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不同体位下上气道的变化做了观察比较,初步探讨了仰卧位时上气道软组织及骨组织位置及结构的变化,为OSAS的诊治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PSG确诊的OSAS患者分别拍摄常规坐位头影测量侧位片及仰卧位头颅侧位片.测量两种体位下腭后气道前后径、软腭下垂角度、最小矢状咽径、下颌平面角及舌骨至咽后壁水平距离等.结果:两种体位比较,仰卧位时最小矢状咽径、悬雍垂顶点至咽后壁的水平距离及软腭中点至咽后壁的水平距离均小于坐位时;软腭下垂角度及下颌平面角大于坐位时;∠SNB小于坐位时;舌骨无明显前移或后退.结论:OSAS患者仰卧位时腭后气道的前后径及最小矢状咽径更趋狭小,软腭向咽后壁方向移位,下颌骨以颞下颌关节为中心呈向下向后方旋转运动,从而使上气道在腭咽气道、舌咽气道及下咽气道多个水平趋于狭小.OSAS患者多在卧位时发病,在OSAS患者术前评估时,仰卧位X线头颅侧位片可以更客观的反映患者上气道解剖情况,为OSAS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外科治疗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小下颌畸形伴OSAHS患者共9例,平均年龄28.6岁(18—39岁),所有患者均经正颌外科和(或)颌骨牵引成骨治疗,手术前、后行多道睡眠监测仪监测及螺旋CT扫描,分别评价手术疗效并比较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均达临床治愈标准;手术后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矢状径的增加最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口咽及舌咽,喉咽变化不明显。结论正颌外科及颌骨牵引成骨是使腭咽及舌咽的矢状径增加从而有效治疗小下颌畸伴OSAH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借助锥束CT三维重建技术,定量分析成人骨性Ⅲ类畸形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咽腔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29例患者(男15例,女14例),所有患者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锥束CT扫描。分别测量鼻咽段、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4个平面的冠状径、矢状径和横截面积以及各区段的正中矢状面积。结果:术后组与术前组相比,鼻咽段和腭咽段2个平面的截面积、矢状径和正中矢状面积,术后组均大于术前组(P〈0.05);舌咽段和喉咽段2个平面的截面积、矢状径和正中矢状面积,术后组均小于术前组(P〈0.05)。结论:骨性Ⅲ类畸形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咽腔的舌咽段和喉咽段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牵引对安氏Ⅲ类错患者咽腔和舌位置的影响。方法:对17名不伴有呼吸障碍的青少年安氏Ⅲ类错患者实施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牵引矫治。于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矫治后舌位置、上气道矢状径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反解除,上齿槽座点(A点)前移,下颌发生顺时针旋转,舌姿势处于与腭穹更加接近的位置,上气道矢状径增加。结论: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牵引矫治可以在短期内增加上气道矢状径及改善舌位置,矫治结果有利于口颌形态及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颌前伸矫治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采集80例OSAS患者应用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前、后的CT数据,利用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测量上气道结构及容积变化,评价口腔矫治器(0A)的疗效及机制,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OSAS多数患者主观症状缓解或消失,客观检测指标相应改善.OSAS患者存在上呼吸道的解剖性狭窄,戴入OA后,气道各分段截面积和容积均有变化,腭咽、喉咽段增大(P<0.01),口咽段减小(P<0.05).结论:OSAS存在形态学病因机制,下颌前伸矫治器通过前伸下颌骨,使上气道减小,内部变化而更平滑稳定,减小涡流和狭窄,进而发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数据,测量T0、T1、T2上气道各平面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上气道各段长度、容积等指标,分析患者T0、T1、T2的上气道三维变化.结果:鼻咽前界平面垂直径、鼻咽段、舌咽段气道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在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减小(3.42±3.68)mm、(3.42±3.68)mm、(2.83±3.89)mm、(6.02±8.23)mm.鼻咽前界平面截面积、鼻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腭咽下界平面横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时显著减小,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舌咽上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无显著变化,在术后6~12个月显著增大,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增大(3.90±3.83)mm、(25.16±68.21)mm2、(3.26±3.74)mm、(34.55±89.41)mm2、(1091.63±1382.39)mm3.