括,是中医学特有的研究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基本概念之一。在情志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今天,如何理解情志的内涵显得更为重要,现就笔者对于情志的点滴思考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武嫣斐 《光明中医》2012,27(7):1426-1427
中医情志学说和神志学说均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志和情志只有一字之差,神志重点在"神",情志重点在"情",探讨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借鉴中医神志学说独特的理论认识,对中医情志学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情志疾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以往对"情志致病",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从情志的概念、情志的产生机制、情志病的内涵和外延、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发挥,以进一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情志病概念广泛,包括一系列精神心理疾病与心身疾病,"情志刺激"概括了情志病的病因病机。将情志病病因进行分类,对其发病过程进行描述,并围绕着生活经历对其发病条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生理、病理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从情志的出处、情志活动及情志病的产生、情志病因、情志病病机及情志病的预防五方面探讨情志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并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探讨情志病的治疗,以期为现世医家临床防治情志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重视形神合一,认为气血津液是产生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是机体气血冲和并能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与情志活动尤为密切。本文通过对常见情志与脾胃相关的古代医案的学习分析,以临床常见病证为载体,指出情志异常与脾胃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转归中常互为因果,提示我们在治疗相关疾病时当以心身综合治疗为原则,但有孰先孰后、孰主孰次之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不仅仅是诊治"病",更是诊治"人"。  相似文献   

10.
心身医学是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学科。中医学重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从"形神合一"整体观出发,将情志与其他因素共同考虑辨证治疗疾病。从心身医学的角度,综述基于情志因素的中医治疗老年性瘙痒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情志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中西医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思虑过度只是作为一种病因被提及,但通过临床发现大部分的思虑过度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乱状态,即心理状态层面的问题.[1]导师齐向华教授在近三十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5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而其中又以"思虑过度状态"致病居多.思虑过度状态是指过度的苦思冥想、凝神敛志存在一段时间并对人体持续的发生作用,称为"思虑过度状态".笔者跟随齐向华教授学习期间,有一些自己的感悟,特奉上脉案2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饮食失调、情志因素、感受邪气和脾胃虚弱等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思虑较多,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情志病、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全社会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明显。中医学认为:情志病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脾胃功能失常不能滋养各脏腑所主管的情志;同时,情志问题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脾胃与情志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及情志病的治疗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思"的古今释义及其中医学的认识,讨论了"思"志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思虑过度的致病作用,提出以"思"志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情志病深入研究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情志致病的藏象学基础及其与免疫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学十分重视情志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对情志致病的藏象学基础进行探讨,无论是承担情志活动的整体调控系统,还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学与现代医学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情志致病有其重要的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试论武成教授对五志化火理论之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妍 《天津中医药》2005,22(3):190-191
五志化火是中医学对于情志疾病的一个重要论点。指由于精神情志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结,郁久则从阳化热,致火热内生。此观点将情志活动与躯体的功能状态或病生理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整体观念的特点。它的精髓与现代心身医学的主导思想不谋而合。即都重视情志与躯体的相关性。现立足于现代心身医学的观点,评价传统的五志化火学术思想对心身疾病病因证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五神"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学说,包括"神、魂、魄、意、志"5种要素。郁闷不舒状态是中医5种心理紊乱状态之一,其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五神"是情志产生的神志基础,5种要素之间协同关系的紊乱必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五神"与郁闷不舒状态的发生、发展之间必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五神"学说的角度探讨郁闷不舒状态的基本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情志因子与脉象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四川中医》2011,(7):26-27
基于古代情志相关医案脉象信息数据库,对743例情志致病症分类医案中的情志因子与左尺脉象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总结出恐、烦、精神萎靡、郁、狂与左尺脉象的相关性,为情志相关脉诊临床实践提供了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情志疾病一直备受各医家的重视。中医藏象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早就对女性这一时期的心理变化做出颇多论述。从"肾主志"的角度来论治女性情志病,认为在治疗女性情志病时应以"补肾调冲"为大法,合方治疗,为女性情志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情志辨识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极重要组成,是心身疾病证治的强力支撑.但是,临床存在的情志混同、五志不别、七情不辨倾向,导致见情志病概作肝郁内伤,制约了中医学特色的彰显.情志不宜混同、五志应当区别、七情亦需明辨.情志有别,应当辨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