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IL-6检测在IgA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尿白细胞介素-6(uIL-6)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111例IgAN患者和76例健康对照者uIL-6水平,同时测定相关肾功能实验室指标,并对肾病理损伤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和Memphis评分,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IgAN患者u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与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尿胱抑素C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肾小球基质基底膜面密度(一项反映肾小球硬化的半定量指标)、球性硬化、纤维或细胞纤维新月体均相关(P<0.05),而与肾小球活动性指标如球内细胞个数、细胞新月体无关(P>0.05);uIL-6还与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相关(P<0.05).结论:uIL-6检测可以作为IgAN肾小球损伤向慢性化进展的一项指标;同时uIL-6水平可以反映小管间质损伤,并与近端小管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伴和不伴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伴和不伴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IgA肾病(IgAN)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28例经肾活检确诊IgAN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根据新月体形成所累及肾小球的比例分组:无新月体形成为A组,69例;≤10%为B组,25例;〉10%〈50%为C组,34例。根据Katafushi积分分析肾脏病理。结果:(1)临床方面:B组和C组的血尿素氮(BUN)较A组高(P〈0.05);C组血肌酐(Scr)较A组高(P〈0.01);B组和C组的收缩压(SBP)较A组高(P〈0.01);C组舒张压(DBP)较A组高(P〈0.01)。(2)病理方面:C组肾小球总积分比A组、B组高(P〈0.01),B组肾小球总积分比A组高(P〈0.01);B组球性硬化积分比A组高(P〈0.01),C组球性硬化积分比A组高(P〈0.01);C组节段损害、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积分比A组高(P〈0.01)。结论:原发性IgAN随着新月体形成所累及肾小球的比例增加,血压有逐渐升高趋势;肾脏病理损害逐渐加重,故对有新月体形成原发性IgAN应早期干预治疗,以延缓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病理表现的IgAN患者血中TGA及TPOA水平。方法:以140例IgA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情况分组后,观察甲状腺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1)140例IgAN患者中,TGA或(和)TPOA阳性者共51例,占36.4%,阳性组患者血TGA水平与其肾脏系膜区IgA及补体C3免疫沉积呈正相关,P〈0.05;2)不同分组患者,尿NAG酶/肌酐、尿Alb/尿cr、血补体C3/C4、血IgG以及肾小球节段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纤维性新月体、IgA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指标水平,可因甲状腺抗体是否阳性存在差异,P〈0.05。结论:1)IgAN患者中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较高且其肾脏系膜区IgA与补体C3沉积受TGA水平影响;2)单纯性镜下血尿、单纯蛋白尿患者,观察甲状腺抗体情况可能对提示肾脏病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gAN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血/尿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将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复合感染合5/6肾切除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第0、4、8、12周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第0、4、6、8、12周的尿胱抑素C水平的动态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肾小球IgA表达情况,Masson染色观察第12周大鼠IgAN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情况,并进行肾小球硬化积分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积分,分析其与血/尿胱抑素C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复合感染合5/6肾切除组血/尿胱抑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呈时间依赖性上升,并与肾小球硬化积分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积分呈正相关(R1=0.81,R2=0.66,P〈0.01和R3=0.70,R4=0.69,P〈0.01)。结论:血/尿胱抑素C水平可能是反映IgAN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疗效相关的肾组织病理因素。方法:对58例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纯中药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肾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组中细胞性新月体组、肾小管萎缩组、肾小血管病变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西医组:肾小球无硬化组、肾小球硬化组、细胞性新月体组、间质纤维化组、肾间质炎症组、肾小管萎缩组、肾小血管病变组、无肾小血管病变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不同病理表现对中药组、中西医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水平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肾脏病理表现为活动性病变及慢性病变的IgA肾病患者均具有疗效;而单纯中药辨证治疗对于肾脏病理表现以慢性病变为主者(肾小管萎缩、肾小血管病变)具有疗效。