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广西巴马地区6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的骨密度,探讨其骨密度随年龄、身高、体重、等变化的规律。方法 随机选取当地254位60岁以上的绝经后女性,应用韩国生产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骨密度。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绝经后女性的SI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Pearson的相关性发现, SI和年龄呈现出负相关,与体重、身高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广西巴马地区绝经后女性的SI与年龄、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值为进一步探讨长寿地区老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广西巴马地区20岁~60岁成年女性的骨密度,探讨其骨密度变化的规律.方法 随机选取当地268位20岁~60岁成年女性,按不同年龄分组,每组5岁,共8组.应用韩国生产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骨密度.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68例全部进入分析.(1)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处于36岁~40岁年龄组,峰值组的骨密度高于绝经后组(P<0.05),且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女性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升高.(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的SI和年龄呈现出负相关(r=-0.193,P<0.01),和身高有显著关系(r=0.157,P<0.05),并未发现与体重和BMI有关系.结论 广西巴马地区20岁~60岁女性SI值与年龄和身高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值为进一步探讨长寿地区成年女性的骨密度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广西巴马地区健康成年男性的骨密度,探讨其骨密度随年龄、身高、体重和BMI变化的规律。方法 采用韩国生产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广西巴马地区随机抽取的476名20~111岁健康成年男性进行跟骨SI测量。按不同年龄分组,每组10岁,80岁以上合并为1组,共7组,对所测量的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跟骨SI峰值骨密度在20~30岁年龄段,SI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下降的趋势。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偏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SI与年龄呈现负相关(r=-0.219,P<0.05)与体重有显著(r=0.167,P<0.05)关系,但未发现与身高和BMI有线性关系。结论 广西巴马地区20~111岁健康成年男性SI与年龄和体重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将为该地区男性骨密度的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LUNARAchiles系统对406名日本健康老年人群(男200例,年龄66~85岁;女206例,年龄64~83岁)和315名患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者(男145例,年龄67~83岁;女170例,年龄66~87岁)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结果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UA,SOS和Stifness明显低于健康老年人群(P<0.01);当BUA,SOS和Stifness在男性分别下降到86±10dB/MHz,1480±24m/s,53.0±10.2%,在女性分别下降到87±9dB/MHz,1470±27m/s,50.0±9.3%时,容易发生脊柱自发性压缩骨折。正常老年人群中女性的超声波测量值明显低于男性(P<0.05)。提示超声波法测量跟骨骨密度可以很好地将骨质疏松症患者从正常人群中区别开来,同时对预测脊柱自发性压缩骨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老年OP患者越来越多。高龄老年OP的发生与高龄老人体内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下降、营养物质摄入减少、活动量下降、某些疾病等因素有关。高龄老年OP患者不仅脆性骨折的发生率高,而且骨折后容易致残、致死。高龄老年OP诊治的基本内容包括普查和健康教育、选择合适的抗OP药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等。骨转换标志物(BTMs)的检测是高龄老年OP患者选择抗OP药物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对BTMs较高的高龄骨量减少和OP患者,应选择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而对BTMs较低的高龄OP患者,应选择使用促骨形成药物(如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要注意根据高龄老年OP患者骨密度和BTMs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长期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城区居民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方法 应用法国MEDILINK公司牛产的OSTEOCORE1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北京市城区3285名20~89岁人群进行股骨近端及腰L2-L4椎的BMD测定.结果 北京市城区男、女性人群的股骨近端及腰椎的BMD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组,峰值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BMD降低,女性在50~59岁BMD下降明显加速,男性没有出现下降加速现象.北京市城区中国人40岁以后OP患病率男性23.19%,女性OP患病率28.7%.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城区中国人群的BMD变化规律及患病率研究,为北京市城区中国人群的骨质疏松症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深圳市健康常住人群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确定本地区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并探讨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美国GE Lunar Prodigy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对深圳地区常住的20岁以上的健康人2600例(男性1300例,女性1300例)的腰椎前后位(L2-4)、股骨颈、大转子、总体髋部的BMD进行测定。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1组,得到骨密度均值、标准差。结果深圳地区常住男性腰椎前后位L2-4、股骨颈、大转子及总体髋部骨峰值均在25~29年龄组,女性均在30~34年龄组。此后,随年龄的增长BMD降低,女性BMD在55岁后加速下降,男性下降趋势平缓。结论骨骼不同部位、不同性别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峰值水平也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圳地区常住人口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40岁以上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在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份纳入广州市社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的1170名女性人群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标准的131名绝经前女性(43~59岁)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患者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等一般资料,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25羟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1-4及左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分别应用T值及Z值进行诊断。