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髌骨骨折占全部骨骼损伤的1.65%,可由直接或间接外伤所致。髌骨骨折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伸膝装置的连续性丧失及潜在的髌股关节失常。利用环扎髌骨及髌前张力带钢丝固定技术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仍存在切除髌骨的问题。2000年1月-2005年1月设计先用克氏针将骨折块复位固定,再用钢丝环扎髌骨及髌前“8”字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倪闯  李善志 《中国骨伤》1993,6(3):23-24
1990年1月~1992年1月,我们采用交叉克氏针交叉“8”字钢丝环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共32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组介绍了Magnuson法及横形钻洞丝线固定的方法,并与环形钢丝固定法的疗效做比较.经122例、4~69个月随访,总优率;两种丝线固定法合计66.67%,钢丝环形固定法是32.08%.作者认为丝线固定法好于钢丝环形内固定法;且简单易行,宜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丝线与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组介绍了Magnuson法及横形钻洞丝线固定的方法,并与环形钢丝固定法的疗效做比较。经122例、4-69个月随访,总优率:两种丝线固定法合计66.67%,钢丝环形固定法是32.08%。作者认为丝线固定法好于钢丝环形内固定法,且简单易行,宜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1986年8月~1990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弹簧克氏针加压固定方法治疗髌骨骨折34例,其中25例经过平均1.5年随访,优良率达88%。与传统的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比较,这种方法固定骨折牢固,无需或仅需短期石膏外固定,疗程短,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髌骨骨折治疗中对张力带原理的误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利明  崔永锋 《中国骨伤》2010,23(2):125-127
克氏针张力带是治疗髌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张力带原理却一直被错误解读。传统张力带原理认为张力带通过功能锻炼使骨折块的分离力转化压应力。但偏心固定和关节面开裂是其最大缺点,在静息和运动时都会使骨块分离,形成没有压力的裂隙。功能锻炼并不能使骨折块的分离力转化为压应力。  相似文献   

7.
Magnuson钢丝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Magnuson钢丝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陈军郑瑞启潘玉兰杨金堂冯春刚董光宇作者从1995年3月~1996年4月对16例髌骨骨折,采用Magnuson钢丝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取得了良好效果。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4例,女2例。年龄18~62...  相似文献   

8.
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律平 《中国骨伤》1998,11(5):67-68
笔者采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骸骨骨折4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1例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20~72岁;闭合骨折39例,开放性骨折2例;横断骨折23例,粉碎性骨折18例;陈旧性骨折1例。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下,大腿上气囊止血带,作骸前横弧形切口,凸面向下,显露骨折端,清除积血,将骨折复位后用大巾钳维持固定。用直径2mm的钻头先后于上下骨折块外侧面正中与骸骨关节面平行由外向内钻孔,成上下二横孔。选用二根直径0.8mm的钢丝先后于上孔由外向内穿出。将一根钢丝自上孔内侧经下孔由…  相似文献   

9.
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临床选择有效的髌骨骨折内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截肢后下肢,保留股四头肌腱、髌骨、髌韧带及关节囊,将股骨、胫骨固定在材料试验机上,维持膝关节屈曲36°位,通过牵拉肌腱产生张力,用线性运动传感器测定骨折移位,移位3mm为固定失效,测AO张力带钢丝、胥氏张力带钢丝、 "8"字张力带钢丝和Magnusson钢丝4种固定法.结果"8"字张力带钢丝和胥氏张力带钢丝固定效果最好,AO张力带钢丝次之,三者均能随294N以上牵张力,允许术后早期活动,Magnusson钢丝不能承受294N以上牵张力,固定欠可靠.临床应用"8"字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42例,其中横断骨折36例,粉碎性骨折6例,随访6~26个月,优良率达95.2%.结论克氏针"8"字张力事钢丝固定是治疗髌骨骨折首选方法,其固定效果可靠,疗效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锈钢钢丝与不可吸收涤纶编织线治疗髌骨骨折的长期疗效.设计 前瞻性对照研究.从2000年至2005年,通过随机抽取密封号码,一组连续的患者被安排收入2组,分别行不锈钢钢丝环扎和不可吸收涤纶编织线缝合治疗髌骨骨折,每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治疗策略.对象 年龄> 16岁,有移位的髌骨骨折并适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同时患者依从性较好,能提供知情同意,可以配合医生行术后康复治疗.干预方法 两组均采用标准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使用2枚纵形克氏针,“8”字形张力带,18G不锈钢钢丝或者2股5号涤纶编织线环扎固定.结果 评估 主要结果评估为再手术率.次要结果评估包括手术时间、临床和影像学愈合以及末次随访收集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问卷,Euroqol EQ-5D,SF-36).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达到临床和影像学愈合.不锈钢钢丝环扎组和涤纶编织线缝合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年和2.3年,再手术例数分别为4例(共11例)和5例(共11例).大多数再手术患者是由于纵向克氏针的疼痛刺激(6/9).不锈钢钢丝环扎组手术时间(44 min)较涤纶编织线缝合组(33 min)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功能评分显示患者有残留的功能障碍,但并不影响膝关节的总功能.结论 我们认为纵形克氏针过长是髌骨骨折采用张力带固定后发生再手术的一个主要原因.涤纶编织线缝合与不锈钢钢丝环扎均可达到临床和影像学愈合.髌骨骨折患者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功能恢复,但康复过程中再手术的几率会较高.  相似文献   

