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将在某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时期收治的甲基苯胺导致精神障碍的患者共计80例,将其称为障碍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中的健康者80例称之为正常组,作为研究对照。观察对比并分析两组精神症状的自评量表,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障碍组出现多种精神病性障碍,比例由高至低依次食欲下降、冲动兴奋、焦虑、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抑郁、幻听、幻视、思维迟缓、伤人毁物。从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精神病性、总分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强迫、敌对、恐怖、偏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苯胺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临床主要精神症状主要以主观情感类为主,并且伴有躯体依赖作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药物(ATS)滥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个案调查,自制调查表,对相关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26.2±7.5)岁,男女之比为3.1:1,未婚占68.42%,初中以下文化占73.68%,无固定工作者占60.53%;滥用ATS中位数为13个月;主要临床相为幻觉-妄想状态(84.21%);经治疗后,显效率97.14%。结论:无业、未婚的男性青年为主要发病群体;ATS长期滥用可致严重的精神病性障碍;治疗效果较好,复吸,ATS症状易重现;仅凭症状学难以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1例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为男性未婚青年。氯胺酮滥用时间为21.8±s17.8月,滥用剂量为0.4 g·次-1±s0.2 g·次-1,吸食频度为9.5次·月-1±s8.5次·月-1,滥用方式全部为鼻吸。患者均有多物质滥用的经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确切的氯胺酮滥用史和临床表现,临床类型以精神病性障碍多见,占85.4%(35/41)。依赖者的耐受性增加不明显,戒断症状出现较迟且较轻,心理依赖呈中等程度;精神病性障碍者的主要表现为:幻听、被害妄想、易激惹、兴奋和行为异常等。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以精神病性障碍多见,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滥用笑气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22岁男性滥用笑气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患者吸食笑气1年半,导致精神萎靡、肢体麻木、思维迟缓,并出现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双侧额叶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长期滥用笑气可以导致躯体不适及精神障碍,有成瘾倾向,需引起临床及监管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5.
二甲基色胺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致幻物质,在人类、老鼠等哺乳动物大脑中也能微量产生,结构类似于5-羟色胺,使用后会产生欣快感,但长期大量使用不仅会导致头晕、恶心等躯体不适,还可影响人的感知觉、情感、思维多个方面,甚至产生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而国外有研究表明慢性、间断性、低剂量使用二甲基色胺可有效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本文报道我院收治1例滥用二甲基色胺产生精神病性障碍的病例,并对其药理机制及展望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氯氮平是抗精神病药物,近年来也应用于非精神病性障碍,并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对氯氮平在心境障碍、海洛因依赖、迟发性运动障碍、顽固性失眠症、强迫症、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等非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 6486例住院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皮疹作一回顾性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对象为 1 988年~ 2 0 0 0年我院住院使用抗精神药物治疗的患者共 6486例 ,通过查阅病历 ,发现药疹 2 84例 ,均符合下列入组标准 :1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无皮疹 ;2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病程和症状严重程度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中了解人口学信息、甲基苯丙胺使用情况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共61例患者纳入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进入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精神障碍病程与甲基苯丙胺使用时间正相关(B=2. 422,P=0. 002),BPRS总分与开始使用毒品的年龄负相关(B=-0. 493,P=0. 028)。结论:甲基苯丙胺滥用时间、开始使用甲基苯丙胺的年龄可以作为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药物依赖性(主要是精神依赖性)、中枢神经兴奋、致幻、食欲抑制和拟交感效应等药理、毒理学特性,是联合国《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从1919年日本人合成甲基苯丙胺后,它就迅速在全世界流行开来,我国已经成为甲基苯丙胺滥用的重灾区。萌芽于20世纪初的全球毒品控制体系是在美国主导下逐渐形成的,因此研究美国甲基苯丙胺滥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主观耐受性障碍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主观耐受性障碍和服药依从性方面发生情况和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利培酮对照。方法:将6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的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30例。两组分别用喹硫平片(最大剂量≤400mg·d-1)和利培酮(最大剂量≤400mg·d-1)治疗21d。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喹硫平组总有效率为90.0%,利培酮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利培酮组比较,喹硫平组对焦虑抑郁、失眠控制较好,锥体外系症状较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疗效相当,但喹硫平对有些症状控制较好,有些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2.