结果应用T值诊断:骨量正常组55例(42.0%),骨量减少组67例(51.1%),骨质疏松组9例(6.9%)。应用Z值诊断:骨量正常组128例(97.7%),低骨量组3例(2.3%)。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3组之间的Ca、P、25(OH) D、PTH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骨量正常或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破骨指标β-CTX有上升的趋势,而成骨指标ALP、OC、PINP水平则显著上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T值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高于Z值,本研究人群发生的骨质疏松症为绝经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Ca、P、25(OH) D、PTH无显著关联性,骨代谢的高转换状态可能是发病的主要机制,遗传性因素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地区汉族健康人群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测量乌鲁木齐地区汉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MD),确定本地区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并探讨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EXA)对乌鲁木齐地区20岁以上的汉族健康人2268例(男性865人,女性1403人)腰椎前后位、左侧股骨近端的BMD进行测定。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一年龄组,得出骨密度均值、标准差及累计丢失百分率。结果①乌鲁木齐地区男性腰椎前后位骨峰值在35~39岁年龄组,女性在40—44岁年龄组;男性股骨近端的骨峰值在20—24岁年龄组,女性的在35—39岁年龄组;此后,随年龄的增长BMD降低,女性BMD在50岁后加速下降,男性无加速下降的倾向。②乌鲁木齐地区男性腰椎前后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值为0.678g/cm^2,女性的为0.579g/cm^2。男性股骨近端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值为0.463g/cm^2,女性的为0.495g/cm^2。结论骨骼不同部位、不同性别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量峰值水平也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地区汉族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与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玉溪市正常人群定量超声(QUS)峰值骨密度(PBD)及正常参考区间并与本院传统的单光子(SPA)骨密度(BMD)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了解二者相关性和结果传承。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溪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08年1月~2010年6月14851例Sahara超声及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的骨密度结果,并从体检系统中筛出影响骨密度因素的异常患者,PEMS按年龄分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玉溪市正常人QUS男女PBD分别出现于25岁(0.6895±0.1411 g/cm2)及24岁(0.6884±0.1084 g/cm2),与厂家提供的25~30岁(0.581±0.112 g/cm2)具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SPA男女PBD分别出现于32岁(0.6933±0.0815 g/cm2)及30岁(0.6160±0.0728 g/cm2)。结论 QUS与SPA法测定BMD,由于方法及测量部位的不同,PBD男女有别且出现的年龄段不同;同年龄组QUS与SPA法BMD无可比性(P<0.01),但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只要正确制定本地域参考区间,也能正确反映个体BMD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定量超声法(QUS)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EXA)在骨结构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采用Osteospace定量超声跟骨测定仪及HologicQDR4500A型双能骨密度测定仪,对40例健康体检者同时测定跟骨超声声速(SOS)、声衰减(BUA)以及全身、正位腰椎、侧位腰椎、侧位腰椎感兴趣区、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结果BUA、SOS与大多数部位BMD相关关系显著(r=0.35~0.62,P<0.05或P<0.01);股骨近端及正位腰椎2BMD与BUA及SOS的直线回归关系显著(P<0.05).结论QUS是诊断骨质疏松和评价骨强度的良好方法.在DEXA测定部位中,股骨近端及正位腰椎2BMD有较高的评价骨结构特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量新疆地区3264例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建立本地区双能X线骨密度仪(Due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测量前臂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库,比较两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评价两族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DXA对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20岁以上健康人群前臂BMD进行测量,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1年龄组,得出骨密度均值、标准差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①汉族男性骨峰值见于30~34岁,女性骨峰值40~44岁;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40~44岁,女性骨峰值25~29岁,维吾尔族男、女峰值骨量分别高于汉族男、女峰值骨量。②同一族别中相同年龄段同一测定区域BMD男性均高于女性;两族同性别BMD(男性在20~24岁、25~29岁、40~44岁3个年龄段和女性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两族男女OP发生率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族别、不同性别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量峰值水平也不同,本研究提供了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DXA测量前臂各年龄段BMD的参考数据和OP发生率,为国内的资料比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北蔡镇老年人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上海北蔡镇老年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08例上海北蔡镇60~79岁老年人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男性205例,女性403例.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髋部BMD逐渐下降,而腰部BMD不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男性组与女性组OP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60~64、65~69、70~74、75~79岁组OP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上海北蔡镇老年人群OP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70~79岁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高,预防骨折的重点在老年妇女.老年人应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及时检查骨密度,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并注意防止跌倒导致的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伶俐  方真华 《骨科》2018,9(2):141-143
