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受体(TCR)β链各家族互补决定区3(CDR3)谱系的变化,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应答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溶解曲线法对11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淋巴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R BV)基因各家族CDR3谱系进行分析,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应答的变化。分析TCR CDR3谱系与CHB患者血清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11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多个TCR CDR3谱系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偏移。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04拷贝/ml)治疗后谱型偏移率显著高于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05拷贝/ml)。结论: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单寡谱型偏移率与治疗前血清HBV DNA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的变化及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用重组人HBcAg作为刺激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25例CHB轻、中度患者外周血抗病毒治疗前后分泌IFNγ的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的频率。用即时定量荧光PCR仪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CHB轻、中度患者治疗前外周血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均值为(47.30±25.50)SFCs/1×106PBMC,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显著降低(23.10±18.45SFCs/1×106PBMC,P<0.05)。动态观察的8例CHB轻、中度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均高于治疗后;6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降低,2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没有下降,血清HBVDNA水平下降的患者(除1例外)治疗前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高于血清HBVDNA水平没有下降的患者。结论炎症期CHB轻、中度患者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反应高于炎症缓解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变化及其特征.方法 收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为刺激物,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其分泌IFN-γ产生斑点的情况.同时对血清HBV DNA和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及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学指标进行榆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AL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上限,17例患者HBV DNA均大于104拷贝/ml;治疗1个月后,ALT复常率为35.3%,9例患者HBV 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治疗3个月后,ALT复常率为58.8%,有11例患者HBV 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抗病毒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患者针对HBV特异性蛋白总的T细胞反应阳性率分别为64.7%、76.5%和82.4%,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治疗前后,患者对HBeAg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最高;治疗后,对3种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对HBcAg蛋白的平均反应强度的增强最明显,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HBcAg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平均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有明娃负相关,与血清AL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对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所增强,这种改变可能与HBV DNA的下降有关,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对丁解患者的免疫状态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sponses of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stimulated by hepatitis B virus(HBV)-specific protein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Methods Sevente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cular cell ( PBMC)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whole blood collected at the three different time of before and one and three months after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ELISPO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frequency and strength of secreting IFN-γ cells of PBMC stimulated by HBsAg, HBcAg and HBeAg. HBV virus loading, HBsAg, HBeAg, ALT and AST in serum were detect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After three months therapy, ALT, TBiL were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 and HBV DNA level were dropped and undetectable in 11 cases. The rates of T cell response in patients to HBV specific proteins were 64. 7% , 76. 5% and 82. 4% at the time of before and one and three months after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respectively. The frequency of responses of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stimulated by HBcAg was higher than that stimulated by HBsAg or HBeAg, and the frequency was enhanced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The average response magnitude was expressed as spot forming cells (SFC) per million input cells. SFC of T cell responses to HBcAg was also higher than to HBsAg or HBeA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FC of T cell responses to HBsAg or HBeAg at the time of before and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FC of T cell responses to HBcAg at the time of before and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SFC of T cell responses to HBcAg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HBV DNA, and no associated with level of ALT in serum. Conclusion The responses of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were improved in CHB patients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which associated with the decrease of HBV DNA. It suggested to investigate HBV specific T cell responses wa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74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6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月后改为苦参素胶囊200 mg,口服,每日 3次,2个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200 mg,口服,每日 3次,3个月.