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霖  黄创  郭鹏  陈艺钊  林文培  徐鸿远 《广西医学》2012,34(11):1534-1535,1545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预防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预防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桡动脉路径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9例和实验组109例。对照组鞘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0 ml,实验组注入维拉帕米2.5 mg,观察注药前及注药后2、5、10、30 min患者的血压、心率及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桡动脉痉挛21例(19.3%),实验组发生桡动脉痉挛9例(8.3%),实验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注药前后心率及舒张压无明显变化(P>0.05),但注药前后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收缩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拉帕米在经桡动脉路径行PCI中预防桡动脉痉挛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宋春华 《当代医学》2009,15(12):68-68
目的对比研究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局部应用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及联合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防治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95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在鞘管内注入硝酸甘油200μg、维拉帕米2mg、地尔硫卓5mg,联合硝酸甘油200ug和维拉帕米2mg,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记录注入药物前、注入后患者最高(或最低)心率、最低血压、心电及观察桡动脉痉挛、局部和全身症状发生情况。结果联合药物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局部和全身症状发生率均低于硝酸甘油组和维拉帕米组及地尔硫卓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局部联合应用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并且对心率、血压和心电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药物预防桡动脉痉挛(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经桡动脉介入术患者进行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及地西泮干预,观察各组药物及相应药物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1200例,随机分为4组(A、B、C、D),A组予硝酸甘油200μg和维拉帕米1 mg;B组予硝酸甘油200μg;C组予维拉帕米1 mg;D组为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每组随机分为2亚组(A1、A2;B1、B2;C1、C2;D1、D2),1组术前30 min给予地西泮0.15 mg/kg(年龄>65岁剂量减半),2组不应用地西泮。分别观察各组内和组间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情况。结果实际入选病例数1167例,平均年龄(65.7±8.3)岁,男621例,女546例;桡动脉痉挛发生率A1(3.4%),A2(4.1%);B1(4.2%),B2(5.4%);C1(12.4%),C2(14.8%);D1(23.6%),D2(33.8%),组内无差异(P>0.05);组间比较,A1与B1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维拉帕米与单用硝酸甘油效果最佳,再次为单用维拉帕米,术前应用地西泮可减少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不明确。故主张单独应用硝酸甘油,不必要术前常规应用地西泮。  相似文献   

4.
林文果  刘丽  何江  梁超 《四川医学》2010,31(5):592-593
目的对比研究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桡动脉应用硝酸甘油、地尔硫及联合地尔硫和硝酸甘油防治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20例经绕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患者,成功置入动脉鞘管后在鞘管内注入硝酸甘油200μg,地尔硫5mg,联合硝酸甘油200μg和地尔硫2.5mg,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记录注入药物前、注入后患者最高(或最低)心率、最低血压、心电及观察桡动脉痉挛、局部和全身症状发生情况。结果①联合药物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局部和全身症状发生率均低于硝酸甘油组和地尔硫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联合药物组对心率和心电的影响低于硝酸甘油组和地尔硫组,但3组间对血压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局部联合应用硝酸甘油和地尔硫可以更有效防治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并且对心率、血压和心电无明显影响,且患者耐受能力好,并发症少,比单一应用硝酸甘油或地尔硫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分别进行地尔硫草、硝酸甘油及联合用药,观察药物对于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6例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地尔硫革组、硝酸甘油组、联合用药组,三组患者分别注射地尔硫革5mg、硝酸甘油200~g、地尔硫革5mg和硝酸甘油200txg,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住手术过程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情况,药物注射前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对比不同药物对于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临床效果。结果地尔硫草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为5.63%,硝酸甘油组为5.49%,而联合用药组仅为1.23%,组间比较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较地尔硫草组、硝酸甘油组显著降低,而地尔硫革组、硝酸甘油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联合用药组用药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间差异无显著性;联合用药组、硝酸甘油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与地尔硫革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联合使用地尔硫革和硝酸甘油能够更好地预防桡动脉痉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经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行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地尔硫卓、维拉帕米不同药物组合干预,观察其预防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效果。