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甘精胰岛素组和诺和灵30R组,每组30例。2组均严格糖尿病饮食,并适量运动;采用二甲双胍片治疗。在此基础上,甘精胰岛素组采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诺和灵30R组采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日平均血糖、BMI、夜间低血糖发生率、空腹C肽(FCP)和餐后C肽(PCP)水平的情况。结果与诺和灵30R组比较,甘精胰岛素组治疗12周后HbAlc明显降低,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胰岛素日用量明显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FCP、PC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采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朱玉娟  周明莉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71-1573
目的通过多普勒超声血流仪对2型糖尿病(T_2DM)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功能筛查,探讨T_2DM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变(PAD)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82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为监测对象,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踝肱压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ices,ABI)、搏动指数(PI)及平均血流速度(Mean)。ABI0.9为PAD组,ABI≥0.9为非P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P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总胆固醇(Totle Cholesterol,TC)、血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空腹C肽(FCP)和餐后C肽(PCP)。结果检出PAD患者36例(19.78%)。与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病程长,TC、BMI偏高,PCP/FCP减小,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踝肱压指数变小、搏动指数降低及平均血流速度减慢(P0.05);空腹血总胆固醇明显增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PAD,表现为病程长,TC、BMI增高,PCP/FCP明显减小;常规进行ABI检测可早期发现糖尿病PAD。糖尿病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变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低下,患者糖代谢障碍,导致高血糖,长期血糖增高致使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患者脂代谢异常,尤以空腹血总胆固醇增高显著,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我院3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心率、血脂、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2-hpp)血糖、空腹及2-hpp C肽水平、空腹及2-hpp胰岛素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HDL、LDL、Plt水平与反映下肢血管病变的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收缩压、HbAlc、2-hpp血糖水平与ABI呈负相关.2-hpp C肽水平、2-hpp胰岛素水平与ABI呈正相关.而其他危险因素均与ABI无显著相关性.不同年龄层次的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收缩压、HbAlc、2-hpp血糖水平、2-hpp C肽水平、2-hpp胰岛素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有关,其中年龄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给予西格列汀、地特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小时C肽(2 h-CP)、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体重指数(BMI)、血压(BP)、餐后两小时血糖(2 h PG)及空腹血糖(FPG)等。结果:治疗16周后,观察组BMI、SBP、Hb Alc、FPG均低于对照组,FCP、2 h-CP、HOMA-IR、HOMA-β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DBP、2 h PG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β细胞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空腹血清C肽(FCP)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患者发病因素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258例DM患者,其中DM组187例,DN组71例。通过分析患者FCP水平、肾小球滤过率(GFR)、血脂、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清蛋白(mA1b)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DN的分期随FCP水平的降低而逐渐升高(x~2=43.7,P0.001)。2)DM与DN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N组病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mA1b均显著高于DM组(P0.01),而DN组GFR和FCP均显著低于DM组(P0.01)。3)FCP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r=-0.317,P0.01),与HDL-C及mA1b呈负相关(r=-0.201、-0.285,P0.05);与TG和GFR呈正相关(r=0.275、0.507,P0.01),但与年龄、空腹血糖及HbA1c无相关性(P0.05)。结论 FCP水平与2型DN分期密切相关,2型DM患者保持生理性的C肽水平可能会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早期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患者尿微量清蛋白非同日连续2次测量结果,将70例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DM)组35例和2型糖尿病肾病(DN)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DN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餐后半小时血糖、餐后2h血糖均明显高于DM组,空腹及餐后C肽值均显著低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是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C肽为DN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维持正常C肽水平是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早期(EDN)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肾病(DN)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66例T2DM患者按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DN早期组(DN组,尿白蛋白30~300 mg/24 h)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DM组,尿白蛋白<30 mg/24 h),比较两组在高血压病史、脂肪肝病病史、吸烟史及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半小时C肽(0.5 hPCP)、2 hC肽(2 hPCP)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N组和 DM组病程、合并高血压比例、吸烟比例、BMI、HDL-C、TG、UA水平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脂肪肝发生率、HBA1C、FCP、0.5 hPCP、2hPCP、LDL-C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N组的病程、BMI、TG、UA水平较高,HDL-C水平较低。