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析在院前救护中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院前救护效果提高的影响。方法本中心从2016年7月开始,加强了院前急救护理的管理,将加强管理后一年与加强管理前一年的院前救护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意义。结果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出车间隔时间、到达时间均短于加强前,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后急救成功率为98%,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前急救成功率为89%。结论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能够明显提高院前救护效果,值得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30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本次研究工作对象,将接受常规院前急救措施的15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另将接受常规院前急救措施联合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150例患者列为研究组比较分析两组前救护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急救出车时间更短,途中运送时间更短,急救成功率更高,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助于提高院前救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接诊的100例院前急救急诊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质量控制路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成功率、差错率、出诊速度和护理满意度就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实施能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和出诊速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性化管理的应用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随机抽取人性化管理前后内科和外科患者各5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前后护士积极性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后,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操作、物品摆放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实施后各项检查合格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施后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组,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施后护士对工作环境、分配制度、同事关系、管理制度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提高了满意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中医科自2012年1月开始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在中医科接受治疗的150例患者定为实施前组,将方案实施后,即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中医科进行治疗的163例患者定为实施后组,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对比在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后组基础护理质量得分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组,P<0.05,实验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可明星优化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S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对护理单元现状评估,进行一系列6S管理实践,并以定期督查护理质量、发放患者满意度问卷及护士对6S管理活动效果评价问卷方式,了解6S管理实施效果。结果实施6S管理模式后,病房管理、急救物品、护理安全等质量考核评分高于实施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超过85%的护士认为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参与管理的主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护理安全等。结论 6S管理模式能创建和维护良好工作环境,提升护士素养,确保护理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院前急救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方法 2010年3月-12月对院前急救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深受患者及家属的公认和好评,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2%上升至98%.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实施,实现了从院前到院内为患者提供一整套无缝隙的急救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为一体的温馨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8.
宋晓燕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2):194-196,202
目的 探讨在儿科安全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方法 以2017年1-12月对成都儿童专科医院6 770例住院患儿实施常规风险管理为实施前,以2018年1-12月对7 059例住院患儿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为实施后,对比管理前后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结果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风险防范质量指标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能力、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有明显提高(P<0.05);实施后家属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指标中护士沟通能力、危重患儿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记录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与实施后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完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防范式护理实施后的风险防范能力、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可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刘欣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6,(17):2443-244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以及管理方案的构建。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入住我院的180例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方式)90例,观察组(经过院前急救风险因素分析后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的针对性急救方式)90例。结果观察组在采用针对性急救方式后急救满意度高达98.9%,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方式满意度为85.6%,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院前急救患者在对其进行潜在风险分析后提出的针对性急救方案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大大减少医生、护士在忙乱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提高急救质量,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以本科室实行分层管理的护士作为观察的对象,并制定患者满意度的调查表,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实施分层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士分层管理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加强了护士与患者之间、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规范了护理流程,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使急救半径缩短,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加快,急救站建设加强,服务质量提高,有效改善疾病预后,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2.
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泽华 《中华医护杂志》2007,4(2):153-153,15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它应具备现场急救的能力,必须配备的设备并能安全地将病员转送到恰当的医院进行治疗。随着我国急救事业的发展,急诊医学中的院前急救将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我院于1997年4月正式开通“120”急救电话并成立绿色通道,专门负责我市院前急救的任务。随着社会各界人群急救意识的增强和急救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我院从1997年的180例次猛增至2005年的6976例次,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急诊急救管理中持续改进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院前出诊延时率"为主题的活动。对活动前院前出诊362车次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找出延时出诊75车次在院前出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订相应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院前出诊延时率由活动前的20.72%降低至活动后的8.41%,出诊院内反应时间由改善前的471 s缩短至267 s。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地降低院前出诊延时率,缩短院前出诊反应时间,为救治生命争取第一黄金时间;提高了院前急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首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专业技术。它与院内急救有很大不同,从接到呼救、急救系统启动、奔赴现场、现场急救、转运,再到把患者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每个环节在安全方面都面临挑战,院前急救的全程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院前急救的全程安全管理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与出诊相关的意外事故发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强、时间紧急、随机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主要讨论了与院前急救安全管理相关的问题、院前急救安全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介绍南宁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发展现状及信息化建设需求,阐述其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分析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后的效果,包括提升院前急救能力、统筹指挥调度能力、急救反应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黄凤珠 《吉林医学》2012,33(18):3983-3985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急救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质量控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的成功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与差错的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出诊到达现场时间、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差错发生率四指标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吴卫娟  刘连弟 《中外医疗》2010,29(24):26-26,28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急救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共320例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状况及对其实施的护理措施,护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严重创伤的患者及时采取正确的院前救治及护理后,提高了院前急救的存活率。结论专业的急救护理队伍及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提高院前急救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理念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患者,分别于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前后各抽取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出血量、止血时间和再次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6.75±28.87)vs(678.98±34.68),(36.97±5.69)vs(29.75±4.72),[(3.33%)vs(23.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减轻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基层部队卫生员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为教学计划提供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方案。方法对全省基层部队卫生员进行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4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结果①调查形式与培训意愿:表式问卷调查中愿意接受培训者为99.5%,面谈调查中愿意接受培训者为100%。②培训前掌握程度:表式问卷调查者中59.3%通过相关途径有所了解,37.6%基本掌握,3.1%未掌握;面谈调查者中53.4%通过相关途径有所了解,42.2%基本掌握,4.3%未掌握。③培训后效果:培训后卫生员对四项技能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结论基层部队卫生员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接受培训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体现了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在部队卫勤保障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