对于西药无法干预治疗的重症型IgAN患者,单纯中药辨证治疗仍能改善部分患者24h尿蛋白排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仍有60.7%,结合中药辨证治疗IgAN可与西药治疗优势互补,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柴芩肾安方对IgA肾病(IgA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单侧肾并反复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复制大鼠IgAN模型,分为正常组、切肾组、IgAN组、柴芩肾安方组和氯沙坦组。第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h尿蛋白量(Upr),观察肾小球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gAN组大鼠Upr显著升高(P〈0.01),肾小球系膜增生,足突融合明显,足细胞nephrin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经柴芩肾安方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IgA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柴芩肾安方能减轻IgAN大鼠蛋白尿及肾小球病变,这可能与其恢复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足细胞数和肾组织中足细胞顶膜区的特异性标记蛋白podocalyxin(PCX)的表达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的关系。 方法 收集50例IgAN患者活检前3 d的每天晨尿和20例体检健康对照者的晨尿各100 ml,离心去上清于TXD3细胞离心涂片机上制成涂片。用抗人PCX单克隆抗体分别对尿沉渣涂片和肾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尿足细胞排泄数,以及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肾小球PCX平均吸光度值。IgAN按Lee分级分成5组,并用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法记分。比较各组尿足细胞数和肾组织PCX平均吸光度值,并与各项病理指标评分和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IgAN组尿中足细胞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IgAN Lee分级各组组间尿足细胞中位数两两比较,Ⅰ-Ⅱ级组低于Ⅲ、Ⅳ、Ⅴ级组(P < 0.05);Ⅲ级组显著低于Ⅴ级组(P < 0.05);Ⅲ级组低于Ⅳ级组和Ⅳ级组低于Ⅴ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足细胞阳性率在Ⅳ、Ⅴ级组最高(100%),在LeeⅠ-Ⅱ级组最低(55%)。IgAN患者随着Lee分级升高,肾小球足细胞PCX表达下调,两两比较结果显示,Ⅰ-Ⅱ级组显著高于Ⅲ、Ⅳ、Ⅴ级组(P < 0.05);Ⅲ、Ⅳ级组显著高于Ⅴ级组(P < 0.05);Ⅲ级组稍高于Ⅳ级组(P > 0.05)。IgAN患者尿足细胞排泄数与肾小球PCX表达量呈负相关(r = -0.702,P < 0.01);与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 = 0.465,P < 0.01);与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r = 0.233,r = 0.307,均P < 0.05)。肾小球PCX表达量分别与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积分呈负相关(r = -0.560,r = -0.377,均P < 0.05);与24 h尿蛋白量呈负相关(r = -0.367,P < 0.05)。 结论 IgAN患者尿足细胞排泄量可反映肾组织足细胞缺失程度,肾小球足细胞损伤脱落可能参与IgAN的发生发展,其尿足细胞数有可能作为反映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82例,分为NAG正常组(NAG<12 U/L,14例)、NAG升高组(NAG>12 U/L,68例);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与病理指标的差异,并评估NAG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NAG正常组的NAG、血肌酐、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的统计量显著低于NAG升高组(P<0.05),NAG正常组的eGFR的统计量显著高于NAG升高组(P<0.05),病理改变中,NAG正常组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积分显著低于NAG升高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eGFR、系膜增殖、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改变为影响NAG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NAG水平与患者eGFR、mALB以及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和监测IgAN的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儿童孤立性血尿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孤立性血尿的肾组织病理类型与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8年间我科肾活检的251例孤立性血尿患儿肾组织病理和临床资料。 结果 肾组织病理类型:轻微病变(ML)93例(37.05%),基本正常62例(24.70%),IgA肾病(IgAN)52例(20.72%),薄基底膜病(TBMN)17例(6.77%),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16例(6.37%),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5例(1.99%),局灶增生性肾炎(FPGN)5例(1.99%),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EnPGN)1例(0.40%)。镜下血尿组中IgAN比例低于肉眼血尿组(16.48%比31.88%,P < 0.05);两组IgAN Hass分级Ⅰ、Ⅱ级(83.33%比95.45%,P > 0.05),Ⅲ级(16.67%比4.55%, 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例(共检测102例)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患儿中,IgANⅢ级比例显著高于尿微量白蛋白正常者(14.28%比0%,P < 0.01);FSGS和FPGN比例高于尿微量白蛋白正常者(20.00%比1.49%,P < 0.01);轻微病变比例显著低于尿微量白蛋白正常者(28.57%比58.21%,P < 0.01)。 结论 儿童孤立性血尿肾脏病理以轻微病变、基本正常、IgAN为常见类型。镜下血尿组中IgAN比例较肉眼血尿组低。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组病理类型较正常组为重。  相似文献   

10.
