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廖娥  邵勇 《肝脏》2017,22(8)
目的比较白藜芦醇(RES)与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鼠效果,探讨RES治疗ICP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17α-乙炔雌二醇建立ICP模型,将孕13 d孕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CP组及治疗组(LRES、MRES、HRES、UDCA、UDCA-MRES),测定用药前后TBA及ALT水平,统计各组死胎率,HE染色观察母鼠肝脏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测定肝内SIRT1及TNF-α水平。结果与ICP相比[胆汁酸水平(49.38±13.68)μmol/L,死胎率32.26%],LRES有明显降胆汁酸效果[(31.81±15.19)μmol/L,P0.05],MRES降低死胎率效果明显(14.29%,P0.05);UDCA-MRES联合用药存在协同降胆汁酸作用[(27.77±7.43)μmol/L,P0.05],却比单独用药导致更高的死胎率(36.26%,P0.05);RES能够明显增加SIRT1表达(P0.05),降低TNF-α水平(P0.05)。结论RES与UDCA一样具有治疗ICP的可能,但其有效剂量仍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舒肝宁注射液(SGN)减轻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症以及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 将Sprague-Dawley大鼠肝脏去细胞化制为肝脏胶原支架,用人HepG2细胞对支架再细胞化,从而获得组织工程肝(正常对照组),加入10μmol/L浓度的氯丙嗪(CPZ)与胆汁酸盐混合物灌注组织工程肝建立药物性胆汁淤积模型(CPZ损伤组),该模型进一步用舒肝宁注射液(103倍稀释)处理后为损伤保护组(CPZ+SGN)。随后检测不同组别的肝细胞损伤标志物(ALT、AST、LDH、ALP)、抗氧化及氧化应激标志物(GSH、MDA、SOD、ROS),比较正常组、CPZ组和SGN组肝脏胆汁酸盐代谢相关酶类mRNA以及Western Blot表达水平;比较正常组、CPZ组和SGN组肝脏胆汁淤积相关酶类mRNA以及Western blot表达水平。并行HE染色评估肝脏病理学。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CPZ+SGN组ALT、AST、LDH、ALP肝细胞损伤标记指标较CPZ损伤组显著降低(P值均<0.000 1),CPZ+SGN组GSH...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以基础治疗加黛矾散(1.5g/次,3次/d)口服;对照组患者以基础治疗加熊去氧胆酸(150mg/次,3次/d)口服.分别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观察各项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28.57%,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分别为14.29%、54.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Bil、DBil、ALT、TBA、ALP、GGT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黄去疸汤改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将2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NOM)、模型组(MOD)、熊去氧胆酸组(UDCA)和消黄去疸汤组(XHQD),每组7只,各组大鼠每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连续7 d。至第5天时,除NOM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予以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诱导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监测大鼠90 min胆汁流量,计算各组大鼠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与总胆汁酸(TBA)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与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qRT-PCR法测定大鼠肝组织中TNF-α、IL-1β以及IL-6 mRNA的表达。结果:与NOM组比较,MOD组大鼠在各个时间段胆汁流量降低,AST、ALT、ALP、γ-GT含量增加,肝脏指数升高,DBil、TBil、TBA水平升高,SOD...  相似文献   

5.
杨友新  唐明照  谭少明 《内科》2011,6(2):127-129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在不同孕期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 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不同孕期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66例(实验组)及健康孕妇65例(对照组)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 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在不同孕期TBA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TB IL、ALT及ALP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TBA、TB IL、ALT及ALP水平从孕早期到孕中期再到孕晚期均依次增高,但只有TB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 IL、ALT及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早期诊断、进行早期医学干预从而减少胎儿早产、胎儿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SD大鼠48只,其中42只以ANIT 100 mg/kg灌胃造成急性肝损伤,在肝损伤后24 h处死6只,其余均分为对照组和UDCA组各18只.对照组予0.9%NaCl溶液灌胃,UDCA组予20 mg/kg UDCA灌胃,分别在造模后48、72、96 h各处死6只,另6只不予处理为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LT、AST、Tbil、总胆汁酸(TBA),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6、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 mRNA,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性反应活动度.结果 肝损伤造模后48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Tbil[(143.80±12.08) μmol/L比(178.50±15.19)μmol/L]、TBA[( 13.15±3.81) μmol/L比(21.68±7.93)μmol/L]、IL-10[(44.13±3.68)ng/L比(37.15±6.25)ng/L]、IL-6[(50.80±2.09) ng/L比(57.32±4.63)ng/L]、TNF-α[(17.53±0.84)ng/L比(19.10±1.64) 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72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ALT[(721.67±97.54)U/L比(929.50±148.29)U/L]、IL-10[(54.68±6.79)ng/L比(43.85±4.08)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96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ALT[(156.83±14.99)U/L比(250.67±42.29)U/L]、AST[(143.67±27.45) U/L比(206.00±63.94)U/L]、Tbil[(23.53±5.08)μmol/L比(34.02±9.98)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UDCA组和对照组肝组织Mrp2 mRNA表达在48 h(0.77±0.21、0.46±0.25)、72 h(2.27±0.84、1.10±0.38)、96 h(3.64±0.54、2.75±0.69)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UDCA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脏Mr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给予观察组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1周,对照组只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1周。