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和血压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波依定应用基础上加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照组仅给予波依定降压治疗,治疗期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超声、血压、血脂、肾功、肝功变化。结果:治疗组12个月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变薄,IMT/内径(D)比率与治疗前相比降低(P<0.05),同时患者舒张压水平进一步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呈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脂患者在降压治疗同时加用非诺贝特可逆转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增长,并且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可能对患者舒张压有额外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对13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拉西地平治疗.同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137例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IMT及诊室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 动态血压(清晨、白天、夜间, SBP、DBP)的变化等情况.结果 137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IMT为(0.80±0.04)mm,治疗前为(1.12±0.06)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诊室血压分别为SBP(148±10)mm Hg、DBP(100±9)mm Hg,SBP(118±12)mm Hg、DBP(80±6)mm Hg,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24 h动态血压清晨、白天、夜间分别为SBP(134±9)mm Hg、DBP(90±8)mm Hg,SBP(144±16)mm Hg、DBP(94±8)mm Hg,SBP(116±16)mm Hg、DBP(76±11)mm Hg和SBP(126±14)mm Hg、DBP(84±12)mm Hg,SBP(130±12)mm Hg、 DBP(84±11)mm Hg, SBP(108±11)mm Hg、 DBP(70±9)mm Hg,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应用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仅可以有效地降压,而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叶武  毛威 《浙江医学》1998,20(3):150-152
临床观察、比较微粒化和标准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38例予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每晚服1粒;30例予标准化非诺贝特每日300mg,分3次服,疗程均8周。疗程结束时两者服药前后作自身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平均降低分别为22.5%和17.7%;甘油三酯(TG)平均降低分别为53.5%和42.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平均升高分别为21.2%和17.9%SGPT平均升高分别为—6.8%和19.4%。因此,认为微粒化非诺贝特与标准化非诺贝特相比具有更好的调脂作用,且安全、服用方便,是一种有效、可以耐受的脂质调解剂。  相似文献   

4.
张颂军 《当代医学》2011,17(2):137-137
目的本文针对高脂血症中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应用非诺贝特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非诺贝特和另一现行降血脂药物进行对照。结果非诺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有着显著疗效。结论非诺贝特可以有效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且副作用较小,价格便宜易被广大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5.
微粒化非诺贝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差异对其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庞媛尹  张林潮 《医学文选》1999,18(3):373-374
我们对88例病尿病患者应用微粒化非诺贝特进行调脂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88例均在我科住院或门诊治疗。2型糖尿病符合1997年7月美国糖尿病学会主持的国际知名专家委员会诊断标准,高脂血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1]:TC≥572mmol/L,TG≤198mmol/L,HDLC≤104mmol/L,LDLC≥364mmol/L。其中男性43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5234±731)岁,均无肝肾功能损害。12 观察方法 患者在加强锻炼、控制饮食和基础降…  相似文献   

7.
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国尧  李建平  麦炜颐 《广东医学》1999,20(11):895-896
目的 评价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Ⅱb)的疗效以性。方法 将12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随机分2组,A组(60例)每晚服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B组(60例)早、晚餐后各服血脂康0.6g。24 一评价调胡访1a。结果 2组均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LDL-C)、载脂蛋白B(ApoB)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P〈0  相似文献   

8.
微粒化非诺贝特的临床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诺贝特是属于第二代苯氧芳酸类调脂药,除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以外,还兼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水平等作用,因此是一种针对多种脂质异常危险因素的强有力的全面调脂药。1 非诺贝特的作用机理 非诺贝特的作用方式是与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 α)有关。PPAR α是一种细胞核内受体,通过调控与脂质代谢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参与对体内脂质代谢的调节。非诺贝特激活PPAR α后,通过几种途径参与对脂质代谢的调节:(1)抑制载脂蛋白(apo)CⅢ的合成。apo CⅢ是低密度脂蛋  相似文献   