蝉花菌丝抗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蝉花菌丝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冬虫夏草组、蝉花高剂量组、蝉花中剂量组和蝉花低剂量组,实验周期为24d,观察指标有尿素氮、血肌酐、尿NAG酶、肾重/体重的比值、尿蛋白、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结果:蝉花大、中、小剂量组对UUO大鼠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的比值、尿蛋白等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并且蝉花大、中剂量组的尿NAG酶测值也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蝉花大剂量组对UUO大鼠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等的改善作用优于虫草组(P〈0.01)。肾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蝉花大、中、小剂量组均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蝉花大剂量组的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又与蝉花中、小剂量组和虫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蝉花菌丝对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选取79例经肾活检确诊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并根据新月体形成所累及肾小球的比例分组:≥10%为A组,31例;≤10%为B组,48例。结果:(1)临床表现:79例均有血尿+蛋白尿,蛋白尿〉1g/24h者48例(60.8%);两组比较,A组蛋白尿〉1g/24h28例(89.3%),B组蛋白尿〉1g/24h20例(41.7%),A组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高血压、肾衰竭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2)病理表现:79例新月体形成累及肾小球3.3%~29.0%,均以细胞性为主,几乎均有肾小球硬化、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球囊黏连、灶性肾小管萎缩、以及炎性细胞浸润;两组比较A组中、重度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新月体所占比例均较B组明显;病理改变硬化肾小球占55例(69.6%)。结论:IgA肾病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患者临床均有血尿+蛋白尿,尤其大量蛋白尿;病理改变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常见;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等活动性病变易见并影响新月体形成;新月体的多少及纤维化程度影响临床病理表现,≥10%较≤10%严重。  相似文献   

12.
伴足细胞尿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伴足细胞尿的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入选IgAN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4.1±12.2)岁。1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足细胞排泄的定量检测采用尿沉渣涂片免疫组化染色直接计数。进行尿液足细胞排泄与肾脏病理的相关分析。结果 (1)IgAN患者尿细胞podocalyxin阳性率为61%,健康对照组为0(P<0.05)。(2)与非大量蛋白尿(<3.0 g/24 h)IgAN患者比较,大量蛋白尿(≥3.0 g/24 h)IgAN患者的尿液足细胞检测阳性率、尿液足细胞排泄数、足细胞与尿肌酐的比值以及足细胞占尿液小管上皮细胞的百分数均显著增高(P<0.05)。IgAN患者足细胞排泄水平与蛋白尿水平呈正相关(r=0.446,P=0.007)。(3)与无足细胞尿的患者比较,伴足细胞尿的IgAN患者的蛋白尿水平显著增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尿肌酐的比值亦显著增高(P<0.05)。但伴与不伴足细胞尿的2组IgAN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Scr、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浆脂质代谢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尿足细胞的排泄与细胞新月体或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小球血管襻腔狭窄和足突广泛融合病变有关,而与系膜、内皮细胞病变及局灶基底膜增厚无关。伴足细胞尿的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更明显(P<0.05)。伴有新月体的患者其尿液足细胞排泄水平、尿液上皮细胞和管型的排泄均增加(P<0.05)。结论 足细胞尿不仅是IgAN患者肾小球损伤的结果,也是IgAN患者活动性损伤的指标。足细胞尿排泄的水平与蛋门尿水平呈正相关,与肾脏病理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原发性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排泄、肾小球足细胞病变,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50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IgA肾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利用podocalyxin(PCX)作为标记蛋白,标记尿液和肾组织足细胞,收集患者肾活检时临床资料,各项病理指标和肾组织足细胞PCX荧光表达采用不同的半定量积分法进行评分,电镜检测肾小球外周袢的足突宽度。结果①IgA肾病患者中尿足细胞染色阳性为32例(64%),较健康对照者有统计学差异。