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骨折38例,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6例,单侧髁突骨折32例、双侧髁突骨折6例,髁突头部骨折4侧、髁突颈部骨折31侧、髁突基部骨折9侧.术后观察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咀嚼力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评估,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咀嚼力优34例,良3例,较差1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4例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3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因复位固定位置多骨折线未能达到解剖复位;1例术后因感染螺钉、钛板松动,髁突有再移位(角度<1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疗效确切,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切开复位治疗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探索更能提高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38例46侧髁状突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一年临床评价优良率为79%,无张口受限,关节疼痛厦弹响,无面瘫症状。影像学评价优良率为65%,髁状突异常主要有骨折片移位,骨质吸收和成角畸形。结论 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赵运流  高志李倩 《医学信息》2007,20(8):678-679,F0003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中低位髁突骨折患者开放复位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对比手术前后张口度、面神经损伤及咬合关系情况及术后颞颌关节功能状况,手术前后线曲面断层片及CT对比骨折复位与愈合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张口度均大于3cm,咬合关系良好,关节区疼痛和弹响2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4例,影像学检查显示髁突外形良好。结论中低位髁突骨折明显移位者行坚固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重建由于髁突囊内骨折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不连续,需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采用有限元方法将B型髁突骨折的四种固定方式置于骨折愈合进程中进行模拟,以获得最适宜的长效内固定方式。基于CT图像构建了下颌骨模型,在右侧髁突模拟骨折裂隙与微型钛板,加载边界条件获取有限元结果并分析受力、位移。考察术后当天及4、8、12周骨折愈合进程中4种固定方式即:一个直板、两个平行直板、一个直板+一个L板以及两个L板的力学行为,得出两平行平板的力学特性最好(采用最大等效应力比较,两平行平板的最大应力术后稳定在443 MPa,且其上应力变化平稳),一个直板+一个L板的稳定性最好(采用固定端与游离端的位移和转角作为度量标准,其最大相对位移0.045 mm,最大相对转角基本稳定在0.0378 度,为系统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临床可根据适应症选择双板固定治疗髁突囊内骨折,不建议采用单板固定,且双板固定考虑两平行直板或一个直板+一个L板。  相似文献   

5.
背景: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植入后患者恢复较好,且效果与微型钛内固定相似,并且由于其可吸收性,不会作为异物长期存在体内,无需二次手术,并且不影响骨的应力,不会出现骨组织萎缩的现象,并发症较传统金属内固定少。 目的:比较微型钛内固定系统与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9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所用材料不同分为微型钛组与生物可吸收组。微型钛组患者采用微型钛固定系统内固定骨折,生物可吸收组患者采用生物可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骨折部位。 结果与结论:生物可吸收组患者内固定后3个月骨折稳定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微型钛组;微型钛组患者内固定后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内固定后1年髁状突移动的幅度明显高于可吸收组。结果说明2种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均有良好临床疗效。但微型钛内固定操作简单,稳定性较好,可吸收性内固定可以减少异物对机体的反应防止骨质疏松,联合颌间牵引后其稳定性也较为理想。因此临床应用哪一种材质进行内固定应视病变情况及患者意愿决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近、中节指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近、中节指骨粉碎性骨折55例(58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节34例36指、中节21例22指;拇指近节6指,余四指近节30指、中节22指。51指采用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7指应用微型钛板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指骨背侧固定42例,侧方固定16例。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术后未发现钛板螺钉松动、变形或断裂者,无一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和关节僵硬。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10~24周,平均17周。按照TAM 标准评价术后手指功能:优37指、良18指、差3指,优良率为94.8%。结论 采用微型钛板螺钉联合克氏针治疗近、中节指骨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利于手指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跖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9月3月收治跖骨骨折42例,其中9例为开放性骨折,单纯骨折14例,粉碎性骨折28例,全部患者均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患者术后石膏固定6周,微型钛板内固定患者未石膏固定,术后3天即开始功能练习。随访骨折愈合及术后行走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率100%,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周。伤口均甲级愈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患者站立及行走早于克氏针内固定患者。结论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跖骨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优于克氏针内固定,具有解剖复位,固定可靠,可早期活动锻炼,并发症少,是一种更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但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仍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异型钛板在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20例单纯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26例,年龄14~51岁,平均年龄29.9岁。用小异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椐骨折的不同部位和类型14例选择使用辅助颌间牵引固定。结果106例手术未加颌间牵引固定,骨折复位及咬合关系均正常。6例经术前暂时颌间牵引,使手术达到正确复位和固位稳定。8例术后需配合辅助颌间牵引固定,其中6例咬合关系恢复,2例咬合功能改善。120例中有3例骨内固定钛板因创口不愈合出现排异取出,约占总数的3%。结论小异型钛板可用于各种类型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erbert螺钉和微型锁定接骨板在桡骨小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5年3月收治21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其中MasonⅡ型13例,MasonⅢ型8例。7例采用Herbert螺钉固定,8例采用微型锁定接骨板固定,6例采用Herbert螺钉+微型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6个月按Mayo评分评测肘关节功能:优1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 Herbert螺钉固定及微型锁定接骨板对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坚固的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对后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固定物进行内固定治疗,但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物力学效果。 目的:比较分析后踝关节骨折行微型钢板内固定以及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固定治疗,按照内固定方法分为微型钢板组48例和拉力螺钉组47例。 结果与结论:对两组的固定效果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和分析,经分析发现,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下,在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拉力螺钉组显著小于微型钢板组(P < 0.05);而当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情况下,在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拉力螺钉组显著大于微型钢板组(P < 0.05)。拉力螺钉组的踝关节内固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微型钢板组(P < 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内固定材料相关不良事件。结果表明,临床对后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予以拉力螺钉内固定可以获得较之微型钢板内固定更好的临床效果,但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下,更合适使用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