9.
杨靖  夏阳 《广西医学》2012,34(10):1360-136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计算其脉压,根据脉压大小分为3组:A组38例,脉压<50 mmHg;B组42例,脉压50~70 mmHg;C组40例,脉压>70 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测3组患者IMT和IMT/内径比值,分析脉压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1)A组高血压患者IMT、IMT/内径比率分别为(0.82±0.18)mm、(12.36±2.00)%,B组分别为(0.96±0.23)mm、(13.84±2.20)%,C组分别为(1.09±0.25)mm、(15.39±2.90)%,IMT和IMT/内径比值均C组>B组>A组(P<0.01).(2)脉压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r=0.624,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脉压增大而增厚.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75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随血压增高,IMT逐渐增厚,56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监测高血压病的进展、预后,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锐红  李献良 《右江医学》2009,37(5):526-52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2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两组:CA-IMT≥0.9 mm为增厚组(n=53),CA-IMT<0.9 mm为正常组(n=74)。结果①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145.7±9.2)mmHg和(127.5±9.6)mmHg,24 h平均舒张压(83.5±5.1)mmHg和(76.7±5.6)mmHg,24 h脉压(62.3±10.1)mmHg和(47.8±9.5)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8.6±6.3 mmHg)和(134.8±8.2)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6.7±4.8)mmHg和(80.1±5.7)mmHg,白天脉压(63.5±10.9)mmHg和(51.4±9.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9.2±12.4)mmHg和(121.6±8.6)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9.3±9.0)mmHg和(70.3±5.2)mmHg,夜间脉压(60.1±11.7)mmHg和(50.4±7.1)mmHg,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其动态血压呈非勺型节律为54.7%比35.1%,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以国产替米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降压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方法:110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给予以替米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根据血压的反应加用小剂量的氢氯噻嗪,6个月后超声复查颈动脉情况。结果:11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8周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后,IMT≥0.9 mm患者的IMT有明显变薄趋势〔治疗前(1.07±0.24)mm,治疗后(0.96±0.17)mm,P<0.01〕;IMT<0.9 mm患者的IMT也有变薄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国产替米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方案除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外,尚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L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2月~2013年6月入住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201 1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常规治疗并加用每日2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B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并加用每日4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初诊、治疗1、3、6个月时的Hcy及CRP水平,记录初诊及治疗6个月时颈动脉IMT.结果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颈动脉IMT增厚者,阿托伐他汀连续应用1个月可以明显降低Hcy、CRP水平,连续应用6个月可以降低颈动脉IMT,并且B组降低Hcy、CRP及颈动脉IMT的效果较A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当.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cy、CRP及颈动脉IMT,并且大剂量组的效果更明显,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60例未经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进行血压、腰围测量及血糖、血脂、肾功能检查,其中30例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ATPⅢ标准)作为研究组,其余30例仅有高血压无代谢综合征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根据简化的MDRD方程计算GFR,GFR〈60ml·min^-1·1.73m^-2诊断为慢性肾病。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GFR分别为(98.4±0.5)ml·min^-1·1.73m^-2和(119.1±11.9)ml·min^-1·73m^-2(P〈0.01)。2组中GFR〈60ml·min^-1·1.73m^-2的患者分别为26.7%与10.0%(P〈0.05),IMT分别为(0.62±0.18)mm和(0.58±0.22)mm(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组GFR明显减低,慢性肾病增加,IMT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对70例2型糖尿病患者、22例糖耐量异常者与35例糖耐量正常者,行空腹血游离脂肪酸(fFFA)、口服糖耐量试验2h游离脂肪酸(2hFFA)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游离脂肪酸曲线下面积(AUC_FFA)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HOMA-IR、fFFA、2hFFA、AUC_FFA、IMT水平分别为3.3±3.2、(0.55±0.20)mmol/L、(0.28±0.18)mmol/L、(0.83±0.34)mmol·L-1·h-1 和(0.12±0.05)cm,高于糖耐量正常者的1.9±1.3、(0.41±0.15)mmol/L、(0.12±0.10)mmol/L、(0.53±0.20)mmol·L-1·h-1和(0.09±0.03)cm。HOMA-IR、IMT与fFFA、2hFFA、AUC_FFA均呈正相关(均P〈0.05)。提示空腹及糖负荷后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肥胖度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肥胖和/或高血压青年患者120例,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Ⅰ组25例、Ⅱ组41例、Ⅲ组44例、Ⅳ组10例,其中1级高血压44例、2级高血压52例、3级高血压24例.比较不同高血压水平及肥胖度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经Spearman秩检验分析肥胖前状态(BMI<30.0 kg/m2)及肥胖(BMI≥30.0 kg/m2)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斑块检出率、IMT均随着高血压及肥胖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各组间斑块检出率、IMT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当BMI<30.0 kg/m2时,SBP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886,P=0.000),而DBP与IMT无相关性(r=0.319,P=0.086);当BMI≥30.0 kg/m2时,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00;r=0.394,P=0.001).结论 高血压和肥胖均可导致IMT增加,肥胖前状态患者SBP与IMT及肥胖患者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IMT可为预测青年肥胖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捷尔医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35例(双侧颈总动脉IMT均小于0.9 mm)和IMT增厚组30例(至少一侧颈总动脉IMT≥0.9 mm),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分析炎症因子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患者外周血hs-CRP[(2.24±0.92)mg/L vs(4.76±1.05)mg/L]、IL-6[(124.38±52.36)ng/mL vs(189.67±57.34)ng/mL]、TNF-α[(1.27±0.65)ng/mL vs(3.25±0.84)ng/mL]和MCP-1[(2520.47±536.18)ng/mL vs(2879.18±608.14)ng/mL]比较,IMT增厚组较IMT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收缩压、hs-CRP、IL-6、TNF-α和MCP-1呈正相关关系(r=0.147、0.339、0.908、0.869和0.348,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收缩压、hs-CRP、IL-6、TNF-α和MCP-1呈正相关,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对预测高血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127-131
目的观察畲药活血降压通脉方治疗高血压血瘀证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6月我院高血压血瘀证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降压通脉方。观察两组在降压疗效、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LDL-C水平、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降血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4.37%,治疗组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LDL-C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84.37%,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畲药活血降压通脉方治疗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能够提高降压疗效,降低LDL-C水平,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中医症状,且副作用少,用药过程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