Logistical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合并高血压、高 BMI 及高 LDL-C 是 DN 的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病程长、合并高血压、高 BMI及高 LDL-C是早期 DN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人应戒烟,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体质量,定期监测尿酸、血脂,积极纠正脂代谢紊乱,可预防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多种因素。方法:测定33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动作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根据结果分为正常、异常、可疑3组,分别对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C-肽、空腹胰岛素等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年龄、病程、FBG和BMI等因素在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门诊的86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分成两组:无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①8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250例,占28.8%。②两组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U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肾病与BMI、收缩压、空腹血糖、HbA1c、TG、UA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应综合控制体重、血压、血糖、血脂、UA,改善代谢紊乱情况,利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3个月的血糖情况,并分析影响血糖达标的因素。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4 d后改为预混胰岛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随访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C肽(FCP)等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影响治疗后血糖达标的基线因素。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Hb A1c显著下降,FCP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FPG、餐后2 h血糖、Hb A1c明显降低,FC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糖达标率(Hb A1c<7.0%)为35.6%,而对照组血糖的达标率仅为26.2%。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血糖达标(Hb A1c<7.0%)与不达标(Hb A1c≥7.0%)患者的基线特点,两者在病程、FPG、餐后2 h血糖、Hb A1c、FCP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观察组血糖达标的主要基线因素包括:Hb A1c、FCP,OR值分别为1.24、0.27。结论对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提高3个月后血糖达标率,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Hb A1c、FCP是影响血糖达标的主要基线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提出解决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8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多因素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中,病程>10年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病程≤10年患者高(P<0.05);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自我监测血糖的患者高(P<0.05);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高(P<0.05);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不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高(P<0.05);联合使用降糖药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不联合应用降糖药的患者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加强血糖的自我监测,掌握患者血糖基本情况,注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2型糖尿病及其各主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BMI)、腹内脂肪面积(VA)、血脂及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并比较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SF、腹部脂肪扫描、总胆固醇(TC)、三酯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口服75g葡萄糖粉测量2h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计算BMI、腰臀围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及VA。结果2型糖尿病组SF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1),SF与BMI、FBG、DBP、TG、LDL-C、UA、VA、CRP呈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与SBP无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BMI、WHR、FINS、TG、UA、CRP、VA以及SBP水平(P〈0.05);HOMA-IR明显升高(P〈0.05);较低的HDL-C水平(P〈0.05);而TC、LDL-C水平及DBP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不论男性与女性S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可知,经对数转换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SF与TC、TG、LDL-C、UA、CRP呈正相关(P〈0.05);与FBG、PBG、VA、HOMR-IR及DBP显著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5);与SBP、BMI、WHR、FINS非线性关系。经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SF是参与HOMR-IR的独立变量。结论SF水平升高即体内储存铁过多是2型糖尿病形成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SF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代谢控制程度,可能为2型糖尿病的诊治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共55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观察不同年龄、治疗及血糖达标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低血糖组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值低于非低血糖组,年龄高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血糖发生的概率随糖尿病肾病的加重而逐渐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是发生低血糖的独立相关变量(P〈0.05)。结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严重并发症等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血尿酸(UA)、胰岛功能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176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流变学分为血液黏度正常组(72例)、血液黏度升高组(104例)。检测、对比2组血清UA、胰岛功能[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UA、FINS、CP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以是否发生微血管病变分为微血管病变者、无微血管病变者,对比2者血清UA、FINS、FCP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UA、FINS、FCP水平与微血管病变关联性。