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变化,探讨餐后低血压(PPH)临床特点及其与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病房住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1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PPH诊断标准分为PPH组(n=153)和非PPH组(NPPH组,n=38),探讨PPH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行心脏超声、肾功能检查,探讨PPH对心脏及肾脏损害的影响。结果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1例中,153例在不同餐次出现至少一次PPH,PPH总发生率80.1%。早餐及午餐PPH发生率高于晚餐(P0.05);早餐、午餐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晚餐[(18.3±14.9)、(20.3±14.6)比(15.5±13.0)mm Hg,均P0.05],三餐后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PP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80~89岁高龄老年组早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较60~69岁低龄老年组增大[(26.3±12.1)比(16.8±15.0)mm Hg,P0.05]。根据三餐的餐前收缩压之和取平均值分为3组,餐前平均收缩压较高的C组(≥160mm Hg)与B组(140~160mm Hg)的PPH发生率高于收缩压较低的A组(140mm Hg)(P0.05);且C组和B组三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高于A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餐餐前平均收缩压是PPH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50,95%CI 1.021~1.079)。PPH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大于NPPH组(P0.05),而PPH组与NPPH组在肾功能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H发生率为80.1%,三餐中以早餐及午餐PPH发生率较高,晚餐PPH发生率最低;三餐餐前平均收缩压是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PH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PH的发生可能会引起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餐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与血压晨峰的相关性。方法将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5例分三组,其中仅有原发性高血压组(非PPH组)45例,合并早餐餐后低血压组45例,合并中晚餐餐后低血压组45例,观察三组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勺型率、血压变异性及晨峰值等指标。结果 (1)合并早餐餐后低血压组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24 h、日间舒张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PPH组及合并中晚餐餐后低血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合并早餐餐后低血压组患者血压晨峰值及晨峰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PH组及合并中晚餐餐后低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餐前血压越高越容易发生餐后低血压,餐前血压与餐后血压下降值成正相关(r=0.548,P0.001),早餐餐前血压与早餐后血压下降值成正相关(r=0.623,P0.001)。结论餐前血压越高越易发生餐后低血压,早餐餐后低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更易发生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食和慢性疾病对住院老年人餐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餐前15min测1次血压,进第1口饭开始计时,20、40、60、90和120min各测血压1次,以餐后血压变化最大值作为餐后血压,将15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7例)和无高血压组(25例),餐前高血压与餐前血压正常者,服用降压药与未服用降压药者。观察年龄、降压药物及主要慢性疾病对餐后低血压(PPH)的影响。结果餐后20、40、60、90和120min发生PPH分别为60、81、93、81和83例,5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餐前血压正常者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比较,餐前高血压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大(P=0.000);早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与脑卒中、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相关(P=0.017,P=0.050,P=0.019);晚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与冠心病相关(P=0.037);早餐后舒张压变化最大值与脑卒中、下肢静脉曲张及服用降压药物相关(P=0.009,P=0.033,P=0.047)。结论餐后60min易发生PPH,餐前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大,餐后血压变化与脑卒中、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4.
