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糖代谢紊乱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成年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分布和糖代谢的检测现状。方法 以空腹血糖(FBG)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检索参数,通过HIS系统提取2006年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18岁)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出院诊断,FBG,2hPBG,HbA1c等。根据出院诊断将研究对象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FBG,2hPBG和HbA1c的检测率分别为83.5%,3.3%和5.0%;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联合检测FBG和2hPBG,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45.7%,其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IGR)检出率分别为16.5%和29.2%;其中>60岁组的糖代谢异常者占55.3%,明显高于≤60岁组的37.7%( =27.7,P<0.05)。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常规对这些患者同时进行FBG和2hPBG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和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名正常人进行FBG、2hPBG、HbA1c水平检测,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进行DR的诊断、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NPDR组进一步分为DR—Ⅰ期、DR-Ⅱ期、DR-Ⅲ期。结果NPDR组2hPBG、HbA1c高于N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水平NPDR组与ND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的程度和进展与2hPBG、HbA1c水平相关。FBG并不是一个控制DR的理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 我国糖尿病人群多,血糖达标率低,患者血糖监测意识薄弱,且目前对血糖监测与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以期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合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7-12月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随访的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监测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每3个月按其意愿自己在家或者来本中心检测1次血糖,持续6个月;监测组患者每周来家庭医生工作室检测1次血糖,家庭医生需及时做好血糖记录,收集患者提供的饮食与运动记录资料,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持续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 干预方法与时间在BMI、HDL-C、T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在BMI、HDL-C、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BMI、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H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6个月监测组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干预后6个月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脂水平,值得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在百色市人民医院进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38例非糖尿病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冠状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冠状动脉狭窄组(18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及检验指标的差异,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的收缩压、FBG、2hPBG、LDL-C、TC和HbA1c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狭窄与年龄、收缩压、FBG、2hPBG、LDL-C、TC、HbA1c呈正相关(P〈0.05),而HbA1c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最大。结论: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中,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呈正相关.HbA1c可能是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驻昆部队老干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情况及糖化血红蛋白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2~8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体检且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3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其分为达标组(HbA1c〈7%)和未达标组(HbA1c≥7%)。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年龄、病程、并发症、降糖药物及血糖监测的情况,留取血标本检测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标,对HbA1c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驻昆部队离退休老干部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为50.5%,达标组和未达标组的患者FBG[(6.0±1.1)mmol/L比(7.7±1.5)mmol/L,t=11.60,P〈0.01)]、2hPBG[(9.3±1.7)mmol/L比(11.3±2.2)mmol/L,t=9.00,P〈0.01)]和TG[(1.8±1.2)mmol/L比(2.3±1.2)mmol/L,t=2.23,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心血管病变(68.9%比84.2%,χ2=5.335,P〈0.05)、脑血管病变(33.5%比48.0%,χ2=6.078,P〈0.05)、蛋白尿(18.1%比38.2%,χ2=14.385,P〈0.01)、周围神经病变(21.3%比40.1%,χ2=11.952,P〈0.01)和视网膜病变(30.3%比45.4%,χ2=6.789,P〈0.01)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A1c与FBG、2hPBG、TG呈正相关(r=0.75、0.63、0.25,P〈0.05或P〈0.01),与血糖监测频率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驻昆部队离退休老干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现状较国内平均水平较好;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HbA1c与FBG、2hPBG、TG和血糖监测频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产那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国产那格列奈片120mg/次,3次/d,未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空腹血糖(FBG)、餐后1h血糖(1hPBG)、餐后2h血(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1h胰岛素(1h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结果:治疗12周时,与用药前比较,1hPBG、2hBPG、HbA1c明显降低(P〈0.01),餐后1hINS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那格列奈有明显降低餐后血糖和HbA1c作用,能促进1hINS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100例(2013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50例为一组。