12.
髌骨上极套状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01年6月-2003年6月共收治髌骨上极套状骨折患者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西脉髌骨爪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卢皓  金荣杰  张健  李春杰 《中国骨伤》2002,15(11):684-685
自1999年3月至2001年5月,我科采用西脉髌骨爪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陶晨  翟睿 《中国骨伤》2009,22(3):189-189
髌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多为切开复位内固定,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采用空心螺钉微创治疗髌骨骨折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9-57岁,平均41岁。致伤因素:车祸伤12例,跌打伤6例。均为闭合骨折,17例为单侧骨折,1例为双侧骨折。横行15例,纵行1例,撕脱性骨折2例。18例常规行X线检查及复查。  相似文献   

15.
克氏针张力带法治疗髌尖撕脱骨折13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昕  刘乾亮 《中国骨伤》2008,21(2):151-151
髌尖撕脱骨折为髌骨骨折中较特殊类型的关节内骨折,自2000年10月至2005年6月,用克氏针张力带法临床治疗138例,通过内固定提高其稳定性和牢固性,有效地恢复髌骨外形,避免了髌骨的部分切除,不失为一种治疗髌尖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76例新鲜髌骨骨折的患者,手术采用膝前纵行直切口,复位骨折端,然后选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再用可吸收缝线修复髌前筋膜以及股四头肌扩张部。术后均用石膏托外固定膝关节4—6周,拆除石膏托后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有7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膝关节功能屈伸恢复理想,优良率95.8%。结论可吸收螺钉联合可吸收缝线治疗髌骨骨折临床疗效理想,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少了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风险,该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带线锚钉治疗急性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技术治疗急性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采用5.0 mm Twinfix带线锚钉治疗33例急性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龄28~72岁,平均49.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3.5 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摔伤11例,运动创伤9例,无明确外伤病史1例.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临床评估为术后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随访时X线检查和膝关节活动度,对带线锚钉技术治疗急性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5个月.除1例患者出现锚线异物反应,经手术处理后创口顺利愈合;其余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随访摄X线片显示髌骨均骨性愈合.术后半年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7.3±2.3)分,优28例,良5例,优良率100%.术后膝关节稳定,术后第3天活动度,伸4.2°±2.1°,屈79.5°±12.4°;术后1个月,伸2.7°±2.0°,屈107.8°±17.2°;术后6个月,伸-2.5°±2.1,屈122°±5.3°.股四头肌肌力5级,无膝前疼痛及其他并发症,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带线锚钉技术治疗急性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且不需二次手术的优点,其为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suture anchors technique for acute distal avulsion fracture of patell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7 to July 2009, 33 patients(18males and 15 females, ranging from 28 to 72 years, with an average of 49.3 year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uture anchors technique. The average time from injury to surgery was 3.5 days(2 to 7 d). Injury reason: traffic accident in 12 cases, injured in daily life in 11 cases, sports injury 9 cases, no clear trauma history in one case. The Bostman evaluation system, follow-up X-ray, and knee mobilit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suture anchors technique. Results All patients obtained the follow-up and the average time was 16.5 months(12 to 23 months ). One patient suffered foreign body reaction, and his wound healing was good after operation. The remaining patient wound healing was good. No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in all patients,such as popliteal fossa artery, tibial nerves or peroneal nerve complication. Bostman patella fracture functional score 27.3±2.3 points at the sixth months follow up, 28 cases were rated as excellent, 5 cases were good,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100%. Six months later, X-ray showed bone healing, knee activity recovered well. The Range of Motion was extension for -2.5°±2.1° and flexion for 122°±5.3°. Conclusion Suture anchors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acute distal avulsion fracture of patella has a good efficacy, safety and reliability advantages, and without the second operation.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in lower pole patella fracture.  相似文献   

18.
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我院自2000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镍钛—聚髌器(NT—PC)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