目的 探讨足跟部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检查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在诊断足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对2016年6~12月于我院足踝外科门诊就诊的单足损伤后限制活动超过3个月以上的80例病人进行双足跟骨QUS检查和患足X线检查。其中男27例、女53例,年龄为18~59岁、平均(45.72±12.46)岁,右足损伤58例、左足损伤22例,平均制动或限制活动时间为(4.12±0.83)个月。BMD结果分别按照T值法和骨量丢失法进行分析,参照X线诊断标准对跟骨QUS诊断足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 将80例病人两侧跟骨BMD数值依据骨量丢失百分率法计算:诊断为骨质疏松者24例、骨量减少者10例,漏诊18例,无误诊,敏感度为57.1%。与T值法敏感性分析(14.3%)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6.9325,P<0.05)。结论 骨量丢失法优于T值法,但QUS诊断足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低于X线法,仅能作为足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玉溪市7~20岁在校学生定量超声(QUS)及单光子(SPA)骨密度(BMD)状况,为建立相应群体超声骨密度及单光子骨密度正常参考范围提供数据源并比较二者异同。方法选择7~20岁玉溪市范围内正常学生1020例为检测对象,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及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受检者足跟部及前臂桡骨骨密度值。结果 7~20岁QUS及SPA BMD检测结果线性相关(女生:F=0.9507,P<0.05;男生:F=0.9672,P<0.05)。7~12岁学生QUS及SPA BMD在男女之间,上下一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男生BMD稍高于女生,但这种差别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呈匀速缓慢增加态势。12~13岁时,女生因月经来潮,BMD有一个快速增长期,并反超男生。14~16岁时,男女生QUS及SPA BMD呈缓慢上升态势,女生QUS BMD甚至在14岁时出现负增长。16岁后女生BMD随着雌激素的快速增加而增高,但与男生相比未及男生增高迅速,男生SPA及QUS BMD分别于17岁及18岁时超过女生。结论 7~20岁学生QUS及SPA法测定的BMD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证明超声骨密度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单光子骨密度,适用于基层医院及下乡骨密度普查。两种方法测定骨密度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诊断骨质疏松参考标准不能混用及结果也无法进行比较。由于12~13岁、16岁时女生较其他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均需单独建立该年龄段参考标准,其余年龄段则可根据各地调查面大小,做适当组别合并以减少T值计算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2593例玉溪地区男性骨密度测定,为了解玉溪地区男性骨密度(BMD)正常值及峰值骨量,分析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规律,为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日本Aloka生产的DCS-600EX型骨密度仪,检测非优势侧前臂远端三分之一处BMD。将2593例检测结果以5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学分析BMD均值,计算出各年龄组的OP患病率。结果玉溪地区男性BMD峰值为0.588±0.081(g/cm2),其BMD峰值出现在30~岁年龄段。各年龄段OP的患病率为20~岁7.41%、25~岁11.70%、30~岁9.68%、35~岁7.49%、40~岁13.84%、45~岁10.93%、50~岁17.20%、55~岁23.59%、60~岁30.22%、65~岁44.32%、70~岁42.34%、75~岁48.94%、80~岁38.89%。结论玉溪地区男性BMD30岁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BMD峰值出现在30~岁,峰值为0.588±0.081(g/cm2),其后BMD测定值随年龄增加开始逐渐下降,OP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80~岁年龄组反而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南昌地区20岁以上人群骨量变化规律及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南昌地区576例年龄为20~89岁人群进行腰椎(L1~4)、左股骨颈(Neck)、左前臂(Forearm)骨密度(BMD)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BGP和CTX-I水平,直线相关分析BMD与血清BGP及CTX-I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女性腰椎、左股骨颈骨峰值在30~39岁年龄段,左前臂骨峰值在40~49岁年龄段;男性腰椎、左股骨颈、左前臂骨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峰值过后BMD逐渐下降。女性腰椎、左股骨颈BMD及男性腰椎、左股骨颈、左前臂BMD与血清CTX-I水平负相关(P均<0.05),与血清BGP无相关性。②南昌地区50~8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23.4%、女性为50.3%。结论骨骼不同部位到达骨峰值年龄段不同,峰值骨量水平也不同;血清CTX-I水平可成为评价骨骼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妇女骨量的变化,指导孕妇合理补钙。方法 采用UBIS5000型超声成像骨量仪,测量300例不同孕期健康妇女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参数值,并与同年龄组非孕妇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中,晚期孕妇骨量均值均低于非孕及早孕期妇女,晚孕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 孕期妇女存在不同程度骨量减少。骨量测定对孕期保健指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1986年2月~1991年2月,我们对11例8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现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1例中,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80~94岁,平均85.7岁,其中93和94岁各1例。均为轻微外伤所致。骨折类型:头下型9例,经颈型2例,对位均不良。伤后时间1小时至60天,平均23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岛市部分正常人群骨密度(BMD)变化的规律,为本地的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青岛市20~79岁健康体检人群中4434人的腰椎(L2-4)、股骨上端(Neck、Ward、Troch)的骨密度,按年龄段分组,5岁为1年龄组,将其分为12组。计算骨量丢失率及患病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青岛市男女性骨峰值均见于25~29岁年龄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女性45岁、男性65岁以后骨密度值下降明显,骨量丢失率增加。结论 40岁以后应检测骨密度的变化,监测部位以股骨上端Ward最敏感;OP的防治重点在女性,尤其是绝经期妇女。老年男性,尤其是60岁以上的男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