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起搏器安装病人术后卧床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玮  孙华 《护理研究》2004,18(20):1842-1843
心脏起搏器是以一定强度和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 ,使起搏或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够激动 ,并以一定的频率有效地收缩。为避免电极移位和导管脱离 ,通常术后让病人绝对卧床3d~ 7d[1] ,因此 ,病人常产生便秘、腹胀等不适 ,心理压力也很大。自 2 0 0 2年 6月开始我们采用固定术侧肩肘关节的方法 ,病人术后 6h即可取半卧位 ,2 4h后开始下床活动 ,减轻了病人因生活习惯改变而引起的不适 ,未出现电极移位现象。1 一般资料  实验组为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6月住院的病人共 3 5例 ,其中男 2 5例 ,女 10例 ,年龄 5 1岁~ 89岁 ,平均年龄 6…  相似文献   

2.
影响胸外科术后病人舒适的因素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胸外科术后病人不适的原因,针对性地给予护理。[方法]采用“影响胸外科术后病人舒适因素的调查问卷”,对123例胸外科病人术后24h、48h、72h的不适原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疼痛、大量出汗后衣被潮湿、口干口渴、疲倦、睡眠不好、引流管刺激等是影响胸外科术后病人72h内舒适的主要原因。[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性地提供护理,从而提高胸外科术后病人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影响胸外科术后病人舒适的因素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胸外科术后病人不适的原因,针对性地给予护理。[方法]采用“影响胸外科术后病人舒适因素的调查问卷”,对123例胸外科病人术后24h、48h、72h的不适原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疼痛、大量出汗后衣被潮湿、口干口渴、疲倦、睡眠不好、引流管刺激等是影响胸外科术后病人72h内舒适的主要原因。[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性地提供护理,从而提高胸外科术后病人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开胸术后病人雾化吸入开始时间对雾化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外科开胸术后病人雾化吸入开始时间对雾化吸入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既有利于病人呼吸道功能恢复又舒适的最佳雾化开始时间.[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09年3月-5月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病房住院并行开胸手术术后病人61例,随机分成3组,A组为全身麻醉清醒后、B组为全身麻醉清醒后4 h~6 h、C组为全身麻醉清醒后12 h~18 h给予第一次空气压缩式雾化吸入治疗,每日3次,每次15 min~20 min,饭前或饭后30 min进行,两次时间间隔4 h~6 h.连续雾化3 d.记录3组病人术日至术后3 d的咳嗽、咳痰、咳痰难易度、痰液性状及口咽舒适度情况.[结果]3组病人术后1 d咳痰难易度、术后1 d痰液性状、术后2 d痰液性状、术日的口咽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清醒后及全身麻醉清醒后4 h~6 h开始雾化吸入治疗均能更早地稀释痰液,提高病人排痰效果,增加病人的舒适度,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全身麻醉清醒后4 h~6 h开始雾化吸入治疗的病人口咽无明显不适,平均拔管时间早于全身麻醉清醒组,因此推荐全身麻醉清醒后4h~6 h开始雾化吸入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5.
体位是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需要所采取的一种姿势。适当的体位对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减少疲劳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术后舒适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术后因体位不适造成病人舒适度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医学界的深切关注。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临床工作者,24h护理着病人,是术后病人不适控制措施实施的核心医务人员。因此,护士对术后不适管理的态度和知识水平将影  相似文献   

6.
喉癌术后改良管喂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喉癌术后首次开始管喂的时间。方法 对50例喉癌术后病人随机分成术后8h管喂组(25例)和术后20h管喂组(25例),观察病人管喂后4h内有无恶心、呕吐、嗝气、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结果 术后2组出现的胃肠道症状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喉癌术后8h开始管喂更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外科开胸术后病人雾化吸入开始时间对雾化吸入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既有利于病人呼吸道功能恢复又舒适的最佳雾化开始时间。[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09年3月—5月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病房住院并行开胸手术术后病人61例,随机分成3组,A组为全身麻醉清醒后、B组为全身麻醉清醒后4h~6h、C组为全身麻醉清醒后12h~18h给予第一次空气压缩式雾化吸入治疗,每日3次,每次15min~20min,饭前或饭后30min进行,两次时间间隔4h~6h。连续雾化3d。记录3组病人术日至术后3d的咳嗽、咳痰、咳痰难易度、痰液性状及口咽舒适度情况。[结果]3组病人术后1d咳痰难易度、术后1d痰液性状、术后2d痰液性状、术日的口咽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清醒后及全身麻醉清醒后4h~6h开始雾化吸入治疗均能更早地稀释痰液,提高病人排痰效果,增加病人的舒适度,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全身麻醉清醒后4h~6h开始雾化吸入治疗的病人口咽无明显不适,平均拔管时间早于全身麻醉清醒组,因此推荐全身麻醉清醒后4h~6h开始雾化吸入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8.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心脏病人逐渐增多,随之而来对术后不同生理、心理、机械、环境等问题的康复保健也成为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其术后的康复保健指导作一简单介绍。1安装起搏器术后体位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在24h内必须保证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因起搏器安装早期,由于电极刺激心内膜,组织细胞水肿,过早活动可致电极移位或脱位,而24h后心内膜水肿消失,炎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逐渐形成纤维包绕,此时电极嵌顿具有稳定性,再过于制约则弊大于利。24~48h后取半卧位,72h后允许下床室内轻度活动,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前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调节式关节固定装置在心脏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心脏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布制约束带约束固定,观察组采用自制可调节式关节固定装置进行约束固定。观察两组病人在约束过程中发生约束带的松脱移位、非计划拔管、局部皮肤受压情况和病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在约束过程中发生约束带的松脱移位、非计划拔管、局部皮肤受压情况少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脏术后应用可调节式关节固定装置约束固定效果优于传统布制约束带。  相似文献   