麻果所致精神障碍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麻果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对滥用麻果符合CCMD-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12例患者作临床分析。结果:麻果所致精神障碍以意志行为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为主。给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镇静安眠药、对症支持及脱毒等治疗,可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结论:滥用麻果可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及时治疗,精神症状可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门诊精神科患者苯二氮类药物(BZDs)使用情况。方法:填写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对2007年7月1日-2007年9月30日的门诊精神科患者BZDs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739份,有效率为93.07%,其中合并使用BZDs类药物者361例,占48.85%;平均BZDs类药物使用时间4.76±s3.39月,依赖发生率为14.68%,使用较多者为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结论:门诊精神科患者存在BZDs类药物使用时间过长的问题,有依赖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治疗用药和转归。方法:收集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1988年-2007年诊断为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住院病历,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诊断为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住院病历84份,占总住院人数的3.43%(84/2450)。男∶女=83∶1。发病的年龄为49.37 a±s11.57 a。诊断为酒戒断综合征39例(46.43%)、酒精性妄想症21例(25.00%)、酒精性幻觉症16例(19.05%)、震颤谵妄6例(7.14%)、癫痫样发作2例(2.38%)。治疗用药排前4位的为:氟哌啶醇22例,舒必利20例,奋乃近9例,氯丙嗪8例。临床治愈21.43%(18例),显著进步40.48%(34例),好转19.05%(16例),进步7.14%(6例),自动出院8.33%(7例),转院3.57%(3例)。结论: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住院诊断以戒断综合征、酒精性幻觉妄想症为主。治疗用药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治疗有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此磷酸酶被激活后可去磷酸化许多底物蛋白,如钙通道、AMPA受体、NMDA受体、突触蛋白I、多巴胺和环磷酸腺苷调节磷蛋白32(DARPP32)以及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等,通过调节这些目标靶蛋白而参与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调节。反复给予精神兴奋剂能够导致动物自发活动逐渐增加的现象称为行为敏化,它是用以研究药物成瘾后反复、连续的强迫性用药行为的一种动物模型,能够为临床研究成瘾者强迫性用药以及复吸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目的在于研究钙调神经磷酸酶在大鼠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行为敏化中的作用。方法:1)系统给予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抑制剂环孢素A,考察钙调神经磷酸酶在大鼠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形成中的作用。SD大鼠分为四组:生理盐水+溶媒组,生理盐水+环孢素A组,甲基苯丙胺+溶媒组,甲基苯丙胺+环孢素A组,每日给予大鼠生理盐水/甲基苯丙胺(1mg·kg-1ip)注射,注射前90min给予环孢素A(15mg·kg-1,ip)溶媒处理,注射后立即进行2h自发活动的测定,连续14d。2)考察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抑制剂对于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SD大鼠分为两组:生理盐水+溶媒组,生理盐水+环孢素A组,每日给予大鼠注射生理盐水(1mg·kg-1),注射前90min给予环孢素A(15mg·kg-1,ip)/溶媒处理,注射后立即进行2h自发活动的测定,连续14d,考察系统给予环孢素A对于大鼠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行为敏化形成的影响。在d15进行甲基苯丙胺(1mg·kg-1)的challenge,考察环孢素A预处理之后,大鼠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自发活动的影响。3)VTA微注射环孢素A,考察钙调磷酸酶对于大鼠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行为敏化的作用。SD大鼠分为四组:生理盐水+溶媒组,生理盐水+环孢素A组,甲基苯丙胺+溶媒组,甲基苯丙胺+环孢素A组,每日给予大鼠生理盐水/甲基苯丙胺(1mg·kg-1ip)注射,注射前90minVTA微注射环孢素A(1μg/侧)/溶媒(DMSO)处理(隔日微注射一次),注射后立即进行2h自发活动的测定,连续14d,考察VTA微注射环孢素A对大鼠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行为敏化形成的影响。4)VTA微注射环孢素A对于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SD大鼠分为两组:生理盐水+溶媒组,生理盐水+环孢素A组,每日给予大鼠注射生理盐水(1mg·kg-1),注射前90min VTA微注射环孢素A(15mg·kg-1,ip)/溶媒处理(隔日微注射一次),注射后立即进行2h自发活动的测定,连续14d。