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6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病人CT及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6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病人的CT及MRI检查显示,中度及重度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分界清晰度MRI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积气、髓核钙化的检出率CT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临床诊断中,CT及MRI各有优势,相辅相成,临床应用时应当依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像学表现,比较CT与MRI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同时进行CT与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应用配对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CT和MRI表现存有不同差异。对椎间盘早期退变、中度及重度突出的椎间盘与硬膜囊分界的清晰度MRI优于CT;对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椎间隙狭窄的诊断价值和轻度突出的椎间盘与硬膜囊分界的清晰度MRI同CT差异不大;对椎间盘积气、髓核钙化、椎间盘突出分型的诊断价值CT优于MRI。结论CT与MRI2种检查方法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在临床腰腿痛中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670例腰腿痛患者,均行L3/4,L4/5,L5/S1椎间盘多层螺旋CT扫描,软窗和骨窗分别显示.结果: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多出现于关节突的外侧缘;腰椎小关节间隙以变窄多见;腰椎小关节面毛糙、硬化、凹凸不平及关节骨皮质下囊变;腰椎小关节半脱位;腰椎小关节腔内积气.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随年龄段增大MSCT阳性率越高,670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中20岁-70岁年龄段经统计学卡方检验,CT检查阳性病例数与阴性病例数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随征象:腰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突出,椎间盘“真空征”,黄韧带肥厚、钙化等.结论:多层螺旋CT腰椎间盘轴位扫描骨窗可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其退行性变的病理改变,更有利于显示细微的骨质改变(如骨皮质下囊变),为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诊断提供充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从而提高诊断率,明确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在获得性椎管狭窄引起的腰腿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进行CT检查,后进行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果。结果 MRI检查检出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神经根受压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钙化、椎间盘积气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但MRI检查椎间盘变形、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等方面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CT与MRI检查均具有各自突出优势,可视患者实际临床情况选择诊断方法,临床应积极进行联合诊断,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漏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T和MRI在椎间盘突出中诊断的优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取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两种检查手段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8.23%,MRI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9.71%;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正确率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CT检查在钙化及积气上要优于MRI,P<0.05;MRI在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性上要优于CT,P<0.05;诊断神经根受压两者没有很大区别,P>0.05。结论 CT及MRI对于椎间盘突出都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CT对钙化及积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I对于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受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4月接诊的确诊为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5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均实施CT与MRI诊断,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结果 MRI诊断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狭窄、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分界清晰率高于CT诊断,其中中度与重度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分界清晰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而CT诊断在椎间盘积气率、纤维环和髓核钙化率方面显著高于MRI诊断(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采取CT诊断与MRI诊断均有较好效果,但二者均有优劣,临床诊断建议结合二者联合诊断,以提高诊断符合率,为诊治提供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X线平片、CT和MRI诊断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腰椎结核和52例其它腰椎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其常用的诊断指标.结果:在诊断腰椎结核的正确率方面,MRI(94.6%)最高,CT(82.6%)次之,X线平片(71.7%)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腰椎结核的灵敏度方面,MRI(95.0%)高于X线平片(62.5%)和CT(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X线平片与C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腰椎结核的特异度方面,MRI(94.2%)高于X线平片(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与CT(86.5%)及CT与x线平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平片、CT和MRI在诊断腰椎结核方面各具优势,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以X线平片检查为基础,辅以CT和MRI检查,为更准确地诊腰椎结核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二者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特征,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检出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51例,侧方型20例,膨出型12例;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检出率、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二者对侧方型和膨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对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受压的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变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CT检查相比,MRI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将二者结合,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9-101