10.
鱼形沙袋在心脏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心脏介入术常选用股动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使用绷带8字包扎穿刺口,再用沙袋置于穿刺口上方6h,目的是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经临床观察,该止血方法容易导致沙袋移位、滑落、并发出血,绷带紧勒腹部使病人疼痛难忍,由此并发排便困难、腰背酸痛。为此,我们制作了鱼形沙袋,用于心脏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经临床应用36例,止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心脏介入术是指介入性诊断及治疗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射频消融、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等,已成为目前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但最大缺点是术后需要平卧24h,术侧肢体制动12h,砂袋压迫6h~12h。临床实践发现病人长时间的强迫体位,出现肢体麻木、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烦躁、恐惧心理,加之介入性诊断治疗术后需要大量饮水,增加了床上排尿的心理压力。因此。对本科住院做心脏介入术的80例病人试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病人术后监护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1999年7月~2001年6月,我科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26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电解质、引流液、输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血液动力学稳定,多巴胺用量少,低心排发生率低,呼吸机辅助时间缩短,麻醉清醒早,引液量、输血量少,拔管早,住院天数缩短。结论 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可早期拔除各种引流管,早期活动和早期进食。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置于心房及心室的导管起搏电极,向心肌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肌,使心肌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到心脏的其它部位,导致整个心室兴奋收缩,使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常用于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而不能正常搏动的病人。我科自1989年12月至1992年1月,共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其中首次植入29例,占64%,更换植入16例,占36%。植入指征:病窦综合征(sss)22例。占49,<,Ⅲ°房室传导阻滞23例,占51%。起搏类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vI)39例,双腔程控多功能起搏器(DDD)3例,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1例。术后评价:成功43例,成功率96%。另外2例,其中1例因上腔静脉畸形,电极导管不易插入右心室,而迫使手术终止,转外院行心外膜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另1例因术中电极导管插入不畅病人出现休克而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14.
王莹雪  李太富 《护理研究》2008,22(14):1258-1259
[目的]探讨截石位术后下肢麻木不适的发生原因,从护理学角度预防下肢神经损伤.[方法]选择在截石住体位下行外科和妇产科手术病人381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病人分为3组:A组为椎管内麻醉185例,B组为气管内麻醉168例,C组为静脉麻醉28例,3组病人手术体位采用改良式截石位.记录术后24 h内下肢麻木不适情况.[结果]A组病人术后下肢感觉运动恢复呈渐进式,运动恢复比感觉恢复快.术后4 h,82.7%病人有下肢麻木不适和肌无力表现;术后6 h,13.0%病人有下肢麻木不适和肌无力表现;术后8 h,2.7%病人有下肢麻不适;术后24 h,0.5%病人有下肢麻木不适.B组病人术后15 min~30 min麻醉完全苏醒,清醒后有下肢麻木不适者为24.4%,术后4 h为6.5%,术后6 h为1.2%.C组病人术后7 min~10 min麻醉完全苏醒,清醒后有下肢麻木不适者为7.1%.从B组病人来看,截石位时间越长,麻醉完全苏醒后病人下肢麻木不适的发生率越高,截石位时间大于2 h,下肢麻木不适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全身麻醉病人术后麻醉完全苏醒即可判断有无下肢麻木不适,椎管内麻醉病人术后6 h~8 h判断下肢感觉运动恢复和有无下肢麻木不适较为合适.术后如有下肢麻木不适,应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外科结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术后肠道营养至关重要,我科2007年4月一2008年1月收治结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60例,术后6h应用800型肠内输液泵开始输注能全力,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营养液的输注,病人能够很好地接受,应用营养泵后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没有出现腹泻、急性机械肠梗阻,肠瘘和代谢性并发症,理想的肠内营养泵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腹部术后病人下床活动时间对肛门排气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为促进腹部手术病人排气功能的尽早恢复,鼓励、协调病人早期活动,并对不同活动时间的排气恢复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术后24h以内活动的病人排气时间较24h以后开始活动病人的排气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肛门排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报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我院60例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办法: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使用能全力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病人营养指标的变化及早期不适、并发症,根据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有利于病人术后的康复,可以减少术后许发症、腹泻、腹胀等不适,取得较好效果。结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减轻耳鼻喉病人术后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根据疼痛特点,采取准确评估疼痛的方法,应用药物以及心理等护理方法进行处置,减少了术后疼痛引起的不适,缩短了康复时间,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脏开胸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达标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加权平均法确定主题,分析影响心脏开胸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的因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病人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由改善前的(71.40±21.459)h降至(46.99±6.737)h,下床活动达标率由改善前的36.67%提高至6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提早病人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高心脏开胸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达标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肠道准备与否对结直肠癌病人恢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结直肠癌病人是否进行肠道准备及其对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将96例结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肠道准备组)和对照组(不做肠道准备组),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第2 d的血常规、血糖,病人术前心理状况及不良反应,肠道清洁度,术后肠功能恢复,排便情况及切口愈合状况(有感染者行培养加药敏)。结果:两组病人术前、术后第2 d的血常规、血糖和术后肠功能恢复,切口愈合状况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病人术前的心理状况、肠道准备的不良反应和术后排便情况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肠道准备与否对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恢复没有明显的影响;肠道准备本身对病人身心均有不适影响,而且肠道准备后病人术后感肛门坠胀的明显增加,影响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