阿卡波糖对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阿卡波糖治疗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3例病情平稳的老年餐后低血压患者,予阿卡波糖(每次50 mg,每日3次)治疗1 d,筛选日和干预日3餐均进标准餐,监测进餐前后、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血糖,同时测定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早餐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P<0.05)下降幅度明显减小,中餐仅平均动脉压(P<0.05),晚餐舒张压、平均动脉压(P<0.05)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心率变化(P>0.05)在3餐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与缓解比值呈正相关(r=0.35,P<0.05;r=0.42,P<0.05);阿卡波糖治疗餐后低血压有效率达62.79%,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结论阿卡波糖治疗老年人餐后低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餐后血压调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体检的自诉健康者223例,年龄66岁±9岁,进食标准体检餐,测量同日餐前和餐后30 min血压,计算患者血压变异。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状态。结果入选对象平均餐前收缩压为(127±18)mmHg,餐后收缩压为(123±18)mmHg。11名(4.9%)表现为餐后收缩压下降20 mmHg以上,24名(10.8%)表现为餐后收缩压下降10 mmHg-20 mmHg,52名(23.3%)名个体表现为餐后收缩压升高超过10 mmHg。餐后高血压和餐后低血压个体中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显著增高。餐后血压变异与餐后收缩压水平明显相关(r=0.335,P〈0.001)。结论餐后血压调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高血压患者3 d内早餐后低血压诊断的个体变异。方法 纳入2021年3—6月在宁波市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81例,平均年龄为(69.2±10.0)岁,其中绝大多数接受药物治疗,所有参与者经过血压测量培训,使用同一型号的血压计,在家中连续监测3 d早餐前、早餐后1 h和2 h的血压。餐后低血压(PPH)的诊断标准为:餐后2 h内收缩压下降值≥20 mm Hg;或餐前收缩压不低于100 mm Hg,而餐后<90 mm Hg;或餐后2 h内收缩压的最大降低范围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已出现头晕、晕厥等临床症状。将3 d内有1 d诊断者定为可疑PPH患者;有2 d诊断者为初诊PPH患者,3 d均诊断者为确诊PPH患者。评价3 d内PPH诊断情况并计算PPH诊断的变异性(3 d内只检出1次人数与3 d内总检出人数的比值)。结果 餐前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值为(133.6±15.2)/(74.2±8.6)mm Hg,早餐后2 h内平均收缩压下降(5.8±11.1)~(6.8±9.1)mm Hg,舒张压降低(4.0±5.7)~(4.1±5.3)mm Hg。平均每天的PPH检出率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福建沿海地区人群心血管活性肽apelin水平与血压的关系。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福建沿海地区30~79岁人群1031人,男性416例,平均年龄(55.1±10.9)岁,均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及血浆apelin水平检测。1031人根据美国最新高血压治疗指南(JNC7)的高血压定义分组:高血压组(n=496),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Hg或已开始服降压药者;正常高值血压组(n=314):未服用降压药物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正常血压组(n=221):未服用降压药物收缩压<120 mmHg且舒张压<80 mmHg。1031人根据apelin四分位水平分为四组,Q1组(n=258):<164.8ng/ml,Q2组(n=258):164.8~<220.0 ng/ml,Q3组(n=258):220.0~283.1 ng/ml,Q4组(n=257):>283.1 ng/ml。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趋势检验、协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血浆apelin与血压的相关性。
  结果:1031人中男性血浆apelin水平[(220.57±78.87)pg/ml]比女性[(232.06±81.17)pg/ml]降低,正常高值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比较,apelin水平均降低(P<0.05)。Q2、Q3组与Q1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均降低, Q4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不包括Q2组和Q3组)与平均动脉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调整了性别和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在apelin四分位组间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apelin水平存在负相关,在调整了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后,这种相关关系仍然存在。
  结论:apelin水平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提示心血管活性肽apelin水平与血压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纳入131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血生物化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舒张压均无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组收缩压(166.82±24.00 mmHg比154.81±23.71 mmHg)、脉压(81.29±17.44 mmHg比72.41±17.32 mmHg)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非卒中组显著升高(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白昼平均收缩压和白昼平均舒张压较非卒中组升高(137.57±19.66 mmHg比132.00±15.09 mmHg、71.92±12.47 mmHg比68.29±10.82 mmHg,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收缩压、脉压、血压节律异常是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控制不达标类型以及血压分级等血压特点及其与脑卒中患病情况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筛查血压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共收集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3909人。结果:研究对象男性占49.4%,女性占50.6%。62.2%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37.8%联合用药。144例患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3.6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和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未控制的患者相比,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者脑卒中的患病危险低,OR=0.339(95%CI:0.124-0.923)。