术后6~12个月舌咽段气道容积的变化量与B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结论: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会造成舌咽段气道增大,增大量与下颌骨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腭咽段气道在术后出现暂时性缩窄,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鼻咽段气道、喉咽段气道及上气道总容积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唇腭裂术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分析唇腭裂术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发育趋势。方法选取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儿童及成年患者各30例,分别进行上气道三维重建并进行分区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别。结果与儿童组(UCLP-1)相比,成年组(UCLP-2)气道各段横截面积及正中矢状径均有增大的趋势,除S1min(P=0.089)、S2min(P=0.058)、S3min(P=0.081)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咽段与喉咽段气道冠状径均有增大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气道各段的横截面积、正中矢状径和舌咽段、喉咽段冠状径逐渐增大;鼻咽部和腭咽部的冠状径没有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提示唇腭裂患者在腭平面处气道冠状向宽度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上气道三维模型,比较不同正颌术式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各截面积及容积的影响。方法: 28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经正颌-正畸联合会诊,制定手术方案,分为2组,实验A组(12例)为单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退,即单颌手术组,实验B组(16例)为下颌骨BSSRO 后退 +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前移,即双颌手术组。所有患者于正颌手术前(T1)和术后3个月(T2)分别行CT扫描,基于CT图像,应用Dolphin Imaging 11.7软件建立包含腭咽、舌咽和喉咽腔在内的上气道三维模型,测量、比较2组患者在正颌手术前、后的上气道各截面、腔隙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和容积改变的差异。采用SPSS 16.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腭咽段,实验A组手术后各项数值均较术前减小;实验B组手术后除冠状径外,其余数值均较术前增大,且2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在舌咽段及喉咽段,2组手术后数值均减小。在横截面积和容积方面,实验A组较实验B组减小更加明显,2组的减小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单颌手术相比,双颌手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减小改变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Bionator矫治器对口呼吸儿童上气道矢状径的影响。方法 :13例替牙期口呼吸所致安Ⅱ1错牙合病例 ,以Bionator矫治器矫治 ,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 ,对其中的上气道矢状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值作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的骨性鼻咽 (PNS -Ba)、Mcnamara线和软腭至软腭后咽壁距 (SPP -SPPW )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大。舌咽部最小距离 (P -T)、后气道间隙 (TB -TPPW )和喉咽部的V -LPW距分别比治疗前增加 1.92mm、1.67mm和 2 .63mm ,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onator矫治器在改变上下颌位置关系的同时 ,能使口呼吸儿童的上气道矢状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矢状骨面型与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对182名恒牙早期青少年按ANB角大小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三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三组的年龄、性别相匹配,垂直骨面型以及腺样体情况三组间分布一致。对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比较三组间的差异。结果三组间鼻咽段和腭咽段矢状径无显著差异;从悬雍垂尖向下,随ANB角的增大咽腔矢状径有减小趋势,Ⅱ类患者的舌咽矢状径显著小于Ⅲ类。舌骨的垂直向位置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水平方向上,Ⅲ类、Ⅰ类、Ⅱ类舌骨位置逐渐后移,Ⅱ类和Ⅰ类比Ⅲ类显著后位。