对照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对比2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FBG、2hPBG、HbA1c 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值小于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效果较为可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与来得时及瑞格列奈与诺和灵N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三餐前口服瑞格列奈,晚上10点皮下注射来得时;B组34例三餐前口服瑞格列奈,晚上10点皮下注射诺和灵N,12周后监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增加情况等。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自身比较,FBG、2hPBG、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表明两种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糖,治疗后两组间FBG、2hPB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增加,HbA1c达标率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与来得时联合治疗糖尿痛能更平稳降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体重增加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糖尿病和血糖异常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BG),探讨糖尿病患者HbA1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确诊的糖尿病患者235人,血糖异常者58人,正常者48人,分别测定HbA1c和FBG,并记录临床并发症.结果 糖尿病组的HbA1c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血糖异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的HbA1c和FBG均高于血糖异常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并发症组的HbA1c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者间FBG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bA1c较FBG更能真实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血糖稳定控制及提示并发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糖化血红蛋白在血糖异常和糖尿病患者中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自国 《安徽医学》2011,32(4):523-525
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和血糖异常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空腹血糖(FBG),探讨糖尿病患者HbA1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糖尿病患者152例,血糖异常者28例,正常对照52例,分别测定HbAlc和FBG,并记录临床并发症。结果糖尿病组的HbAlc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血糖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94,P〈0.01);糖尿病组的HbA1c和FBG均高于血糖异常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183和27.932,P〈0.01);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组的HbA1c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5,P〈0.01),而两者间FB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5,P〉0.05)。结论 HbAlc较FBG更能真实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全面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初步判断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血糖控制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北京市某社区40岁及以上的T2DM患者及非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及血脂等实验室指标检测、baPWV测量。根据HbA1c结果将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分析血糖控制情况与baPW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341名研究对象,包括733名T2DM患者及608名非患者。与非患者相比,T2DM患者中baPWV异常(baPWV≥1700 cm/s)率较高(40.8% vs.26.8%, P<0.001)。分别以HbA1c<6.5%和HbA1c<7.0%为血糖控制目标时,非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组、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组之间的baPW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n-diabetes vs. HbA1c<6.5% T2DM vs. HbA1c≥6.5% T2DM:26.8% vs.32.8% vs.42.6%,P<0.001;non-diabetes vs. HbA1c<7.0% T2DM vs. HbA1c≥7.0% T2DM:26.8% vs.36.0% vs.43.4%,P<0.001)。控制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病程、心血管疾病史、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后进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0.927(95%CI 0.560~1.537),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1.826(95%CI 1.287~2.591);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HbA1c<7.0%的糖尿病患者OR值为1.210(95%CI 0.808~1.811),HbA1c≥7.0%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1.898(95%CI 1.313~2.745)。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baPWV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血糖控制不良是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良好控制血糖可能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雷晓燕  韩幸 《四川医学》2011,32(4):530-532
目的比较格列美脲和瑞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30例与瑞格列奈组30例,观察12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PINS)、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PCP)及体质指数(BMI)。同时了解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PBG及HbA1c均明显下降(P〈0.05),但诺和龙组治疗后2hPBG较格列美脲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BG、HbA1c、FINS、FCP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和瑞格列奈用于治疗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程,疗效确切安全,均可以作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与对照组(门冬胰岛素30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r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7-I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FBG,2hPBG和HbA1C均得到良好控制;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吴福敢 《当代医学》2010,16(26):50-5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BG)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氧化酶法分别检测1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HbA1c和血糖水平。结果糖尿病组HbA1c和FB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A1c和FBG水平间呈正相关;随着HbA1c水平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A1c是观察糖尿病病情的一个较稳定指标,联合检测HbA1c和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09年1月收治的3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38.1%,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压情况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注意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DN30例,非DN86例及正常健康体检者25例,检测各组HbA1c、FBG、mALB水平。