对照组38例,只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用法、用量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非特异性CTL、T细胞亚群、Th1、Th2水平的变化和HBV DNA、HBeAg阴转率.结果 治疗组苦参素治疗3个月后,HBV特异性CTL高于治疗前(P<0.01),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非特异性CTL高于治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CD4+高于治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Th1高于治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HBV DNA阴转和HBeAg阴转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苦参素能提高CHB患者的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是苦参素清除或抑制CHB患者HBV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监测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犁肝炎(CHB)的过程中HBsAg及HBV DN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HBsAg滴度与HBV DNA复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7例拉米夫定(LAM)、20例阿德福韦(ADV)抗病毒治疗2年以及23例未使用核苷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其它抗病毒药物治疗.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清标本,动态监测HBsAg及HBV DNA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57例LAM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中,20例有效应答后出现病毒反弹的患者,在HBV DNA发生剧烈变化的4个时间点.未观察到HBsAg滴度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无相关性(P>0.05);37例应答良好的患者,可观察到HBsAg水平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呈正相关(r=0.71,P<0.05).(2)20例ADV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中,7例有效应答后出现病毒反弹的患者,未观察到HBsAg随HBV DNA水平的一致变化,无相关性(P>0.05);13例应答良好的患者,可观察到HBsAg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呈正相关(r=0.73,P<0.05).结论 核苷类似物治疗CHB的过程中,对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良好应答的患者,HBsAg滴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HBV DNA复制水平,HBsAg滴度与HBV DNA复制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后,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30日至2016年12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qHBsAg)检测的CHB患者资料,分析随访192周过程中每24周的qHBsAg、HBV DNA和HBeAg的数据。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qHBsAg和HBeAg,采用PCR和COBAS Amplicor检测HBV DNA。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高于阴性组(P0.05),在48周后均降至检测下限以下。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基线qHBsAg分别为(3.43±0.73)log_(10)IU/m L,(3.08±0.47)log_(10)IU/m L。除48周外,所有随访时间点HBeAg阳性组qHBsAg均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在抗病毒治疗后,HBeAg定量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CHB患者在接受长期NAs治疗过程中,实现HBsAg转阴这一临床治愈目标较为困难,长期应用NAs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慢性乙肝(CHB)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和乙肝病毒(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8例CHB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标本,运用流式细胞仪对Treg细胞亚群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HBV抗原特异性CTLs,并结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 HBV DNA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CHB组CD4+CD25+FOXP3+ Treg细胞的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3.14%±0.97% vs 1.95%±0.68%,P<0.05);HBV抗原特异性CTL斑点计数为阳性(19.28±3.85)。CHB组Treg的频率与乙肝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831, P<0.01),与HBV特异性CTL斑点计数值呈负相关(r=-0.540,P<0.01)。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升高并与病毒载量相关,而与HBV反应的CTLs数量呈负相关,提示Treg细胞可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影响病毒清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上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CHB患者56例,其中聚乙二醇(PEG)干扰素α2a治疗28例,拉米夫定治疗28例,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集两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周的患者外周血,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COS+ CD4+T细胞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频数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患者HBV DNA载量变化.结果 CHB患者CD4+T细胞IC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01).干扰素治疗后患者ICOS表达水平下降,同拉米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治疗后患者ICOS改变值同HBV DNA载量变化值呈正相关(r=0.972,P<0.001),而拉米夫定组则未发现相关性(r=-0.101,P=0.608).结论 CHB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紊乱,其CD4+T细胞ICOS的表达升高.