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环境下,机体对非肿瘤来源的外来微生物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为肿瘤患者免疫调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建立小鼠荷瘤模型的基础上,尾静脉感染李斯特菌(OVA-Listeria Monocytogenes,OVA-LM),观察其生存曲线的变化;在荷瘤后感染小鼠模型中,通过流式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Pentamer染色技术检测小鼠抗OVA257-264表位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的变化;通过标记CFSE的OT-Ⅰ细胞过继转移小鼠,观察体内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和抗原呈递情况;FACS分析荷瘤情况下小鼠脾脏CD11b+Gr-1+细胞及Treg细胞比例和数量变化。结果荷瘤小鼠感染OVA-LM菌后生存期明显缩短;荷瘤小鼠脾脏抗OVA257-264表位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显著下调;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速率没有显著变化,但是细胞总数明显下降;荷瘤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变化,但CD11b+Gr-1+细胞显著上调。结论荷瘤小鼠抗感染CD8+T细胞免疫反应下降,其脾脏CD11b+Gr-1+细胞显著上调,提示肿瘤环境下脾脏CD11b+Gr-1+细胞升高可能是影响抗感染CD8+T细胞应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NF-α在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模型中对CD8~+T细胞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重组OVA的李斯特菌株感染TNF-α基因敲除(TNF-αKO)小鼠和野生型(WT)对照小鼠建立系统性感染模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相点TNF-αKO小鼠和WT小鼠中内源性和外源性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反应情况。采用体内细胞杀伤实验和检测细菌滴度的方法评估TNF-αKO小鼠和WT小鼠感染后记忆期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接着分析记忆期和增殖期CD8~+T细胞的KLRG-1和CD127等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WT对照小鼠相比,TNF-αKO小鼠中CD8~+T细胞应答减少,记忆细胞增多;TNF-αKO小鼠中记忆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正常;TNF-αKO小鼠记忆CD8~+T细胞中含有更多比例的KLRG-1+CD127-CD62L-效应记忆细胞,而第7天TNF-αKO小鼠特异性CD8~+T细胞的KLRG-1和CD127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TNF-αKO小鼠初次应答降低,形成更多记忆细胞,且效应记忆细胞增多。其机制与早期效应CD8~+T细胞分化无关,可能是TNF-αKO小鼠更多的KLRG-1+CD127-细胞在应答收缩期存活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阐明HBV 感染不同阶段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方法:分别构建了我国最高频等位基因HLA鄄A*0201 三种常见抗原肽表位(HBVcore18-27、pol575-583、env335-343)四聚体复合物,并用这些四聚体检测HBV 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LA-A*0201 限制性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的频率、功能及CD127 的表达。结果:在大多数自限性HBV感染者的PBMCs 中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的频率和增殖能力都高于慢性HBV 感染者。在低病毒载量的免疫低复制期抗原特异性CD8+ T 的数量和在高病毒载量、肝脏损害免疫清除期及免疫耐受期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频率是相似的,同病毒定量及ALT 水平无显著相关性。慢性HBV 感染者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增殖能力和病毒滴度呈反比。在自限性HBV 感染患者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分泌IFN 的功能明显高于慢性HBV 患者,在免疫耐受期基本丧失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HBV 感染后不同免疫状态的HBsAg 水平不同,免疫耐受期最高,其次为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低复制期的最低。而且随着HBsAg 水平下降,同HBV DNA 的相关性也逐渐下降。慢性HBV 感染者中CD8+ CD127+ T 细胞要低于对照组及自限性感染组,特别是在HBeAg 阳性的免疫耐受期及免疫清除期组患者中CD8+ CD127+ T 细胞比例更低。结论:慢性HBV 感染中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频率不是决定免疫应答的唯一因素,慢性乙肝患者体内记忆性的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并未被完全清除或缺失,这为治疗性疫苗和免疫恢复治疗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持续感染是机体未能有效建立HBV特异性免疫的结果, 这种情形也可称为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成人急性感染HBV时, 绝大多数可以发生正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因而得以自愈。围产期感染HBV, 绝大多数导致慢性化, 提示存在HBV特异性免疫应答异常。典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4个过程:抗原提呈、特异性CD4+T和CD8+T细胞激活以及B细胞激活。慢性HBV感染时, 机体的免疫应答异常必然涉及这4个过程的部分或者全部。本文主要讨论了慢性HBV感染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希望为进一步思考HBV特异性免疫重建路径与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小鼠CD4+T细胞、CD8+T细胞和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比例和数量变化。方法:采用LLC细胞皮下接种制备小鼠肺癌肿瘤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小鼠骨髓、脾脏、淋巴结内CD4+T细胞、CD8+T细胞和MDSC的数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肿瘤小鼠脾脏、淋巴结内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显著降低,骨髓CD4+T细胞变化不明显,但CD8+T细胞显著减少。