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ALT为(116.56±12.27) IU/L,AST为(108.73±13.01) IU/L,总胆红素为(13.04±1.89)μmol/L,总胆汁酸为(15.86±2.23)μmol/L,瘙痒评分为(1.1±0.6)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53.71±13.34) IU/L、(136.24±12.89) IU/L、(21.65±2.52)μmol/L、(23.15±3.17)μmol/L和(2.3±0.9)分,P<0.05】;观察组早产(6.15%)、剖宫产(23.08%)、羊水污染(16.92%)和胎儿窘迫发生率(18.47%)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92%、44.62%、30.77%、4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能缓解皮肤瘙痒症状,减轻肝脏损伤,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胆管结扎大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肝细胞凋亡、肝糖原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手术制备胆汁淤积大鼠模型。48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为12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胆管结扎组,C组为胆管结扎+非诺贝特组(30 mg.kg-1.d-1),D组为胆管结扎+非诺贝特(60 mg.kg-1.d-1)。术后7 d留取血标本及肝组织后处死,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ALP、GGT、TBA,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数目以及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法检测肝糖原含量。结果 B、C、D组大鼠血清ALT、AST、ALP、GGT、TBA显著高于A组(P〈0.001),B组与C组大鼠血清ALT、AST、ALP、GGT、TB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血清AST、ALP、GGT、TBA显著低于B、C组(P〈0.01),而ALT在D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1〉0.01)。所有胆管结扎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C组肝细胞凋亡显著低于B组(P=0.007〈0.01),D组肝细胞凋亡显著低于B组(P=0.000〈0.001),D组肝细胞凋亡显著低于C组(P=0.000〈0.001)。PAS反应显示,非诺贝特可增加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糖原合成。结论非诺贝特可显著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肝细胞凋亡以及增加肝细胞糖原合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酒精性肝病(ALD)伴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ALD伴胆汁淤积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DCA治疗;另30例患者采用戒酒和口服水飞蓟宾胶囊、扶正化淤胶囊或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在6月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GGT由治疗前200.7±105.1U/L降至96.3±46.6U/L,ALP由治疗前226.8±49.9U/L降至136.8±22.7U/L,TBIL由治疗前71.6±44.6μmol/L降至36.5±20.5μmol/L;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UDCA能明显改善ALD伴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黄疸消退,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伴胆汁淤积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重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应用综合护肝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和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疗程4周以上。对比观察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TBIL、GGT、ALP分别为62.7±23.5μmol/L、102.4±32.6U/L、114.6±22.4U/L,而对照组分别为89.6±32.9μmol/L、145.9±46.3U/L、129.5±34.7U/L,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45.6±13.5天,而对照组为58.4±18.3天,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慢性重型肝炎伴胆汁淤积患者的肝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且常伴有黄疸,探讨不同程度黄疸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加强对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认知。目的:探讨肝内胆汁淤积症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03例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病因构成和药物治疗情况。结果:共168例(23.9%)患者发生黄疸,其中轻度黄疸149例、中度黄疸15例,重度黄疸4例。黄疸组ALT、AST、ALP、GGT、DBIL、TBIL、DBIL/TBIL比值、TB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黄疸组(P0.05)。不同程度黄疸组ALT、AST、DBIL、TBIL、TBA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GGT、DBIL/TBIL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肝内胆汁淤积症伴黄疸患者的病因以消化系统肿瘤、心血管疾病、休克、血液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多见。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药物主要为熊去氧胆酸和S-腺苷甲硫氨酸。结论:对于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随着黄疸的出现和加重,ALT、AST、ALP、GGT水平明显升高,应警惕肝细胞损伤;肝内胆汁淤积症伴黄疸的病因涉及全身各器官和系统,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休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为其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肝脏受累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4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肝组织病理以及突变基因特点。结果 4例患者均以急性/亚急性起病,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为主要临床特征,肝功能:GGT 425~1152 U/L,ALP 196~356 U/L,TBil 287~485μmol/L,DBil 216~394μmol/L。追溯4例患者年幼即出现典型日照后皮肤疼痛、红斑、水疱。进一步检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49.8~113.1μg/gHb,肝脏组织病理在偏光显微镜下均可见"Maltese"十字,并检测到FECH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结论对于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合并典型日照后痛性红斑,应警惕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皮肤/肝脏病理、红细胞内原卟啉、FECH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肝病(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 1月~2016年 1月我院收治的75例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给予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2例只接受UDCA治疗,均治疗4 w。结果 在治疗4 w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AST为[(46.2±17.2)U/L 和(96.4±37.3)U/L,P<0.05],GGT为[(78.9±19.1)U/L 和(123±54.5)U/L,P<0.05],TBIL为[(44.8±20.7) μmol/L 和(85.3±29.6)μmol/L,P<0.05],ALP 为[(79.6±22.3)U/L 和(101±29.7)U/L,P<0.05],APTT 为[(46.4±14.2)s和(58.8±14.9)s,P<0.05],TBA 为[(47.7±19.3)μmol/L和(111.2±36.3)μmol/L,P<0.05]。结论 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治疗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90例PB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受试者均给予保肝支持疗法,试验组受试者在此基础上给予UDCA 250 mg口服,3次/d;给予对照组受试者泼尼松治疗。