干扰素可下调CD4+T细胞ICOS的表达,纠正细胞免疫偏移,发挥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4例NA治疗12周的CHB患者外周血Treg(CD4+ CD25high CD127low)和Th17(CD3+ CD8-IL-17+)细胞频率.ELISA检测血清IL-10、TGF-β1、IL-17及IL-23水平.各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采用Wilcoxon配对T检验.结果 完全应答的14例患者的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和IL-23水平及Treg/Th17比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2.691,-2.417,-2.237,-2.291,-2.291,P均<0.05),Th17细胞频率及IL-17水平略有增加.部分应答的11例患者的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和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1.988,-2.934,-2.756,-2.803,P均<0.05),Th17细胞频率及IL-17水平略有增加,Treg/Th 17比率略有下降.无应答的15例患者的Treg和Th17细胞频率、IL-10、TGF-β1、IL-23、IL-17水平及Treg/Th17比率较治疗无明显变化.HBV DNA下降≥2 log拷贝/ml及ALT恢复正常时,Treg细胞频率与细胞因子IL-10、TGF-β1和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Treg细胞频率与HBV DNA及ALT水平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NA抗病毒治疗前后,CHB患者Treg和Th17细胞频率及IL-10、TGF-β1、IL-23、IL-17水平均发生变化;治疗后获得满意应答的CHB患者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IL-23水平及Treg/Th17比率明显下降,Th17细胞及IL-17水平继续上升;且以上变化与病毒学应答及生化学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慢乙肝过程中血清HBV DNA和HBeAg含量的变化及其联系,探讨二者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作用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分别应用恩替卡韦治疗(53例)和替比夫定治疗(31例)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共84例,观察治疗后48周内发生HBeAg血清转换者和无HBeAg血清转换者不同时间点HBV DNA下降水平及其转阴率、血清HBV DNA载量与HBeAg水平的关联。结果 HBV DNA在核苷类似物治疗早期迅速下降;发生HBeAg血清转换者较无转换者HBV DNA下降幅度大,HBV DNA转阴率高;基线血清HBV DNA和HBeAg含量成正相关(r=0.49,P〈0.05),治疗48周后相关性消失;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线血清HBV DNA、HBeAg定量以及治疗12周后的HBV DNA转阴率有关。结论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较无转换者HBV DNA下降速度快,病毒转阴率高,基线HBeAg、HBV DNA载量低,可通过观察HBV DNA下降水平和转阴率预测核苷类似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乙肝肝组织HBV DNA及病理的影响.方法 75例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分别接受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治疗24例、拉米夫定35例或干扰素α2b16例,抗病毒治疗,检测治疗前48周患者肝组织HBV DNA及炎症指数(HAI).结果 抗病毒治疗48周,三组患者血、肝组织HBV DNA及HAI均值明显下降(P<0.05),序贯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38.1%)稍高于其他两组(P=0.1352).HBeAg血清转化患者(17例)和HBV DNA阴转患者(21例)肝组织HBVDNA基线值明显低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肝组织HBV的复制,改善肝细胞的炎症坏死;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抗病毒疗效好.序贯治疗可能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TV联合ADV治疗组(A组,n=48)和ETV治疗组(B组,n=42).B组患者口服ETV(0.5 mg/d),每天1次;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ADV口服(10 mg/d),每天1次,均持续用药4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IL-10水平,计算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后12、24、48周,两组患者HBV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上述各时点A组HBV 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治疗后24、48周,A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均显著高于B组(均P< 0.05),但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12、24、48周,A组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 ETV联合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中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对CTLs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数量的影响,分析CTLs的数量与病毒载量(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 15例HLA-A2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用疫苗组、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5例).利用MHCI肽五聚体技术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给药期间及停药24周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TLs数量的变化,同时研究CTLs数量和病毒载量的关系.利用LightCycler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HBV DNA进行定量.结果 ①治疗前,三组患者五聚体阳性率(0.022%~0.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五聚体阳性率在治疗期间和随访时,单用疫苗组和联合用药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用疫苗组和联合用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患者CTLs数量与病毒载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 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CTLs的数量,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HBV感染人群T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差别及特征.方法 76例研究对象分为四组,乙肝携带者组和既往乙肝感染患者组、急乙组、慢乙组,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对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免疫应答.结果 (1)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频率较高,而既往感染者对HBcAg和HBeAg的反应频率较高.急乙组和慢乙组对三种蛋白的反应频率无差别.(2)急乙组和慢乙组对HBsAg的反应频率明显高于既往感染组.急乙组、慢乙组和既往感染组对HBcAg的反应频率明显高于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频率各组间无差别.(3)慢乙组对HBcAg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HBsAg.既往感染组患者对三种蛋白的反应强度依次为HBcAg> HBeAg> HBsAg.急乙组和携带者组对三种蛋白的反应强度无差别.(4)对HBsAg的反应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急乙组>慢乙组>携带者组和既往感染组.对HBcAg的反应强度是急乙组和慢乙组和既往感染组明显强于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强度,急乙组高于慢乙组,其余各组间无差别.