结论 以ANB角为代表与面部矢状发育与上气道鼻咽、腭咽和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关系,而对上气道下段的舌咽和舌骨的矢状位置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大小位置发育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定量分析,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做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腭后气道最小矢径平均增加(2.0±0.58)mm,软腭切除长度与腭后气道最小矢径增加程度无相关性;颏前徙术后舌后气道最小矢径平均增加(4.1±2.2)mm,须点前移与舌后气道最小矢径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舌骨悬吊术后下咽气道矢径平均增加(2.93±1.2)mm,舌骨前移值与下咽气道矢径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UPPP术式对扩大腭后气道矢径有意义;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可以扩大舌后气道及下咽气道。骨组织的前移与咽前壁软组织的前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骨性Ⅱ类错■畸形患儿正畸治疗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骨性Ⅱ类错■畸形患儿12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矫治器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用WinCeph8.0软件测量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气道矢状径(鼻咽、腭咽、舌咽、喉咽)相关指标,根据上气道矢状径指标变化情况将患儿分为显著变化组、无显著变化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的因素。结果:矫治后观察组SNA°、SNB°、ANB°较矫治前减小,且SNA°、ANB°小于对照组(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观察组PNS-Ba、PNS-UPW、SPP-SPPW、U-MPW、Mc1-Mc2、PAS、V-LPW均有升高,且PNS-UPW、SPP-SPPW、U-MPW、Mc1-Mc2、PAS、V-LPW高于对照组(P<0.05)。128例患儿接受正畸治疗后52例患儿上气道矢状径有显著变化,显著变化概率为40.63%。二元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前后上气道三维形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对多导睡眠监测仪及白天嗜睡量表诊断为OSAS的36例患者进行治疗,戴用4个月时,比较不同程度OSAS患者治疗前后舌咽、腭咽等不同部位上气道形态在CBCT下的变化。结果相比治疗前,在戴用可调式矫治器4个月时,轻度OSAS患者腭咽和舌咽各部位的变化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中度OSAS患者,除腭咽段最小横径变化,及舌咽段最小横径和最小截面积变化外,其余变化均有统计意义;重度OSAS患者腭咽和舌咽各部位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式矫治器治疗轻中度OSAS患者,气道变化明显;对于重度OSAS患者来说,气道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形态的特点及差异,探讨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成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135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75例.对每张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测量并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结果:男女各垂直骨面型组男性仅在上气道鼻咽段(PNS-Ba、PNS-R),女性仅在PNS-Ba存在组间差异(P<0.05~0.001),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腭咽、舌咽段上气道矢状径在各垂直骨面型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LPW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0.001).结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存在某些差异,此可能为临床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及颅颌形态特征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颌手术前后舌骨位置和咽下气道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了解颌骨后退与前徙对舌骨位置及咽下气道变化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数。方法 下颌前突患者23例与小颌畸形患者9例,分别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或前徙下颌,手术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项目13项,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并将下颌后退距离与各测量项目变化值作相关分析。结果 各测量项目显著差异的有:(1)下颌前突组,下咽腔矢状面积(PSA),舌骨垂直向变化,舌根后缘至咽后壁距离(TBPW),舌背高点至FH平面距离(DTFH),会厌谷至咽后壁距离(VPW),悬雍垂尖点至后咽壁距离(UPW),下颌颏部水平、垂直向变化(PogPTV,MeFH)。舌骨垂直向变化与下颌颏部垂直向变化显著相关。(2)小颌畸形组,舌骨垂直向变化显著。结论 下颌前突组,(1)舌骨向下移位,舌背上抬,舌根向后移动。(2)咽腔气道空间缩小可表现为永久性,但后气道间隙接近正常人,不会发生通气阻塞,更未出现OSAS。舌骨与下颌前部垂直向变化呈负相关。(3)小颌畸形组,舌骨垂直向显著变化,舌骨因颏舌骨肌牵拉而上移。舌骨水平向无显著移位。除会厌谷前移外,舌体无显著移位,说明颌骨前徙对舌体形态没有大的影响。颌骨前徙对后气道无明显影响。从临床病例来看,小颌畸形愈重,前徙颌骨手术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影响愈大。  相似文献   

16.