两组均治疗4 w。常规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记录治疗期间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4 w末,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IL、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为(34.19±16.88)μmol/L、(48.58±23.31)U/L、(37.27±18.33)U/L、(104.51±43.55)U/L和(82.68±33.34)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35±31.10)μmol/L、(85.27±31.88)U/L、(73.55±15.71)U/L、(197.09±52.36)U/L和(131.66±37.58)U/L(P0.01);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A为(20.27±9.1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7±1.89)μmol/L(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如便秘(P=0.29)、头痛(P=0.29)、头晕(P=0.50)、心动过速(P=0.50)、恶心(P=0.33)和呕吐(P=0.50)等,均无显著性相差。结论 UDCA治疗PBC患者的疗效优于泼尼松,且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受试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3,5-二乙氧基羰基-1,4-二氢-2,4,6-三甲基吡啶(DDC)诱导小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方法:20只129/Sv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非诺贝特组,每组5只。正常组和非诺贝特组小鼠常规饮食,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0.1%DDC饲料食饲,治疗组小鼠造模成功后给予非诺贝特25mg/kg剂量灌胃,2次/d进行治疗。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生物化学检测血清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伤指标ALP、TBA、ALT、AST;qPCR检测肝组织胆汁酸合成、转运基因及炎症基因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造模成功时肝组织炎细胞浸润,胆汁淤积严重,胆管增生;血清生化、胆汁酸排泄基因、炎症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诺贝特给药后能逆转上述改变(P0.05或P0.01)。结论:非诺贝特对DDC诱导的小鼠PS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非诺贝特干预下,DDC诱导的PSC小鼠胆汁酸代谢呈代偿性调控,炎症反应被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192例肝硬化期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掌、黄疸、腹胀、腹水、乏力和皮肤瘙痒。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及总胆红素(TBIL)明显升高,IgM、IgA、IgG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亚型(AMA-M2)阳性率为95.8%。对PBC的并发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癌是PB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以熊去氧胆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PBC的总有效率为64.9%;67例TBIL〉100μmol/L的患者中,生存期超过2 a者41例(61.2%)。结论 PBC进展至肝硬化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肝掌、黄疸、腹胀、腹水,ALP、GGT、IgM、AMA/AMA-M2明显异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肝癌患者预后差,以熊去氧胆酸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鹅去氧胆酸(CDCA)对雌激素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孕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苯甲酸雌二醇诱导孕鼠发生肝内胆汁淤积,建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模型,将FXR激动剂CDCA作用于ICP模型组,比色法检测孕鼠血总胆汁酸,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孕鼠肝组织FXR及其靶基因胆盐转运泵(BSEP)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CDCA治疗组孕鼠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降低[(17.2±4.1)μmol/L比(29.3±6.4)μmol/L,P<0.017],肝组织FXR mRNA(0.76±0.09比0.53±0.06,P<0.05)及蛋白质表达(2.35±0.06比1.83±0.05,P<0.017)明显升高,BSEP mRNA(0.99±0.21比0.76±0.07,P<0.017)及蛋白质表达(1.88±0.03比1.46±0.06,P<0.017)也明显升高.结论 FXR在调节胆汁酸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激动剂CDCA通过上调BSEP的表达促进胆汁酸转运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可能为IC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奥贝胆酸(OCA)和贝特类药物治疗对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不完全应答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41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在继续UDCA维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OCA治疗,给予观察组OCA联合非诺贝特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24 w。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V型胶原(IV-C)、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PⅢP)和层粘连蛋白(LN)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IgA和IgM,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在治疗24 w末,观察组血清ALT、TBIL、GGT和ALP水平分别为(29.1±5.3)U/L、(24.8±4.1)μmol/L、(86.4±15.7)U/L和(100.6±26.3)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2.8±7.6)U/L、(30.2±6.5)μmol/L、(121.7±18.6)U/L和(131.8±33.7)U/L,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金茵利胆胶囊对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茵利胆胶囊组、阳性药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金茵利胆胶囊(0.54 g/kg)组、阳性药(0.1 g/kg熊去氧胆酸)组大鼠采用ANIT灌胃复制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金茵利胆胶囊组大鼠给予0.54 g/kg金茵利胆胶囊灌胃,阳性药组大鼠给予0.1 g/kg熊去氧胆酸灌胃,7 d后采集标本进行指标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PARγ、NF-κB p65亚基、胆酸代谢相关蛋白胆盐出口泵(Bsep)、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蛋白(Ntc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  相似文献   

20.
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不同孕期的ICP患者(ICP组)和45例健康孕妇(对照组)进行功能检验: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结果两组的检验数据对比,ICP组TBA值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BIl、ALT、AST、ALP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孕期延长,ICP患者TBA水平有增高趋势。结论 TBA是检测胆汁淤积较敏感指标,可作为ICP患者常规检测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