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丹参移栽后不同生长时期根生物量积累及4种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丹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丹参移栽成活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时期丹参根部干物质的量及4种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量,分析全生育期内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并探讨各成分单株总量及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IA量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丹参根部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快"的变化趋势,折干率呈"M"形变化;相同类别活性成分具有较相似的变化规律,各成分量的最大值多出现在根部营养生长初期,而在传统采收期—枯黄期,4种活性成分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量的比值在8月初便趋于稳定,并一直持续至翌年展叶期;4种活性成分的总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枯黄期均有所降低,翌年返青时又逐渐升高。明确了不同生长时期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综合考虑丹参药材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丹参的采收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不同地理居群丹参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中国不同地理居群丹参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选取我国27个不同居群的丹参样本,进行AFLP分析,POPGENE及SPSS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通过筛选得到10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528条带,其中47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带比率为90.15%;Nei’s多样性指数He为0.261 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03 3;27个居群遗传相似性系数0.504~0.789;用UPGMA法得到所有样本的聚类图,可分为7个主要分支组和1个组外个体。结论:我国野生丹参居群间存在较高多态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丹参不同栽培类型的生物量与水溶性、脂溶性成分积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选育出适合于江苏省栽培的优质丹参品种,也为丹参品种的系统选育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对不同类型丹参根内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及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进行了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其总丹参酮和总丹酚酸的量进行分析,同时对4种类型丹参后期生物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Exce l和SPSS软件对其生物量与脂溶性、水溶性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4种类型的丹参的后期生物量积累不完全一致,并且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丹参素和总丹酚酸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生物量与有效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量与成分间呈负相关,脂溶性成分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各类型的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ZY)、0.942(DY)、0.715(XY)、0.960(ZC);水溶性成分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各类型丹参的丹参素与丹酚酸B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6(ZY)、0.416(DY)、0.841(XY)、0.618(ZC)。但是两大类成分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各类型的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的积累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类型丹参中以小叶型为最佳,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量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但其他类型的质量也远高于《中国药典》标准。 相似文献
4.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 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0.4 c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最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研究从萌发到移栽5个不同发芽阶段对黄芩种苗生物量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集不同发芽阶段的黄芩种苗,测定其根长、芽长、根径及根重,利用HPLC测定根中的黄芩苷、野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黄芩种苗的萌发,黄芩的各个生物学指标均升高,但根部折干率从32.90%下降至27.96%。野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芽/根值为0.35时达到最大,质量分数分别为3.22,3.89 mg·g~(-1),黄芩苷含量在芽/根值为0.23时最高,质量分数为107.39 mg·g~(-1),汉黄芩苷在芽/根值为0.06时含量最高,质量分数为16.11 mg·g~(-1),汉黄芩素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芽/根值为0.50时达到最大值,质量分数为0.88 mg·g~(-1)。当芽/根值为0.35时,黄芩种苗中的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达到或接近发芽阶段的最大值,可用芽/根值作为黄芩种苗活性成分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对山东白花丹参及紫花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白花及紫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1年生白花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总含量为6.18mg·g-1,2年生总含量为3.63mg·g-1,而1年生紫花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总含量为7.08mg·g-1,2年生总含量为7.06mg·g-1;1—2年生白花丹参中水溶性成分总量分别为44.44mg·g-1和43.19mg·g-1,紫花丹参分别为38.89mg·g-1和49.12mg·g-1。结论:比较丹参活性成分总含量,白花丹参以1年生质量为佳,紫花以2年生综合品质为佳;相同砂质土壤栽培条件下的紫花丹参质量高于相同年限的白花丹参。 相似文献
7.
8.