结论 急乙、慢乙和既往感染者对HBcAg的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而携带者以HBeAg的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及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2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1例肝硬化患者和88名正常对照者的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多态性和血清HBV DNA载量进行检测.结果 CHB轻、中度组患者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重度组、代偿性LC组、失代偿性LC组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失代偿性LC组突变率最高,为36.5%.慢性HBV感染者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不随HBV DNA载量而变化(P>0.05).结论 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突变与HBV DNA载量无明显关系,而与慢性HBV感染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CHB)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的影响,并结合临床指标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2例CHB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标志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替比夫定治疗3个月时,这两群细胞比例显著下降,Foxp3 mRNA的表达也显著下降;HBV DNA水平降至检测水平以下的CHB患者,其CD4+CD25+CD127lowT细胞也降至正常水平。治疗3、6个月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9.1%和18.2%,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CD4+CD25+CD127lowT细胞和CD8+CD25+T细胞比例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替比夫定能快速有效抑制CHB患者的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2009年2月-2009年5月开始初始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选择ETV单药治疗患者、LAM和ADV联合治疗患者各25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比较治疗96周时两组患者在病毒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及免疫学应答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经过96周抗病毒治疗,取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在ETV组为19/22例(86.4%),而联合治疗组仅有9/21例(42.9%),二者差异显著(x2=8.953,P=0.003);在肝脏生化学应答方面两组均取得明显改善;两组的HBeAg阴转、HBe血清学转换、HBsAg阴转等免疫控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病毒学突破或HBV DNA反跳.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在基线及96周时均处于正常范围,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HBeAg阳性CHB初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应用ETV单药治疗组的96周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LAM和ADV联合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阐明HBV 感染不同阶段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方法:分别构建了我国最高频等位基因HLA鄄A*0201 三种常见抗原肽表位(HBVcore18-27、pol575-583、env335-343)四聚体复合物,并用这些四聚体检测HBV 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LA-A*0201 限制性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的频率、功能及CD127 的表达。结果:在大多数自限性HBV感染者的PBMCs 中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的频率和增殖能力都高于慢性HBV 感染者。在低病毒载量的免疫低复制期抗原特异性CD8+ T 的数量和在高病毒载量、肝脏损害免疫清除期及免疫耐受期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频率是相似的,同病毒定量及ALT 水平无显著相关性。慢性HBV 感染者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增殖能力和病毒滴度呈反比。在自限性HBV 感染患者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分泌IFN 的功能明显高于慢性HBV 患者,在免疫耐受期基本丧失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HBV 感染后不同免疫状态的HBsAg 水平不同,免疫耐受期最高,其次为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低复制期的最低。而且随着HBsAg 水平下降,同HBV DNA 的相关性也逐渐下降。慢性HBV 感染者中CD8+ CD127+ T 细胞要低于对照组及自限性感染组,特别是在HBeAg 阳性的免疫耐受期及免疫清除期组患者中CD8+ CD127+ T 细胞比例更低。结论:慢性HBV 感染中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频率不是决定免疫应答的唯一因素,慢性乙肝患者体内记忆性的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并未被完全清除或缺失,这为治疗性疫苗和免疫恢复治疗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区(HBV RT)准种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治疗4周时准种多样性的变化与抗病毒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收集64例初始ETV治疗(0.5 mg/d)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并留取各患者用药0、4、12、24、36和48周血清标本,其中有22例患者在治疗4周时HBV DNA> 1E +3 IU/ml,其余均发生了快速病毒学应答.根据治疗12周时HBV DNA是否转阴,将这22例患者分为完全应答组(对照组11例)和应答不佳组(实验组11例).对两组患者基线和4周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RT区基因扩增,对目的片段进行T-A克隆,每个标本挑取20 ~ 30个克隆并测序.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V准种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完全应答组患者在治疗第4周时的准种多样性较应答不佳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病毒药物的压力下,CHB患者HBV RT区准种发生不同的变化,治疗4周准种多样性的变化与ETV抗病毒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 FH)及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 IL-21)的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抗病毒治疗前后的CHB患者35例(干扰素治疗21 例,替比夫定治疗14例),取其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CD4+CXCR5+ T FH细胞及其胞内IL-21的表达水平。结果:外周血T淋巴细胞内IL-21主要来源于T FH细胞的表达,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24周对T FH细胞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T FH细胞及其胞内IL-21表达水平在48周病毒学应答(virological response,VR)组显著高于48周病毒学应答不佳(no virological response, NVR)组。NVR组抗病毒治疗后T FH细胞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使应答不佳患者外周血T FH细胞水平升高;治疗前T FH细胞及其胞内IL-21的高表达有助于预测CHB患者更早实现病毒学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