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鞘管置入后A组予硝酸甘油200 μg+维拉帕米200 μg处理;B组予单硝酸异山梨酯5 mg+维拉帕米200 μg处理;C组予硝酸甘油200 μg+地尔硫卓2.5 mg处理,记录各组RAS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RAS发生率A组小于C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桡动脉介入诊疗中,联合使用硝酸甘油200 μg+维拉帕米200 μg预防RAS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硝酸甘油(NTG)、维拉帕米(VP)和罂粟碱(PA)3种药物对人桡动脉的解痉作用。方法收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桡动脉标本,采用组织浴槽方法,分别比较3种药物成分对离体痉挛桡动脉的治疗作用和经过药物预处理后桡动脉发生痉挛情况。结果在对痉挛状态桡动脉的舒张能力方面,VP、NTG和PA溶液均可以在11min内使桡动脉完全舒张,但在最初的3min内,NTG的舒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2组。舒张曲线显示舒张能力依次为NTG>VP>PA。在桡动脉预处理抗痉挛试验中,VP与NTG和PA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冷藏24h后,VP仍能预防血管痉挛(P<0.05),而NTG和PA组几乎没有作用,后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3种药物最终都能不同程度地预防和缓解桡动脉的痉挛,应用NTG缓解治疗已经痉挛的桡动脉效果比较明显;应用VP对桡动脉进行预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桡动脉的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美托洛尔诱导前和拔管前静脉给药对高血压非心脏手术病人循环及心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并借此评价美托洛尔的心肌保护作用。材料和方法:选择期手术病人3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诱导前和拔管前静脉注射美托洛尔(0.04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记录诱导前、插管期间、切皮和拔管期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观察整个手术期间心电图、分析S-T段。心肌钙蛋白I在诱导前和手术结束后各抽静脉血测之。结果:美托洛尔组的收缩压和心率在插管期间、切皮和拔管期间都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舒张压在切皮和拔管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3例在插管期间出现S-T段压低,美托洛尔组没有,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5)。心肌钙蛋白I,美托洛尔组在术毕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诱导前和拔管前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择期非心脏手术病人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禹  原洪泽  才立夫  吴宁 《中外医疗》2008,27(18):120-121
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对患者全麻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艾司洛尔组.两组拔管前分别静注生理盐水10mL、艾司洛尔稀释液10mL(1.0mg/kg),记录患者给药前、拔管后1、3、5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 对照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3、5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显著高于给药前(ρ<0.05).艾司洛尔组各时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ρ<0.05);与给药前相比较,各时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ρ>0.05).结论 拔管前静注艾司洛尔对患者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效果确切、且具有较大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管解痉药乌拉地尔和硝酸甘油对桡动脉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Au。。实验阳性并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8±11(37~7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为乌拉地尔组(90例),B组为硝酸甘油组(90例)。桡动脉穿刺成功后,A组常规鞘入乌拉地尔12.5mg,B组常规鞘入硝酸甘油200μg,然后行CAG和PCI术,观察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结果 A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2.22%(2/90),B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12.22%(11/90),两组间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乌拉地尔对缓解桡动脉痉挛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与维拉帕米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行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无复流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将其分为硝酸甘油组与维拉帕米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冠脉TIMI分级、TIMI帧数、血压变化情况,同时统计两组住院期间、PCI术后30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IMI分级较治疗前显著上升,RCA、LAD、校正LAD、LCX帧数则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拉帕米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硝酸甘油组;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无显著变化;硝酸甘油组住院期间、术后30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07%、21.95%,均显著高于维拉帕米组的2.7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均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但后者效果更明显,且能明显降低住院期间及术后30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金修平 《河北医学》2013,19(2):197-198