李巍然 《口腔正畸学》2000,7(3):111-114
目的研究下颌前移矫正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上气道的影响及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148名存在0SAS的北欧白人患者拍摄治疗前及戴用矫正器后的自然头位时X线头颅侧位片.计算机头影测量进行21项项目的测量.比较戴入矫正器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统计分析为配对t检验和多因素逐步回归,由SPSS软件包完成.结果戴入矫正器后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在各水平均增加,腭咽水平(SAS)增加1.76±2.03mm;舌咽水平(PAS)增加了1.77±2.03mm,喉咽水平(LAS)增加了1.08±0.97mm.在女性组,SAS的增加与戴矫正器后前牙打开的高度负相关(R2=0.174);PAS的增加与髁突前移的距离相关(R2=0.31);总样本中LAS的变化与软腭长度负相关与覆盖的减小相关(R2=0.67);女性中LAS与下颌前移量相关(R2=0.194).结论下颌前移矫正器能增加患者上气道的宽度,变化最显著者在气道口咽部.气道宽度的变化与患者颅面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7.
颞颌关节强直续发OSAS软组织关影测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对12例成年男性颞颌关节强直续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和18名成年男性正常人作对照的头影进行测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颞颌关节强直续发OSAS患者头影软组织测量特征是(1)最小矢状咽径(posteriorairwayspace;PAS)减小(P〈0.001);(2)舌和软腭占口咽腔矢状面积比显著地增加P<0.001)。指出:上述两项参数对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猞)畸形对咽腔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猞)畸形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作为患者组,健康对照组40名(男性18名,女性22名),患者组治疗前1周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患者治疗前后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以及容积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术后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矢状径分别减小了(2 7±3.5)、(3.0±3.8)、(2.7±3.3) mm,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喉咽段冠状径缩小了(4.8±4.1) 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段最小截面积、容积及总容积也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其中总容积减少(9991±10 352) mm3(P<0.05).患者组术后各段截面积和容积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可造成咽腔缩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Ⅰ、Ⅱ类均角骨面型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结构的变化。方法:将2006~2009口腔正畸治疗的Ⅰ、Ⅱ类矢状均角骨面型错拔牙矫治病例103例分为4组:Ⅰ类均角骨面型牙列拥挤33例为第1组;Ⅱ类均角骨面型拔上下颌第一前磨牙21例为第2组;Ⅱ类均角骨面型拔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25例为第3组;Ⅰ类均角骨面型双牙弓前突24例为第4组。分别测量每位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侧位片上气道矢状结构鼻咽段、腭咽段、舌咽段和舌骨水平段及软腭与舌重叠的变化,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第1组软腭后与软腭后咽壁点连线的距离(SPP-SPPW)和第4组软腭与舌重叠长度CL(UC-LC)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第3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结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均角骨面型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各水平段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均角骨面型牙列拥挤拔牙矫治组治疗后软腭与软腭后咽壁之间距离的增加对上气道矢状结构本身而言为积极的效应;而Ⅰ类均角骨面型双牙弓前突拔牙矫治组矫治后软腭与舌重叠长度的增加对上气道矢状结构而言为消极的作用,提示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正畸联合单颌或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咽腔间隙短期及长期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Ⅲ类患者54例(男28例,女26例),A组(28例)采用正畸联合下颌支矢状劈开术治疗.B组患者(26例)采用正畸联合上颌支Le FortⅠ型加下颌矢状劈开术治疗,正畸治疗前1周(T0)、术后6个月(T1)及术后3年(T2)拍摄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治疗前、后各段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和容积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术后6个月及3年上气道的三维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段矢状径和截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段、舌咽段容积及总容积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术后3年,除第一颈椎平面处矢状径和截面积恢复到治疗前水平(T2-TO:P>0.05,T2-T1:P<O.05)外,其余部位均有所增加但未恢复到治疗前水平.B组患者术后6个月第二、三、四颈椎平面处矢状径和截面积显著减少,但在术后3年大部分缩窄的部位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会造成咽腔缩窄,随着时间延长,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能完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