结果①血液黏度升高组血清UA、FINS、FCP水平高于血液黏度正常组(P<0.05);②病程、血清UA、FINS、FCP水平是T2DM血液流变学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③血清UA、FINS、FCP水平与血液流变学呈正相关(P<0.05);④微血管病变者血清UA、FINS、CP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者(P<0.05);⑤血清UA、FINS、FCP水平与微血管病变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UA、FINS、FCP水平是T2DM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危险因素,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微血管病变呈正相关,动态监测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可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嗜铬细胞瘤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变化, 分析术后糖尿病缓解的预测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肿瘤直径、术前儿茶酚胺水平、术前术后的降糖方案和空腹血糖等变量纳入分析。术后糖尿病缓解定义为术后停用/减少降糖药物或空腹血糖≤ 6.1 mmol/L, 根据术后糖尿病是否缓解将患者分为缓解组与未缓解组, 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糖尿病缓解的相关预测因素。   结果  27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嗜铬细胞瘤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男性8例, 女性19例, 平均年龄(51±9)岁。患者术后空腹血糖较术前显著降低[(5.14±1.37)mmol/L比(8.68±5.94)mmol/L, P < 0.01]。术后糖尿病总体缓解率为78%(21/27), 未缓解率为22%(6/2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性别、BMI、肿瘤直径、术前血浆儿茶酚胺均与术后糖尿病缓解无关(P均>0.05)。   结论  嗜铬细胞瘤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根治术后, 糖尿病病情较术前明显缓解。年龄、性别、BMI、肿瘤直径、术前血儿茶酚胺水平均非术后糖尿病缓解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规律中的应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573例住院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周血糖稳定后,佩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72h,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规律。结果平均血糖与无症状低血糖、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均呈双曲线负相关,餐后4h血糖与平均血糖呈直线正相关,晚餐后4h血糖值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呈指数曲线负相关。晚餐后4h血糖值4.5mmol/L时夜间低血糖发生率达50%以上。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规律,可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而未佩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低血糖常见时段的参考,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UAER〈20 μg/min)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UAER 20~200 μg/min),观察两组年龄、病程、血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DN组BMI、LDL-C均较SDM组升高,而HDL-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病程、FPG、HbA1c、FCP、TG、TC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例血脂正常的患者中,SDM组的年龄、病程、TC、LDL-C等指标均低于EDN组(P〈0.05);应用χ2检验发现,EDN在血脂正常和异常组中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高BMI和高LDL-C与EDN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病程、肥胖、血脂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于南京市玄武区8家社区的1 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空腹静脉血糖、空腹末梢第1滴血血糖值、空腹末梢第2滴血血糖值的情况分为空腹血糖控制正常组和空腹血糖控制异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空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1 220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达标率为50.4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糖尿病病程、是否存在高血压、血脂控制是否正常、是否为向心型肥胖是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性别、糖尿病病程、是否存在高血压、血脂控制是否正常、是否为向心型肥胖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有重要影响,临床对这些因素应给予重视,并结合社区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期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Nateglinide is an oral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OAD) that acts through rapid, short-term stimulation of insulin produc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nature of any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nateglinide 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ypoglycemia.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ho were OAD naïve (n=547), whose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were 150 mg/dL or lower, and who had started to take nateglinide alone were recruited from 139 centers in Japan with a 12-week observation perio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7.62%. Hypoglycemia accompanied by hypoglycemic symptoms was the most prevalent adverse event (2.10%; 11/525). Nine of 11 episodes required no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evere hypoglycemia was recognized in only 1 case of diabetes complicated by serious renal dysfunction, for which nateglinide has been contraindicated in Japan. No subject experienced symptoms of nocturnal or prolonged hypoglycemia. After 12 weeks of nateglinide treatment, decreases were noted in hemoglobin A1c (0.82%), postprandial glucose (reduced by 59.4 mg/dL to 158.0 mg/dL), and fasting glucose (reduced by 11.7 mg/dL to 122.4 mg/dL). Nateglinide, which demonstrates limited risk of hypoglycemia and effectively controls blood glucose level, is regarded as a useful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