目的:对利多卡因、硝酸甘油混合液实施局部麻醉给桡动脉痉挛(RAS)带来的预防成效进行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10年10月经桡动脉冠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476例分2组,试验组238例,均采用利多卡因、硝酸甘油混合液进行局部麻醉,该混合液是由从5rag的硝酸甘油注射液再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选取出来的5mL+5mL的2%利多卡因注射液,配1-2mL的麻醉混合液进行局部浸润;对照组238例,采用l-2mL的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局麻;当对照组与试验组实施穿刺成功之后,将300ug硝酸甘油、30rag利多卡因、3000iu普通肝素钠经鞘管注入;对手术中RAs发生几率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RAs8例(3.4%),对照组RAS24例(10.1%),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麻醉时,选取利多卡因、硝酸甘油混合注射液,可以大大降低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几率,使得手术成功的几率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法舒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STEMI行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冠状动脉内注射法舒地尔5 mg)和对照组30例(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根据冠状动脉内注入药物5 min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定冠脉血流速度,观察术中TIMI血流分级、计算CTFC计帧数、术后24 h心电图STR,术后1周LVEF,低血压、出血及术后60 d内MACE事件发生率情况,将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TIMI血流3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TFC计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60 d内MACE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血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法舒地尔能有效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后的冠状动脉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硝酸甘油、米力农和尼卡地平对桡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方法 :桡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三组。采用不接触技术取桡动脉并测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给予硝酸甘油、米力农或尼卡地平后再次测量桡动脉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尼卡地平组用药后血压下降明显 ;硝酸甘油和米力农组术后平均动脉压均有下降 ,但差异不显著。静脉输入硝酸甘油或米力农后 ,桡动脉血流量增加 ,差异显著 ,但手术前后血流量增幅在两组之间并无差异。尼卡地平组给药后的桡动脉血流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硝酸甘油和米力农能够增加桡动脉的血流量 ,适合用于缓解桡动脉 冠状动脉移置术后桡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和硝酸甘油对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50例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硝酸甘油组和rhBNP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30 min、6 h及24 h的呼吸困难程度以及整体临床情况.以及用药24 h后液体的出入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其中硝酸甘油组使用硝酸甘油开始剂量为5?g/min.每3~5分钟增加5?g/min,根据个体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调整用量;rhBNP组使用rhBNP,首先以1.5 ?g/kg弹丸式静脉冲击,随后以0.0075 ?g穔g-1穖in-1连续静脉滴注72 h.结果 rhBNP组患者静脉给药后30 min和6h的呼吸困难好转程度(P值分别为0.042和0.019)和整体临床状况好转程度(P值分别是0.018和0.044)均显著优于硝酸甘油组,24h后两组未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是0.192和0.179);用药24 h后的尿量rhBNP组(1513.8±242.9)ml明显多于硝酸甘油组(1341.2±239.7)ml(P=0.015);用药24h时rhBNP组患者射血分数的增加以及肺动脉压和收缩压的降低均明显多于硝酸甘油组(P值分别是0.001、0.000及0.002),用药72 h后rhBNP组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P值分别是0.000、0.001和0.002).结论 rhBNP通过促进尿量的排泄、降低肺动脉压及增加左室射血分数等途径明显改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困难和整体临床状况,以及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评价联合应用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与单独应用维拉帕米后对桡动脉管腔体积的影响。【方法】入选住院行择期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30例,按1:1随机分为Nv组(0.2mg硝酸甘油+2.5mg维拉帕米)和V组(2.5mg维拉帕米),在动脉鞘穿刺成功后5min和给药1min后,通过IVUS的管腔边界自动识别功能测量桡动脉管腔的体积。【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前后桡动脉体积有明显的变化,NV组从(450±178)mm^3到(507±192)mm^3(P〈0.01),v组从(454±191)mm^3到(508±169)mm^3(P〈0.01),两组之间桡动脉管腔体积增加的绝对数[(57±55)mm^3比(55±59)mm^3;P=0.921和相对数【(13%±15%)比(12%±20%);P=0.88]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IVUS的自动体积测量分析发现联合应用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与单独应用维拉帕米对桡动脉体积的增加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接受护理模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服务的患者为观察组(42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服务的患者为对照组(42例),观察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问卷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 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服务的观察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2.4%(1例),护理满意度为100.0%(42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服务的对照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19.1%(8例),护理满意度为85.7%(36例)。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对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改善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