②IgA肾病伴尿足细胞阳性患者尿蛋白水平、血肌酐(SCr)、平均动脉压(MAP)较尿足细胞阴性患者增高,血浆白蛋白(Alb)、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P〈0.05)。③光镜示IgA肾病伴尿足细胞阳性患者肾小球硬化程度、新月体发生率较尿足细胞阴性患者明显增高(P〈0.05),但小管间质病变与肾组织足细胞PCX表达阳性指数,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④电镜结果提示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阳性足突宽度明显增宽(P〈0.05)。结论足细胞尿是反映肾脏疾病轻重的一个指标,足细胞尿与肾脏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排泄指标是否能够独立预测患者的预后还有待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N)患者尿Ⅳ型胶原(Col-Ⅳ)浓度及其与肾组织Col-Ⅳ表达和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找一种能反映IgAN肾损害的非创伤性临床检测指标.方法:ELISA法测定IgAN患者血、尿Col-Ⅳ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ol-Ⅳ表达;应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肾小球基质基底膜面密度、小球细胞个数及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尿Col-Ⅳ浓度与IgAN患者肾组织Col-Ⅳ表达及肾病理损伤的关系.结果:IgAN患者尿Col-Ⅳ浓度、肾组织Col-Ⅳ表达较健康人明显增高,尤其是增生硬化和间质纤维化显著者更为明显;尿Col-Ⅳ浓度与肾组织Col-Ⅳ表达、肾小球基质基底膜面密度、小管间质损害显著正相关,且在轻度细胞外基质积聚和小管间质损害时,尿Col-Ⅳ浓度即增高;与小球内细胞个数呈负相关,而与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襻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C3沉积的量和沉积范围无关,与血Col-Ⅳ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IgAN患者尿Col-Ⅳ浓度明显增高,尿Col-Ⅳ水平可作为监测IgAN患者早期肾硬化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RGC-32(response gene to complement 32)在IgA肾病(IgAN) 儿童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IgAN儿童及正常肾组织中RGC-32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并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IgAN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临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RGC-32蛋白在IgAN及正常肾组织的肾小管均明显表达,而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未见表达。RGC-32 在正常肾组织、IgAN轻度、中度及重度损伤组中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18.29±6.22)%、(23.90±9.65)%、(31.23±9.86)%和(34.52±10.63)%。RGC-32在IgAN儿童肾组织的阳性表达指数与肾小球评分、肾小管间质评分均呈正相关(r = 0.385,0.347,P < 0.05);与α-SMA、TGF-β1表达亦呈正相关(r = 0.594,0.521,P < 0.01);而与Scr、尿NAG/Cr、尿Alb/Cr、尿 IgG/Cr、尿α1微球蛋白/Cr均无相关(r = 0.117,-0.115,-0.138,-0.176,-0.028,P均>0.05)。 结论 首次发现RGC-32蛋白在IgAN儿童和正常肾组织中表达于肾小管,而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未见表达。RGC-32可能参与了IgAN患儿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尤其是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初次诊治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IgAN且未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40例,同时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临床和病理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尿NGAL水平,并分别用IgAN牛津分型和Katafuchi半定量标准对病理进行评分。分析血、尿NGAL与IgAN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尿NGAL反映IgAN肾功能情况较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更敏感,与高血压、Scr、BUN、牛津分型的系膜增殖积分(M)、间质纤维化或小管萎缩(T)以及Katafuchi分型的系膜增殖、局灶节段病变、球性硬化、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壁增厚、小动脉玻变等多个指标相关性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P<0.01),尤其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各项指标(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显著相关(r均>0.6,P<0.01)。