在d15进行甲基苯丙胺(1mg·kg-1)的challenge,考察VTA微注射环孢素A预处理之后对大鼠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自发活动的影响。结果:系统给予钙调磷酸酶的抑制剂环孢素A能够抑制大鼠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行为敏化的形成,环孢素A预处理对大鼠自发活动没有影响。d15给予甲基苯丙胺challenge能够显著增加大鼠自发活动,但环孢素A预处理对甲基苯丙胺急性处理诱导的大鼠自发活动增高没有影响。VTA微注射环孢素A亦能够抑制大鼠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行为敏化的形成,而VTA环孢素A预处理对于甲基苯丙胺急性处理诱导的大鼠自发活动增加亦没有影响。结论:钙调磷酸酶的激活,特别是在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可能参与了大鼠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行为敏化过程,并且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流浪精神病人中物质滥用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现状,为更好地救治病人提供指导,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由110民警送人院的179例流浪精神病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流浪精神病人中,物质滥用患者占11.2%,仅次于精神分裂症,以男性、21—50a之间的中青年为主;患者文化水平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占95%;酒精滥用及毒品滥用各占50%,其中毒品滥用患者以新型毒品滥用为主,且都是来源于武汉市内,以城市无业人员或个体业者为主;酒精滥用患者来源于湖北省其他地区及外省,多为来武汉打工的农民工。结论:流浪精神病人中物质滥用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对社会及其自身的危害较大,应加强综合治疗,加强家庭监护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吉林省东部地区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滥用特征及流行情况。方法:对2008年和2006年吉林省戒毒机构和缉毒部门报告的居住在东部地区的"冰毒"滥用者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8年和2006年分别监测到"冰毒"滥用者323例和248例;其中2008年度新发生滥用者占33.4%,低于2006年的监测数据(77.8%);2008年度数据中的"冰毒"滥用者仍以男性(76.5%)、初中文化程度(66.9%)、未婚人员(53.6%)和无业人员(71.8%)居多,但与2006年度数据相比,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无业人员、未婚(含同居)及离婚人员构成比有较为明显增加(χ2检验,P值均<0.05);2008年度初次滥用"冰毒"的平均年龄与2006年比(30.4 a±s8.4 a比28.2 a±s7.5 a)大,25 a以下所占比例下降了10.0%,最小年龄仅11 a;与滥用药物有关行为比较,获得途径、滥用场所均发生显著性变化,2008年度由"同伴提供"的"冰毒"增长56.1%,"私人活动场所"的滥用"冰毒"行为增长45.1%;"满足好奇感"和"追求欣快、刺激"仍是诱发滥用"冰毒"的主要原因。烫吸仍是滥用"冰毒"的主要方式。结论:吉林省东部地区发现的"冰毒"滥用者人数增多;遏制"冰毒"滥用人数增长是目前药物滥用防治的工作重点。"冰毒"滥用者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药物滥用行为特征,为预防工作提供了重点关注人群和降低药物滥用危害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5 -羟色胺选择性重摄取抑制剂 (SSRI)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甲基苯丙胺 (MA)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CPP)的影响。方法·· :采用倾向性实验程序。♂Wistar大鼠腹腔注射MA(0.5mg·kg-1)并训练8d ,d9测定大鼠对伴药盒的偏爱效应及测试前30min注射不同剂量 (2.5 -10.0mg·kg-1)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该效应的影响。结果··:0.5mg·kg-1 的MA可以诱导大鼠对伴药盒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测试前注射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均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MA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表达。结论··: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MA的强化效应有抑制作用 ,提示该类药物有治疗甲基苯丙胺精神依赖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果所致精神障碍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51例麻果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的评定,分析其评定结果。结果:在51例患者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为19-39(28±s6)a;未婚35例,已婚16例;45例无业,4例为个体经商,2例为干部;受教育年限为4-18(9±s2)a。吸食麻果时间3月-7a,中位数18个月。主要症状为猜疑、敌对性、幻觉、心境抑郁、不合作、紧张、焦虑,其次为情感交流障碍、关心身体健康、不寻常思维内容、兴奋、情感平淡、概念紊乱。结论:麻果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青年、无业、未婚男性为主。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症状为幻觉妄想和紧张焦虑、抑郁情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