目的旨在比较分析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结果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CT检查显示:髓核出现钙化斑点24例,硬膜囊受压16例,出现积气29例,神经根受压13例,其中单侧受压8例,双侧受压5例。而MRI检查显示:38例出现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26例,神经根受压18例,其中单侧受压12例,双侧受压6例;脊髓变性12例。CT与MRI检查在椎间盘变性、钙化、硬膜囊受压、积气及神经根受压、脊髓变性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CT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椎间盘突出及脊髓、硬膜囊压迫情况,但无法观察椎间隙其他结构。MRI在软组织的探查中辨识度较高,能够清晰有效地显示髓核及神经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给予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MRI与CT诊断,分析两组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采用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采用CT诊断的准确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钙化和椎间盘积气两种突出征象的检出率明显优于MRI,而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等征象的检查中MRI则优于CT,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给予MRI和CT诊断,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更好,但是它们各有其独立的优势,应合理使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可以进行互补,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检查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予以CT检查及MRI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阳性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钙化、积气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MRI检查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检查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均较显著,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以提高诊断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印群 《求医问药》2014,(16):43-4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4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为观察组患者使用MRI进行检查。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椎间盘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在对照组的34例患者中,共检出发生膨出的椎间盘有67个,其中,合并纤维环钙化的椎间盘有26个,合并积气的椎间盘有16个,合并椎间隙狭窄的椎间盘有12个。在观察组的34例患者中,共检出发生膨出的椎间盘有71个,其中,合并椎间隙狭窄的椎间盘有13个,未检出膨出但其显示信号偏低的椎间盘有14个。观察组患者椎间盘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MRI检查对中重度椎间盘膨出患者硬膜囊分界的显示更为清晰。对照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CT检查对椎间盘髓核钙化及椎间盘积气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结论: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使用CT检查或MRI检查进行诊断各有优势,二者能够互补。  相似文献   

13.
温栋梁 《中外医疗》2014,(27):189-190
目的探讨分析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效果,并为今后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手术之前均进行MRI和CT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进行判断。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影像诊断结果主要有38例(38%)为椎间盘突出、22例(22%)为椎间盘影出、15例(15%)为椎间盘脱出、10例(10%)为椎间盘游离、8例(100%)为椎间盘Schmor结节以及7例(100%)为椎间盘真空象。该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MRI检查之后98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其诊断的准确率为98%,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过CT检查,仅仅有85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确诊率为8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MRI与CT诊断正确率进行比较,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MRI诊断正确率明显优于CT诊断正确率,MRI诊断正确率和CT诊断正确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检测中MRI的检出率最高,但是有着相对较长的扫描时间和较高的价格,CT在腰椎间盘突出检出率低于MRI的检出率,但是比较适用,总的来说,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应合理的结合MRI和CT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诊断,进而将其检出率提高,并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MRI在脊柱结核中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方法 对60例脊柱结核患者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应用价值.结果 本研究中共有脊柱结核患者60例,病灶部位涉及颈椎、胸椎、胸腰椎、腰椎、腰骶椎、骶椎;CT检查死骨阳性率明显高于MRI影像(P<0.05),MRI检查脊髓及硬膜囊受侵阳性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椎间盘破坏 、椎旁软组织肿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MRI检查方法各有其检查优势,两种方法综合应用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与MRI诊断腰腿痛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腰腿痛病因明确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66例因腰腿痛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CT检查与MRI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并明确病因。