ROC曲线表明血、尿NGAL在IgAN中反映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方面明显优于S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NGAL在反映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方面比尿NGAL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结论:血、尿NGAL水平与IgA肾病临床及病理多个指标相关,更能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可以作为评估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的早期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肾康灵干预治疗小儿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对尿RBP、α1-MG和NAG酶的影响,探讨中医肾康灵干预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FRNS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西药对照组(A组)30例、肾康灵+西药治疗组(B组)30例。观察A、B两组在治疗前后尿RBP、α1-MG和NAG酶的变化及疗效。并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结果:治疗前A、B两组尿RBP、α1-MG和NAG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治疗后A、B两组尿RBP、α1-MG和NAG酶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而B组比A组降低更为明显,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FRNS患儿治疗前尿RBP、α1-MG和NAG酶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说明FRNS患儿存在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临床表现。(2)中药肾康灵干预治疗能明显降低FRNS患儿异常升高的尿RBP、α1-MG和NAG酶,从而改善患儿肾小管间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肾脏病理组织学方面探讨肾安提取液阻缓肾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肾大部切除法制作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肾安2g/kg组、肾安4g/kg组、肾安8g/kg组及阳性药物尿毒清3.6g/kg对照组,给药疗程2个月。采用肾组织病理半定量积分、Ⅳ型胶原(ColⅣ)半定量积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计数、肾小球细胞总数为观察指标。结果:肾安提取液各剂量组ColⅣ积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肾安高剂量组ColⅣ积分较尿毒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肾安各剂量组肾小球内细胞总数与PCNA阳性细胞数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在降低肾小球细胞总数上,肾安高剂量组明显优于尿毒清组(P〈0.05)。各剂量组肾脏病理半定量积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其中,肾安高剂量组明显优于尿毒清组(P〈0.01)。结论:肾安提取液通过抑制RK大鼠肾脏PCNA阳性细胞及总的肾小球细胞的增殖,减少细胞外基质(ECM)沉积,从而减轻残余肾组织病理损伤,具有明显的阻缓RK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病情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方法(EIA)测定35例IgAN患者尿MIF浓度,并与肾脏病理分级、24h尿蛋白(TU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等进行分组分析,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IgAN患者尿MIF浓度较健康人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病理分级增加而逐渐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尿MIF水平与24h蛋白尿水平显著相关(r=0.787,P〈0.01),与Ccr、血尿无显著相关;随着病情控制,治疗后尿MIF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AN尿MIF浓度明显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于患者病情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少量蛋白尿IgA肾病(IgAN)患者镜下血尿发生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经肾穿刺活检首次诊断的原发性IgAN、尿蛋白<0.5 g/24 h且无肉眼血尿患者。采集患者肾穿刺活检前1周内的血压、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形态及计数、肾功能等指标。肾活检后的病理指标按照IgAN牛津分型更新版评价,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镜下血尿水平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尿蛋白<0.5 g/24 h的IgAN患者88例,其中无镜下血尿组22例,非满视野镜下血尿组58例,满视野镜下血尿组8例。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患者的尿蛋白和肾功能(eGFR)水平后,新月体形成(OR 6.55,95%CI 2.68~15.98)和系膜细胞增殖(OR 4.92,95%CI 1.75~13.83)与IgAN患者镜下血尿水平相关,系膜细胞增殖病变与节段硬化或球囊粘连病变存在交互作用(OR 3.82,95%CI 1.30~11.25)。 结论在蛋白尿少于0.5 g/d的IgAN患者中,患者镜下血尿水平相关的病理因素主要是增殖性病变,包括系膜细胞增殖和新月体形成。系膜细胞增殖病变合并节段硬化和(或)球囊粘连病变,与镜下血尿水平的相关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