MDSC在肿瘤小鼠骨髓、脾脏和淋巴结内的比例和数量则显著增加。结论:肺癌小鼠T细胞数量降低而MDSC细胞数量增加,诱导对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活动期结核病患者外周呈现相当水平的结核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在治疗过程中也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这种结核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抗原驱动因素则还未知。本研究通过同步分析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外周特异性抗原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外周抗结核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外周血抗原富集-质谱鉴定技术动态检测外周血浆中结核特异性抗原CFP-10在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含量的动态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同步分析CFP-10刺激后的T细胞应答水平,分析CFP-10含量变化与不同细胞因子分泌T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CFP-10抗原水平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呈现个体化差异,同时在TB治疗中CFP-10含量与CFP-10特异性IFN-γ~+CD4~+T细胞比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29),但是CFP-10的含量与TNF-α~+CD4~+T细胞比例之间则无相关性(P=0.98)。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结核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外周结核病原菌抗原的动态变化特征,据此可推断目前所采用的IFN-γ释放实验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外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载量,上述基于结核病原学和机体免疫应答水平的同步检测,有利于进一步解析抗结核免疫应答的抗原驱动因素,并为建立新型抗结核治疗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前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DNA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用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144个氨基酸的重组质粒DNA(简称pHBc144)100ug免疫C57BL/6小鼠,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检测小鼠体内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pHBc144免疫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逐渐增多,在初次免疫的第14天出现第一个免疫应答高峰,此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进入免疫记忆期并在1年内维持在稳定水平。加强免疫后在第10天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达到高峰,约是初次免疫应答高峰的2倍,此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但下降的速度比初次免疫应答减缓。结论:pHBc144DNA疫苗可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表面受体CD244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中的功能。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ELISPOT阳性潜伏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ESAT-6和CFP-10多肽刺激PBMCs,然后用CD69标记抗原特异性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244在CD3+CD8+CD69+细胞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CD244与脱颗粒相关的CD107a表达的关系;通过细胞内染色方法检测CD244与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关系。结果 CD244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CD8+T细胞表达显著高于潜伏感染者(P=0.000 5);在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CD244+细胞表达CD107a比例显著高于CD244-细胞(P=0.002 2);CD244+细胞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比例显著高于CD244-细胞(P值分别为0.021 2,0.002 3)。结论 CD244促进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宿主谱广泛的兼性胞内菌。LM具有进入抗原提呈细胞(APCs)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等细胞胞质的特性,使其运送外源抗原进入MHCⅠ分子和MHCⅡ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从而诱导强烈的CD8+和CD4+T细胞免疫应答~([1])。因此,减毒LM已被公认为是一类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荷瘤小鼠来源的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在肿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用Percoll分离法从荷瘤小鼠的脾脏和骨髓中分离Gr-1+CD11b+MDS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别用生化法和ELISA技术检测MDSC体外培养上清中抑制性因子NO、ROS和IL-10、TGF-β的含量。结果:MDSC在荷瘤小鼠的脾脏和骨髓中聚集增多,且其在骨髓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脏;MDSC可以明显抑制脾脏细胞的增殖,体外培养6小时的MDSC可以分泌大量NO、ROS和IL-10、TGF-β。结论:本实验进一步证实MDSC可以通过分泌大量NO、ROS和IL-10、TGF-β抑制T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细胞,HIV感染后的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调节可能与MDSC有关。