和收缩压<140 mmHg者相比,收缩压高于150mm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收缩压150~159mmHg以及≥160mmHg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532 (95%CI:1.266-5.067),和2.004(95%CI:1.010-3.979)。而脉压差、平均动脉压、舒张压以及血压分级在多因素分析中均为显示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结论: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类型以及收缩压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相关。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以及收缩压高于150 mm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疾病对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PPH)的影响。方法餐前15 min测1次血压为餐前血压,进第1口饭开始计时,20、40、60、90、120 min各测血压1次,以餐后血压变化最大值为餐后血压,将患者分高血压组与无高血压组;餐前高血压〔收缩压(SBP)≥140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者与餐前血压正常者;服用降压药者与未用降压药者。并将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功能、脑卒中、肾脏疾病、下肢静脉曲张、营养不良、服用降压药、年龄等因素对餐后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早、中、晚餐发生PPH的人数分别为82、61、54例,3组差异显著(P=0.005);餐后20、40、60、90、120 min发生PPH的人数分别为74、95、112、103、99例,5组差异显著(P=0.001);餐前高血压者与餐前血压正常者早中晚餐餐后SBP变化最大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早餐SBP变化最大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6);偏相关分析显示:早餐后SBP变化最大值与肾功能、服用降压药相关(r=0.189、-0.180,P=0.035、0.044),晚餐后SBP变化最大值与冠心病相关(r=0.185,P=0.039);早餐DBP变化最大值与年龄相关(r=0.580,P=0.000);晚餐后SBP变化最大值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r=0.194,P=0.030)。结论早餐及餐后6090 min易发生PPH,餐前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大,PPH与冠心病、肾功能、原发性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鼻饲方法对高龄患者餐后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鼻饲方法对高龄患者餐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2例进行胃肠营养的年龄〉80岁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持续鼻饲及间歇鼻饲两组,观察进餐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间歇鼻饲组和持续鼻饲组餐后低血压(PPH)发生率分别为100.00%和33.33%(P〈0.05)。间歇鼻饲组餐后多时段血压较餐前明显下降(P〈0.05),心脑缺血症状发生率6.25%;持续鼻饲组仅餐后60 min的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高龄患者PPH发生率高,持续鼻饲的方法可以降低PPH的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研究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147例,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成心功能Ⅰ级48例,Ⅱ级31例,Ⅲ级38例,Ⅳ级30例,比较各组间动态血压参数的数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各组间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与全天收缩压(r=-0.253,p=0.004)、全天舒张压(r=-0.247,p=0.005)、白天收缩压(r=-0.309,p=0.000)、白天舒张压(r=-0.293,p=0.001)、白天脉压(r=-0.179,p=0.044)、全天平均动脉压(r=-0.282,p=0.001)、白天平均动脉压(r=-0.309,p=0.000)、夜间收缩压下降率(r=-0.375,p=0.000)、24小时收缩压负荷(r=-0.262,p=0.003)、24小时舒张压负荷(r=-0.275,p=0.002)、白天收缩压负荷(r=-0.246,p=0.005)、白天舒张压负荷(r=-0.275,p=0.002)、夜间舒张压负荷(r=-0.229,p=0.01)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为老老年高血压伴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最终影响因素。结论:在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慢性心衰患者中,心功能与动态血压关系密切,尤其是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合理的临床干预,从而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预防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改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对中老年人脑卒中预测价值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脉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对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 867例中老年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其中中年组7 635例,老年组3 232例,随访8年,应用Cox回归分析脉压、平均动脉压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脉压、平均动脉压均为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子。校正其他因素及舒张压后,中年人脉压、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 mm Hg(1 mm Hg=0.133 kPa),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分别增加32.4%和100.8%,且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发病危险独立于收缩压;老年人脉压每增加10 mm Hg,脑卒中的危险增加9.1%,但不独立于收缩压。结论平均动脉压对中年人脑卒中的预测作用大于脉压,且独立于收缩压。脉压能在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水平上提供额外的危险分层信息,但不独立于收缩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 europeptide Y,NPY)、神经降压素(N eurotens in,NT)的含量并分析其与24 h动态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对5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浆NPY、NT浓度,同时检测2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NPY、NT浓度。