复方丹参制剂中活性成分的HPLC同时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复方丹参片等制剂的质量标准 ,对复方丹参片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HPLC DAD法。结果 :建立了可同时测定复方丹参制剂中活性成分的HPLC法 ,并对市场上的多种复方丹参制剂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 :该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 ,适宜于复方丹参制剂的全面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须根在自然腐解的条件下对白花丹参产量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HPLC测定丹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须根腐解使丹参的单株平均产量分别降低了38.60%(20 g),30.99%(40 g);少量的须根(20 g)腐解能够使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的含量提高26.08%,22.64%;而40 g的须根腐解则显著降低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60.87%,79.24%,84.61%,88.99%,脂溶性成分总含量降低86.27%。不同浓度的须根腐解能够使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显著提高 4.98%(20 g),23.64%(40g);迷迭香酸的含量分别提高62.44%(20g),119%(40g),须根腐解量与水溶性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残留的须根对丹参的生长和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须根腐解能够显著降低丹参的生物量及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可能为丹参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引种于天津地区丹参的质量,探索在本地区大田培育丹参的可行性;比较来源不同产地丹参种苗引种后药材的质量差异,拟筛选适宜天津引种的优质种源。[方法]以单株药材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为丹参质量评价指标,采用HPLC-UV法测定丹参酮类成分及丹酚酸B含量,UV-VIS法测定总黄酮及总酚酸含量,AFS法测定As、Hg含量,FAAS法测定Cu含量,GFAAS法测定Pb、Cd含量。[结果]丹参引种天津后,栽培药材指标成分含量符合药典质量标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低于药典限量标准;种源以山东日照种苗引种天津后药材的质量最佳,单株干重可达128.86 g,亩产量可达约600 kg,丹参酮类成分含量达0.330%,丹酚酸B含量达4.977%,分别为药典标准的1.32、1.66倍。[结论]推测天津地区大田适宜引种丹参,种源为山东日照丹参种苗引种天津后栽培品亩产量较高,丹参酮类成分、丹酚酸B含量丰富,因此,山东日照种苗适宜作为天津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不同来源丹参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解决丹参育种工作中的丹参种质资源的鉴别与分类.方法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8个不同来源的丹参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的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类群的划分.结果 利用筛选到的15对SRAP引物组合从材料中检测到了120个等位位点.利用不加权成对群算术平均法(UPGMA)对丹参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群,每一类群包含3个亚群.结论 不同丹参种群间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不同地区间丹参种质的遗传分化不均衡.随着丹参种质驯化程度的增加,种质问的遗传距离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道地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目的 研究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的道地性问题。方法 选择丹参主要产地样本44个(包括9个居群样本),进行RAPD分析,得到的扩增条带用NTSYS-pc和AMOV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1)从100多个引物中选择出11个多态性强和重复性好的引物,扩增得到129条带;(2)不同居群内多态位点比率为20.9%-55.0%;(3)用UPGMA法得到所有样本的聚类图,可分为6个主要分支组和3个组外个体,其中四川中江居群的5个样本聚为一组,并与其他样本遗传距离较大;(4)按产地分组,遗传差异的80.44%存在于居群内,8.29%来自于组内居群间,11.27%的遗传差异来自于组间。结论 (1)丹参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2)山东和河南的栽培居群栽培种源来自于当地野生居群,尚没有进行人工选择,丹参酮ⅡA等成分的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栽培条件不理想;(3)地区间居群的遗传分化不均衡,四川中江和河北承德居群与其他居群距离较远;(4)丹参的道地性的确定应当依据现代的优质药材评价系统,山东和河南产的丹参也可主为是丹参的道地药材。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浓度氮磷配比对丹参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年生丹参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定期浇灌营养液进行盆栽试验。于不同生长时期动态取样,测量丹参株高、地上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及活性成分含量等指标。研究氮磷元素对丹参生长、干物质积累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探寻兼顾产量和质量的氮磷配比及适宜施肥量。结果表明:1高浓度氮肥有利于丹参地上干物质积累,低浓度氮肥促进丹参干物质积累向地下转移,N_1P_1配比使丹参干物质积累向地下转移的时间提前;2回归分析表明在丹参生长前期(7月初以前),将氮肥和磷肥分别按1.521,0.355 g·L~(-1)的浓度作为基肥施入可促进丹参生长,在丹参生长后期(8月中旬以后),氮肥和磷肥按2.281,0.710 g·L~(-1)的质量浓度进行追肥可促进根干物质积累;3丹参的5种活性成分含量均随氮肥浓度升高而降低,随磷肥浓度升高而升高。氮肥-磷肥2∶3配施较适合丹参酚酸类成分的积累,按1∶2配施较适合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丹参不定根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丹参不定根的离体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方法:考察了蔗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接种、植物生长物质等影响因子对丹参不定根的生长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蔗糖质量浓度的增加,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呈增长趋势,丹参酮的含量呈递减趋势变化,原儿茶醛含量呈折线变化,其中以添加30 g·L-1 的蔗糖最高;培养基pH为6.5, 5.5 (或6.0), 5.8时分别最有利于丹参不定根的生长、丹参酮ⅡA的合成和原儿茶醛的合成。当接种量为2.5%时,丹参不定根的增殖倍数显著增加;MS培养基中附加0.5 mg·L-1 KT最有利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结论:蔗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接种量、植物生长物质显著影响丹参不定根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丹参总酚酸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富集丹参中总酚酸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丹参总酚酸含量为考察指标,筛选了不同型号的树脂,确定了H103型树脂为最佳树脂,并优选H103型树脂富集丹参总酚酸的最优条件。结果:取127 mL H103树脂,树脂径高比为1∶6,上样液质量浓度为1.25 g·mL-1。最大上样量为0.67 BV,吸附和洗脱流速均为2 BV·h-1,上样吸附后,用水洗4 BV后,用含有1%氨水的80%乙醇洗脱,用量为4 BV。结论:此法可较好地富集丹参中的总酚酸。 相似文献
19.
丹参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中药丹参中多糖进行研究。方法:丹参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得到丹参粗多糖,以DEAE-Sepharose Fast Flow 纯化后,以H2O2脱色,流水透析,冷冻干燥后得到2个浅黄色均一多糖SMP 1,SMP 0.5,经13C-NMR,DEPT,IR谱,单糖组分分析、部分酸水解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SMP 1,SMP 0.5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1.39×106,4.03×105,SMP 1主要以α-(1→6)D-Glc聚合而成,有少量的α-(1→2)D-Glc聚合;SMP 0.5主要由α-(1→6)D-Glc聚合而成。结论:SMP 1,SMP 0.5为从丹参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中性均一多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