因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HIV感染者及健康人群外周血MDSC亚群及细胞内精氨酸酶(Arg1)的表达,分析比较MDSC亚群及细胞内Arg1在以上两组间的差异;并通过HIV感染者血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方法,5d后观察HIV感染者血清对健康人MDSC的诱导与分化;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HIV阳性血清诱导的MDSC,与CFSE标记的CD8+T淋巴细胞以2∶1的比例在CD3/CD28免疫磁珠的诱导下体外共培养3d,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前后CD8~+T淋巴细胞在培养体系所占比例及CFSE荧光强度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外周血MDSC亚群比较,HIV感染者Lin~-HLA-DR~-CD33~+CD11b~+CD14~+标记的M-MDSC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IV感染者M-MDSC细胞内Arg1的水平呈现高表达(23.1±9.3)%,与G-MDSC细胞内Arg1的水平比较(4.7±1.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HIV阳性血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M-MDSC的亚群高于培养前(P=0.008);HIV诱导的MDSC与CFSE标记的CD8~+T淋巴细胞在CD3/CD28刺激后,CD8~+T淋巴细胞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低于单纯的CD3/CD28诱导组(43.7%±6.7%,64.7%±8.2%;P0.05),CFSE荧光强度的改变亦低于单纯的CD3/CD28诱导组。以上结果提示我们,HIV患者外周血MDSC亚群以M-MDSC为主;Arg1是M-MDSC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途径;HIV阳性血清可诱导MDSC向M-MDSC方向分化,且HIV诱导后的MDSC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自身的持续免疫活化程度是决定疾病进展的关键。过度免疫活化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亢进,多种免疫细胞功能改变。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在HIV-1感染者中,MDSC显著增多且与CD4+T细胞绝对数等疾病进展指标有关。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实施,MDSC也发生相应变化。疫苗诱导的MDSC对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提示阻止MDSC的诱导可能提高HIV疫苗的有效性。因此,了解MDSC在HIV-1感染者中功能的改变有利于进一步探究HIV-1感染者免疫活化状态的成因,为HIV-1的治疗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T细胞直接活化与交叉活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排斥肿瘤的过程中起核心主导作用 ,原始的CD8+ T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 ,在自身MHCⅠ类分子存在的条件下能识别特异性抗原肽 ,CD8+ CTL可直接识别、杀伤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多数抗原加工通道能产生有效的CD8+ 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表达系统来源的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免疫小鼠诱导早期脾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探讨影响乙肝疫苗保护效果的因素.方法 3种HBsAg(汉逊酵母、CHO细胞和血源)分别皮下接种不同组小鼠(BALB/c,H-2d),每只3μg,于免疫后4d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NC),经细胞分选仪(MACs)分选后,获得纯度高于90%的CD4+和CD8+T细胞,应用ELISPOT测定MNC、CD4+和CD8+T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2斑点数( SFC).结果 细胞分选后,汉逊抗原诱导CD8+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和CD4+T细胞分泌IL-2水平均显著高于CHO抗原组(8/10、2/10,P=0.035;6/10、0/10,P=0.005).汉逊抗原组与血源抗原组CD8+T细胞经体外刺激诱导IFN-y全部阳转(10/10),但分泌水平上汉逊抗原组显著高于血源抗原组(t=2.479,P=0.035);汉逊抗原组诱导CD4+T细胞IFN-γ阳转率及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源抗原组(10/10、4/10,P=0.005;t=3.967,P=0.003).结论 乙肝抗原免疫小鼠4d即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且汉逊酵母抗原早期诱导抗原特异性IFN-γ、IL-2的能力显著高于CHO和血源抗原,与其临床考核母婴传播阻断HBV保护率显著优于CHO和血源乙肝疫苗相一致,为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必要性和高危新生儿选择接种乙肝疫苗的类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重组双歧杆菌(rBb)-OprF疫苗免疫小鼠,PAO1株攻击后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将rBb-OprF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黏膜和口服灌胃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用5×106CFU的PAO1株攻击,攻击1周后杀鼠取脾,MTT法检测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CD4+T和CD8+T细胞比率,用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12、TNF-α和IL-10的水平。结果脾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脾细胞CD4+和CD8+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12、TNF-α和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其中IFN-γ最为显著。结论铜绿假单胞菌rBb-OprF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混合型的Th1和Th2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目的雷帕霉素(rapamycin)已被报道可以促进记忆性CD8~+T细胞,包括效应性记忆(effector memory)CD8~+T细胞及中央记忆性(central memory)CD8~+T细胞的分化,但是其对组织常驻(tissue resident)CD8~+记忆T细胞的调控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雷帕霉素对小鼠组织常驻CD8~+记忆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雷帕霉素处理组。