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N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与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白昼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呈显著正相关(r=0.44~0.81,P<0.01)。血浆NT水平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4~-0.47,P<0.01),与24 h平均动脉压、白昼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关系(r=-0.31,-0.30,P<0.05)。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Y水平与N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浆NPY、NT水平显著相关,NPY、NT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衢州市中医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07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期间密切监测血压。分析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比较不同血压水平患者溶栓预后。结果 溶栓后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定溶栓有效63例,溶栓无效44例。溶栓有效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高血压比例、基线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溶栓24 h收缩压变化值、溶栓24 h舒张压变化值均明显低于溶栓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878)、发病至溶栓时间(OR=19.893)、平均收缩压(OR=1.157)、溶栓24 h收缩压变化值(OR=2.039)是影响溶栓疗效的主要因素(均P<0.05)。根据患者溶栓24 h内平均舒张压和平均舒张压情况,判定血压过高33例,血压正常74例。血压过高组患者颅内出血、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征。方法:根据纳入患者血浆Hcy水平,分H型高血压组为1组,共147例;非H型高血压组为2组,共50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比较,谷丙转氨酶:1组(24.70±8.10)>2组(20.14±12.55);夜间脉压:1组(67.02±15.90)>2组(60.26±13.45);夜间平均动脉压:1组(85.91±11.27)>2组(79.64±11.55);夜间收缩压负荷:1组(33.46±33.28)>2组(22.32±30.76);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组(-1.89±10.88)<2组(4.25±8.98);夜间舒张压下降率:1组(0.25±11.39)<2组(6.21±10.77);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谷丙转氨酶(r=-0.209 ,p=0.041)夜间脉压(r=0.223,P=0.03)、夜间平均动脉(r=0.252,p=.014)、夜间 收缩压负荷(r=0.311,p=0.002)、夜间收缩压下降率(r=-0.28,p=0.008)、夜间舒张压下降率(r=-0.244,p=0.022)与H型高血压存在相关性。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夜间APP、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为老老年H型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夜间平均动脉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H型高血压关系最密切,两者或许可以作为老老年H型高血压的指征之一,同时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老老年夜间血压的监测,从而有效的进行诊疗,改善心脑血管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回顾分析6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2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表现。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平均脉压(24hAPP)、白天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均〈0.01),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均〈0.05)。结论:较之中青年高血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收缩压显著升高,动态舒张压显著降低,动态脉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与心率变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与心率变异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随机选择同期正常血压的中老年人120例作为对照研究。结果: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正常血压的中老年人,长时血压变异和心率变异及平均动脉压变异的呈白天增高,夜间下降,收缩压大于舒张压,高血压组大于正常血压组的特点。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心率变异及平均动脉压变异增高于正常血压的中老年人。  相似文献   

19.
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PPH)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应用无创性动脉血压监测99例在我科住院治疗、病情相对平稳的老年人进餐前、后的血压。结果:①住院老年人PPH发生率为74.7%,早餐(65.7%)高于中餐(20.2%)和晚餐(16.2%),P<0.01;增龄、基础疾病和药物对PPH发生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②PPH一般于餐后20-80min发生,收缩压下降20-40mmHg(1mmHg=0.133kPa),最大达80mmHg;舒张压下降10-25mmHg,最大达45mmHg;餐次、增龄、基础疾病和药物对PPH血压下降水平、餐后血压开始下降时间和PPH发生时间的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③PPH可引起心脑缺血症状。结论:住院老年人PPH发生率高,可引起餐后心脏缺血事件,应加强识别与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及其指数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量159例研究对象的24h动态血压,并计算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动态脉压指数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353)、平均收缩压(r=0.594)、平均舒张压(r=0.355)、动态脉压(r=0.855)、动态脉压指数(r=0.883)有良好的相关性(P均〈0.001)。进一步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动态脉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具有显著线性关系(R2=0.789),动态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p=0.621)大于动态脉压的(p=0.284)。结论:动态脉压指数和动态脉压是评价颈动脉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动态脉压指数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