结果①DN组的HbA1c、FBG、mALB均明显高于糖尿病非DN组及正常对照组,糖尿病非DN组HbA1c、FBG、mALB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空腹血糖〉11.1mmol/L的C组40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32.5%(13,40),明显高于A组;空腹血糖(7.8~11.0)mmol/L的B组56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26.8%(15/56),明显高于A组。@HbA1c〉9.0%的C组37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48.6%(18/37),明显高于a、b组。结论对糖尿病患者HbA1c、FBG及mALB的测定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2璎糖尿病的临J术疗效。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治疗12周后,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胰岛素剂量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FBG、2hPBG、HbA1c均明显下降(P〈0.01),但诺和锐30组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P〈0.05);(2)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牢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3)诺和锐30组胰岛素剂量、体质指数增加幅度高于诺和灵30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30能更好地降低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餐后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沙格列汀、达格列净三联口服短期强化降糖治疗在9%≤HbA1c≤12%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在糖尿病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沙格列汀+达格列净口服治疗;治疗疗程为12周,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指尖血糖,以及治疗前后下述效应指标改变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P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C肽(2 hP-CP)、体质量(WT),并记录发生低血糖的次数以及不良事件。结果 12周治疗后,所有患者FBG、2 hPBG、HbA1c、HOMA-β、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HbA1c下降值为(4.19±1.07)%,HbA1c<7.0%的达标率达到83.33%;HbA1c下降的程度与FBG(r=0.487,P=0.000)、2 hPBG(r=0.310,P=0.023)、HOMA-β(r=-0.398,P=0.003)相关。治疗后体质量下降 2.47±3.38 kg(P<0.001),体质量指数(BMI)下降0.90±1.18 kg/m(2 P<0.001),减重效果与患者基础体质量(r=0.678,P=0.000)、BMI (r=0.818,P=0.000)、F-CP(r=0.282,P=0.039)、HOMA-IR(r=0.297,P=0.029)相关。有8人发生低血糖症状10(14.81%),确诊为低血糖症(血糖≤3.9 mmol/L)为3人,发生次数3次,低血糖发生率5.56%;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无泌尿系及生殖系感染发生;2例因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而退出实验;另2例患者因取药途径不便而退出实验;最后入组人数54例,男34例,女20例。结论 二甲双胍、沙格列汀、达格列净三联口服短期强化降糖方案在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9%≤HbA1c≤12%)中可有效降糖,并有减重优势,低血糖风险小,以及有效改善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适合血糖较高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孙晔 《中国医疗前沿》2011,(20):69-69,72
目的探讨高压液相法测定血糖异常及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及临床意义,以便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方法利用高压液相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检测糖尿病组115例,血糖异常组80例,正常对照组76例,将得到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同空腹血糖(FGB)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糖尿病组和血糖异常组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讨论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对糖尿病发生、发展是项重要辅助指标,血糖异常及糖尿病患者可根椐HbA1c值合理用药。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技术上的优势使其还适合发现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使早预防、早检查、早诊断糖尿病成为可能。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能够及早发现会发生糖尿病的高风险患者,还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可以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作为普查糖尿病和健康体检人群的常规检验项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70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共9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来自新华医院体检中心的年龄与性别匹配的471例非糖尿病人群(non-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on-T2DM)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血清CEA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年龄、血压(blood pressure, BP)、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h血糖(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G)、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 FC-p)、餐后2h C 肽(2h postprandial C-peptide, 2h 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HOMA-I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糖尿病病程与血清CEA的相关性,探讨无恶性肿瘤的T2DM患者血清CEA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T2DM患者血清CEA异常者约占11%,Non-T2DM组血清CEA异常者约占4%,T2DM患者组血清CEA水平明显高于Non-T2DM组[2.62(1.82,3.83) vs 2.14(1.51,2.96)ng/mL,P<0.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EA与年龄、HbA1c、FBG、2h-PG独立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HbA1c、FBG、2h-PG是血清CE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的OR值和95%CI分别为HbA1c: OR=1.338,95%CI(1.198~1.495), FBG: OR=1.102, 95%CI(1.016~1.195), 2h-PG: OR=1.065, 95%CI(1.009~1.123)。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将HbA1c≤7%时血清CEA水平作为参考,当8%≤HbA1c<9%时,血清CEA升高的风险是参考的3.459倍(95%CI: 1.373~8.713)。当HbA1c≥9%时,其OR值是5.084(95%CI: 2.230~11.589)。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EA水平明显升高,年龄、HbA1c、FBG、2h-PG是其独立危险因素,HbA1c对CEA的影响最大,提示血糖控制越差,血清CEA水平越高,当HbA1c≥8%时,T2DM患者血清CEA升高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