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中性治疗,适当予以脱水降颅压及对症处理,监测并及时调整血压、血糖,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神经保护剂并防止并发症等。结果:痊愈4例,明显缓解13例,病死3例。结论:HI发病机制复杂,CT或MRI检查是诊断HI最重要的方法,对高龄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未出血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4.
老年人脑梗死复发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钢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10):776-777
为了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 ,现将我院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 2 13例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作相关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13例脑梗死患者中 ,首次脑梗死 (首发组 )135例 ,男 74例 ,女 6 1例 ,年龄 6 1~ 85岁 ,平均 73岁 ;复发脑梗死 (复发组 ) 78例 ,男 46例 ,女 32例 ,年龄 6 5~ 90岁 ,平均75 .5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 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全部病例均有头颅CT或MRI资料 ,诊断明确。1.2 统计方法 采用卡方 (χ2 )…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比分析6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有关。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3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可发生在脑梗死病程的任何时间段内,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征兆。其预后与原发病、梗死面积大小、出血性脑梗死的类型及出血量大小明显相关。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脑栓塞患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结论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易发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12例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症状脑梗死(SB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死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二是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因无明显临床症状,SBI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但SBI可演变为有症状脑卒中,或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青年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青年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年女性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08例患者中,36 ~45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62.96%;83例(76.85%)的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区;1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12.04%,其中肺部感染最多有6例(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213,95%CI:1.322 ~ 3.712,P<0.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3.893,95%CI:2.319 ~6.535,P=0.003)、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OR=8.954,95%CI:1.783 ~ 45.128,P<0.001)是青年女性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青年女性脑梗死发生的最主要病因,控制好上述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CE)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560例(其中CE组186例,LAA组374例),按是否发生HT分为HT亚组和非HT亚组。收集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心房颤动病史,入院24 h内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影像学检测到的梗死面积,入院后的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出两种类型脑梗死HT的危险因素。结果:LAA组与CE组患者间HT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OR=1.946,95%CI:1.224~3.0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LAA组,他汀类药物治疗(OR=0.212,95%CI:0.067~0.672)、抗血小板治疗(OR=0.170,95%CI:0.074~0.388)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OR=1.088,95%CI:1.02~1.16)与HT显著相关,而在CE组,FBG(OR=2.168,95%CI:1.131~4.155)和抗血小板治疗(OR=2.224,95%CI:1.142~4.330)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患者较LAA患者HT发生率高。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为LAA患者HT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与LAA患者HT相关,而FBG高及抗血小板治疗为CE患者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12例,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房颤、吸烟、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12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HT 22例.HT组溶栓后1h收缩压高于无HT组(P<0.05),HT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房颤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与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 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短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3 231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入院血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出院结局等临床资料。将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脑率中量表(NIHSS)≥10或住院期间死亡定义为不良结局。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栓塞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脑血栓者,腔隙性梗死者最低。吸烟(OR:1.228;95% CI:1.013~1.637;P=0.039),血脂异常(OR:1.264;95% CI:1.081~1.478;P=0.003),糖尿病(OR:1.371;95 %CI:1.075~1.747;P=0.011)与脑血栓的不良结局相关联;心房纤颤(OR:3.131;95% CI:1.206~8.128;P=0.019)和风湿性心脏病(OR:5.601;95% CI:1.561~20.091;P=0.008)与脑栓塞的不良结局相关联;年龄(1.011;95% CI,1.003~1.02))和饮酒(OR:1.428;95% CI:1.063~1.919;P=0.018)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不良结局相关联。结论脑栓塞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最高;在3种脑梗死亚型中,与短期不良结局相关联的危险因素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9例未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HT组42例,非HT组36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筛选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T组患者脑白质病变、卒中史、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房颤)、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及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CV)、舒张压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病变(OR=1.794,95%CI 1.086~2.593,P=0.005)、房颤(OR=1.811,95%CI1.122~9.819,P=0.018)、大面积脑梗死(OR=6.527,95%CI 3.998~9.901,P=0.000)、收缩压CV(OR=1.994,95%CI1.158~4.876,P=0.022)、舒张压CV(OR=3.014,95%CI 2.121~5.032,P=0.008)是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白质病变、房颤、脑梗死面积和血压变异性是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预测自发性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非老年性肺栓塞患者比较,分析老年性肺栓塞患者发生的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其诊断率。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分别对62例老年肺栓塞和74例非老年肺栓塞患者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非老年组相比,老年肺栓塞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等(P<0.05)。两组患者胸痛、晕厥、咳嗽、咯血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啰音的发生率在老年组患者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D-二聚体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同时累及右肺动脉主支或左肺动脉主支者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有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患者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咳嗽、咳血等症状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机理、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3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与治疗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出血性梗死(HI)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HI患者的病例资料,以HI病例为研究组(HI组),同期未合并HI的520例急性脑梗死为对照组(non-HI组),比较两组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HI组的脑栓塞、大面积梗死、抗血栓治疗和高血糖>11.1mmol/L)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on-HI组(P<0.01);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栓塞、大面积梗死、抗血栓治疗和高血糖>11.1mmol/L)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和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差异。方法 312例初发AMI患者分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n=124)和老年组(年龄≥60岁,n=188),比较分析两组间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脉病变的特点。结果非老年组绝大多数为男性(84.7%),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阳性及心理压力较大者比例、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而高血压、糖尿病史在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56.1%vs 13.7%,P<0.05)、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老年组冠脉病变以三支多见(53.4%vs 15.9%,P<0.05)、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3.3%vs 4.0%,P<0.05)。结论老年与非老年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不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