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并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疗机构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部门协作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使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减低。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通过监测发现问题,实施多部门协作联动管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结果:多部门协作联动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在社区多重耐药菌感染上升的状况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2012年较2011年下降4.57%,抗菌药物使用率2012年较2011年下降12.56%,病原学送检率2012年较2011年提高16.25%。结论:多部门协作联动促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更加规范,各项监测指标不断完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实施监督和管理,使医院MDRO感染得到预防和控制。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监测到重症医学科发生3起MDRO感染,对该3起MDRO感染及时进行调查和追踪研究。结果 3起MDRO感染包括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患者不是由社区感染传染所致,且3起事件均不属于医院感染暴发。结论通过对MDRO感染分析,使得院感的管理和监测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MDRO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定防控措施。方法院感科制定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明确科室职责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多重耐药菌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培训。结果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实施消毒隔离干预措施,保障了新生儿医疗安全。结论院感科制定和督促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多学科协作,是降低新生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本院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现状,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1日~ 2011年12月31日ICU多重耐药菌进行目标性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植患者实施全面的隔离控制措施,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年内ICU共检出目标菌株2567株,分离出多重耐药菌1474株,多重耐药率57.42%,与全院多重耐药菌率为48.44%相比高出8.98%(P<0.05).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率分别是76.66%、76.54%、64.04%、62.90%、50.37%.并在尿标本中检出1株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多重耐药菌发生医院感染28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9.20%.结论 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各项隔离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安全及医疗安全.2年来无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建立监测系统,进行危急值报告,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对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多重干预措施.结果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有效隔离,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督导,有效控制了多重耐药菌的扩散.结论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控与有效地干预,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及时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的院内传播,进一步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效果。方法:对比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同期多重耐药菌开出隔离医嘱时间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数据比较。结果:利用MDRO网络预警与手机短信平台发送短信报告相结合,使医生作出判断进行干预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结论:多重耐药菌的信息化监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组织领导,制定明确的医院感染管理目标,在组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信息上报和分享系统、加大对重点科室管理、加强手卫生、诊疗隔离、规范诊疗护理操作、医疗器具专用、医疗、日常废物处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的管理环节进行全面防控。结果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使有关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措施得到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在医院感染管理环节是目前重要的监测项目,只有严格实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管理督导检查,才能确保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分布,研究持续性干预对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为临床采取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监测调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多重耐药菌患者496例,通过预警、督查措施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反馈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评价汇总。结果:通过两年持续地监测,本院收住多重耐药菌病例科室分布前3名,以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为主,两年中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以老年病、糖尿病、肿瘤病例为常见,多重耐药菌患者数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数无比例关系;常见多重耐药菌株,与国内报道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存在院内传播。结论: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能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根据医院及科室的特点,及时采取各种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的院内传播,保护其他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抗感染治疗对策。方法抗感染治疗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住院的患者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时监测,并进行及时的消毒和隔离。其次,严格执行相关无菌操作的规程和手卫生消毒。第三,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院内传播进行控制。结果通过抗感染防治,我院从2008年至今,未暴发与流行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抗感染治疗的关键是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解决医院感染实时监测问题,实现感染病例智能化识别与预警,并进行实时干预及反馈,提高监测效率,全面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方法 采用PDCA设计理念研发医院感染监控系统,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并开发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结果 实现了住院患者全程监测、疑似病例智能预警,通过建立信息交互平台,使专职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感染诊断,形成完整的医院感染管理网络系统。结论 通过高效预警机制和临床干预-反馈机制,实现了感染防控的“关口前移”,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监控水平和工作效率,开创医院感染防控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郭满书 《重庆医学》2007,36(2):125-126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方法,控制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 抓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定期监测、评估、实行督查管理.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人重视.结果 提高了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使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措施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控制了医院感染.结论 知识培训、科学监测、督查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使医院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降,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对ICU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进行洗手干预措施前后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12.12%,病死率为9.04%;对照组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21.31%,病死率为20.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培训、规范洗手方法及改善洗手设施可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降低ICU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二级医院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方法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做好监督监测,加强制度落实。结果 通过系统、规范化管理,医院感染率控制在部颁标准之内。结论 完整的三级管理体系及科学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可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同源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微生物和临床资料,评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的变化。收集ICU环境和ICU医护人员的标本,监测可能的环境传染源。用K-B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联合限制性内切酶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ICU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由非暴发期的18·0%上升到暴发期(2004年5月~7月)的40·0%(P=0·000;OR值3·037;95%可信区间1·672,5·516)。随机选取从不同ICU患者分离的2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PFGE分型,共获得6种PFGE分型,12株为A型,同源性完全相同,其中11株分离自暴发期,该克隆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采取防治措施后,2004年8月ICU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降至基线水平(15·4%)。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可发生克隆株在ICU患者的交叉感染,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暴发流行,呈多药耐药,应控制该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曹晋桂 《中国医院》2011,15(11):8-11
目的: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方法:通过探讨医院感染管理—作面临的法律法规中的难点问题,论述法律法规的法理和条款与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性。结果:医院感染暴发(散发)的民事责任主体是法人;过错责任原则是解决医院感染法律问题的主导性原则。结论: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医院感染管理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代手术室的感染及护理对应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现代手术室预防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方法,提高医疗护理水平。方法:通过监测寻找手术室感染的来源:空气污染、手术用物、工作人员、操作问题等。结果: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监督体系。注重手术前感染管理,手术中环节的感控管理,重视术后处理,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结论:有效地落实术前、术中和术后感染管理是控制手术室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探讨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办法以及于手术室发生的医院感染的控制策略,能有效的达到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有助于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方法:从健全院感管理组织、定期院感监控、学习院感知识、手术室布局与流程、医护人员无菌技术、手术物品管理、有效监测等进行管理。结果:加强手术室管理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主要保证。通过规范化管理,手术切口感染率为零,能有效的提高了医疗安全率。结论:降低医院感染可能性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实施手术室科学化的管理及控制,有助于手术病人的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9):159-162
目的 探讨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手术室与ICU室为观察对象,以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的时间为分界点,观察和比较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感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为(466.45±12.54)分,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为100.00%,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分别为1.00%、2.50%;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为(364.22±15.78)分,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为45.46%,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分别为4.00%、15.00%。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和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显著低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P0.05)。结论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质量以及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有效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 2011年7~12月由专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目标性监测,跟踪查房过程,观察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手卫生依从性、无菌技术操作及病床单元物表清洁消毒等,并进行实时干预。结果与2010年同期比较,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但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加强物表清洁消毒执行力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对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