向其输注能够特异性识别LCMV抗原gp33-41的P14细胞(CD8~+T细胞),而后利用表达LCMV gp33-41的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利用流式染色技术检测和比较2组小鼠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液、淋巴结以及肺脏中抗原特异性CD8~+记忆T细胞的比例和数量以及相应的表面分子、胞内细胞因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处理组的外周血、引流淋巴结以及肺组织内的抗原特异性CD8~+记忆T细胞均显著增多,同时发现外周血中CD8~+记忆前体细胞比例增多,淋巴结中的中央型CD8~+记忆T细胞比例及数量增多、CD8~+记忆T细胞的功能增强,肺脏组织常驻CD8~+记忆T细胞的CD103和CD69的表达上升。结论感染流感病毒后,持续低剂量给予雷帕霉素能够抑制mTOR信号从而提高组织特异性常驻CD8~+记忆细胞的形成和维持,这为新型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非细胞毒性病毒,当其进入机体后常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而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的强弱又与HBV感染所致的不同临床结果密切相关。而在这一系列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应答又是决定HBV感染机体后转归的最重要因素。而不同的T细胞亚群对病毒抗原的反应状态也不同,即对临床过程的轻重及转归的影响不同。本实验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健康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测定CD4+、CD4+/CD8+、CD4+/CD8细胞的含量进行了检测计算,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4+/CD8+、CD4+/CD8细胞特点及其与肝病病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运送CD8+T细胞表位的细胞免疫应答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探索减毒沙门氏菌运送CD8+ T 细胞表位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规律性.方法: 通过构建融合表达OVA 257~264aa和LCMV NP 118~132aa CD8+ T 细胞表位的原核表达质粒ptG2F, 以电穿孔法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 筛选重组菌SL7207(ptG2F).采用静脉注射免疫C57BL/6和BALB/c小鼠, 间隔2 wk, 分别于第2次和第3次免疫后, 取免疫小鼠脾细胞, 用ELISPOT法检测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和IL- 4分泌细胞.结果: 携带CD8+ T细胞表位的重组菌SL7207(ptG2F)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在提呈OVA CD8+ T细胞表位时, 2次免疫后, 诱导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趋向于Th1; 而在3次免疫后, 呈现Th1/Th2的平衡转换.在提呈LCMV NP CD8+ T细胞表位过程中, Th2免疫应答水平高于Th1, 且有增强趋势.结论: 减毒沙门氏菌可以有效运送CD8+ T细胞表位并诱导产生特异细胞免疫应答, 这为减毒细菌作为运送载体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冬凌草甲素(ORI)抗小鼠H22肝癌中的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本研究利用C57/BL6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PBS组)、ORI高、中、低剂量处理组(75、50、25mg·kg~(-1)·d~(-1))、阳性对照组(5-Fu组)和空白组(NC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2d后处死。以瘤重、抑瘤率观察ORI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对小鼠H22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中CD4~+T细胞分泌IL-17、IL-2、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能力,并检测CD8~+T和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ORI处理组和荷瘤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缩小(P0.05);ORI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脾脏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抑制CD4~+T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尤其对IL-17和IL-2的抑制最为明显,对TNF-α和IFN-γ抑制在ORI高浓度情况下发挥作用;同时,ORI处理组中CD8~+T细胞的PD-1表达降低,而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呈现一定程度的上调。上述结果表明ORI对小鼠H22肿瘤具有明显的体内抑瘤作用,除了直接的杀伤作用外,ORI还可以通过提高CD8~+T的杀伤作用,降低CD4~+T细胞的炎症特性发挥抗肿瘤免疫应答功效,其中的可能机制是影响两种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因此,ORI还可通过协同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促进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型辅助T(Th1)细胞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及多功能T细胞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H37Ra的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2基因敲除(NOD2~(-/-))小鼠中的作用。方法 NOD2~(-/-)小鼠与野生型C57BL/6小鼠气管分别滴入MTB减毒株H37Ra建立肺部感染模型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4周后,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及病理评分;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中TNF-α和IFN-γ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多功能CD4~+ T/CD8~+ T细胞的比例。结果 NOD2~(-/-)小鼠感染H37Ra后肺组织炎症加重,肺组织TNF-α和IFN-γ含量增加。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两种小鼠感染后, CD4~+/CD8~+T细胞中TNF-α~+、 IFN-γ~+单阳性细胞及TNF-α~+IFN-γ~+细胞均显著增加;与C57BL/6小鼠感染组相比, NOD2~(-/-)小鼠感染组体内TNF-α~+ CD4~+ T细胞、 IFN-γ~+ CD4~+T细胞及IFN-γ~+ CD8~+ T细胞显著增加。结论 H37Ra可诱导NOD2~(-/-)小鼠的Th1细胞型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