结果 CT与MRI检查发现患者腰腿痛主要原因包括椎间盘膨大与突出、腰椎退变(增生及疏松)、椎间盘变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终板炎(许莫结节)、腰椎(管)肿瘤、腰肌劳损等,其中MRI检查对椎间盘变性、腰肌劳损的确诊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在腰腿痛临床诊断中均有较大应用价值,其中CT由于扫描范围有限,检查层面不同,脊髓肿瘤漏诊误诊可能性较大,对终板炎、腰椎退变、椎体肿瘤所引起疼痛的显示不如MRI,因而可将MRI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若医院无MRI设备,也可将CT作为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下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从该院收治的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当中抽取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对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椎小关节突骨质、关节面平整度、关节面下骨质、关节间隙等改变的显示效果要明显优于MRI,而MRI对关节面软骨、关节囊肿胀、滑膜囊肿胀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CT(P<0.05)。结论:CT及MRI的影像学特点各有不同,均能够为临床正确诊断下腰椎小关节退变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X线片与螺旋CT对腰椎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X线片与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在显示腰椎骨质增生方面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即X线片优于CT.在显示椎间小关节退变方面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X线片优于CT.在发现许莫氏结节方面CT与X线片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CT优于X线片.在发现椎间隙变窄方面,X线片优于CT,椎间隙变窄与椎间盘突出关系密切,椎间隙变窄与椎间盘膨出关系不密切.结论 腰椎X线片能发现并诊断腰椎退变;CT检查能发现X线片不能或不易显示的某些退变征象.当需了解椎间盘本身病变情况及周围软组织与神经改变时,行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成人腰椎管MRI几何测量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腰椎管狭窄病人腰椎管径线和面积,并通过与无症状正常成人对照,确定其测量标准值,进一步评价不同测量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成人200例和腰椎管狭窄病人200例,行下腰段L3-4、L4-5及L5-S1水平MR I扫描。测量指标包括:矢状位椎管径矢、韧带间径、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各项数据均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各项指标测量值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之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矢状位椎管径矢在不同椎间盘水平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韧带间径在不同椎间盘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硬膜囊和椎管面积:L3-4与L4-5椎间盘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者于L5-S1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⑤狭窄组:与中央椎管狭窄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测量结果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矢状位椎管径矢、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及韧带间径之间比较,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正常国人成人下腰段L3-L5椎间盘水平椎管各项径线及面积MR I测量指标,在不同椎间盘水平应有不同的界限值。研究发现椎管径矢仍是诊断中央椎管狭窄的良好指标,椎管面积和硬膜囊面积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的X线平片、CT扫描以及MRI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2005~2009年8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病例患者的X线、CT、MRI图片资料.结果:3种方法均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作出定性诊断.X线对诊断滑脱的程度价值较大,CT能直观地反映出滑脱后椎管的形态,还可显示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及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硬化、椎间关节积气及黄韧带肥厚、间盘突出,MRI能准确显示腰椎滑脱症的发生部位和滑脱程度;能显示椎弓峡部裂,能有效显示滑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还能显示滑椎的椎间盘变性、膨出、脱出及椎管的形态变化.结论:影像诊断,CT可以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诊断补充检查手段,而普通X线平片则可以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研究方面,而关于严重腰腿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需手术干预的研究少见,其椎间盘退变分布规律并不明确,而责任间隙(手术节段)退变分布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和腰椎矢状位MRI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3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特点〔包括腰椎失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HIZ)、许莫结节(SN)〕;椎间盘退变分级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Ⅰ、Ⅱ级为正常椎间盘,Ⅲ、Ⅳ、Ⅴ级为退变椎间盘(其中Ⅳ级、Ⅴ级为严重退变);多间隙椎间盘退变采用自定义W分级标准,即两个及以上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 503例患者共2 515个腰椎间盘,退变率为74.08%(1 863/2 515),严重退变率36.46%(917/2 515)。上腰椎椎间盘(L1~2、L2~3)退变率为56.96%(573/1 006),严重退变率为34.55%(198/573);下腰椎椎间盘(L3~4、L4~5、L5~S1)退变率为85.49%(1 290/1 509),严重退变率为55.74%(719/1 290)。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率、严重退变率均高于上腰椎(P<0.05)。≥40岁女性腰椎间盘退变率高于男性(P<0.05)。<40岁男性腰椎失稳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女性腰椎失稳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Modic改变、HIZ与女性腰椎失稳、HIZ、SN与<40岁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失稳、Modic改变、SN和HIZ腰椎退变节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节段单间隙381例,两间隙102例,三间隙14例,四间隙4例,五间隙2例;责任间隙椎间盘退变率为99.01%(498/503),严重退变率为62.82%(316/503)。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率较高,且女性较高,下腰椎椎间盘高于上腰椎椎间盘,女性腰椎失稳、Modic改变发生率均高于男性,SN发生率低于男性,40岁是男性Modic改变及HIZ发生的转折点,也是女性腰椎失稳、HIZ、SN发生的转折点。责任间隙椎间盘大部分发生退变,且严重退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