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制备高水溶性药物白蛋白纳米粒,考察表面活性剂对高水溶性药物的包封作用。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材料,阿魏酸钠为高水溶性药物模型,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阿魏酸钠白蛋白纳米粒。用低温超速离心法、层析-离心法、层析-酶解法对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进行测定评价,并考察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粒包封率、载药量及得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层析-离心法测定结果可靠。亲水性表面活性剂0.3%洛泊沙姆和亲脂性表面活性剂0·48%卵磷脂联合使用,有利于高水溶性药物的包封,包封率为28.42%,载药量为10.5%。  相似文献   

2.
制备乳剂的过程中,油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实验,用数学求导数的方法算出其最佳比例为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1:3(体积比).  相似文献   

3.
王勤  顾王文  柳晨 《中国药房》2005,16(15):1138-1140
目的:考察表面活性剂对硫糖铝胶囊的药剂学指标的影响,并筛选出其在处方中的用量。方法:分别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制备硫糖铝胶囊,并测定成品的崩解度、溶出度和分散性,用威布尔分布模型拟合溶出曲线,比较各种表面活性剂及其不同用量对硫糖铝溶出的影响。结果: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硫糖铝的溶出促进作用最大,当其加入量为2%时,胶囊的各项药剂学指标最优。结论:硫糖铝胶囊宜选用2%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葛根素微乳口服给药系统(PUE-ME).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处方配伍实验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以乳化时间、色泽为指标,筛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搭配和处方配比.结果:葛根素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最高可达77.11 mg/mL.结论:所制备的PUE-ME对葛根素增溶效果显著,将为PUE的口服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肺靶向卡铂泡囊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卡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的制备工艺进行考察,并评价其质量。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卡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并对其形态学,包封率、pH值和表面电荷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卡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形图整,大小较均匀,算术平均径为3.26μm,包封率为29.16%,pH值为6.4,电性呈中性。结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的制备工艺对其质量有较大质量,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载体材料制备卡铂泡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的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其稳定性研究。方法: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泊洛沙姆P188、聚乙烯醇、磷脂和聚山梨酯-8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测定长期放置混悬剂中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其Zeta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时间混悬剂中泊那替尼的浓度进行定量测定,绘出其降解曲线。 结果:通过形态观察,以PVP K3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混悬剂大小均匀、有乳光,且无针状结晶析出;与溶解状态下的泊那替尼相比,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的化学稳定性显著改善,有效药物浓度的降解速度明显降低。结论:采用PVP K3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混悬剂稳定性较好,有望成为泊那替尼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的制备及抗菌性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一种药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空白微乳,并评价其抗菌性.方法:采用拟三元相图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及其质量比、添加剂、温度等对微乳区的影响;高速离心法和37℃恒温1个月考察微乳稳定性;抗菌试验考察其抗菌能力.结果:油酸乙酯为油相、聚氧乙烯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异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的微乳区范围较大,可无限稀释;稳定性试验未见相分离;水相中的添加剂及温度的变化对微乳区范围无显著性影响;微乳均能有效杀灭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其中作用8 h后绿脓杆菌杀灭完全.结论:本品能自身抗菌,有可能成为适合眼用、注射等的潜在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8.
刘美贞  黄汉怀 《广东药学》1995,5(3):33-34,27
制备乳剂的过程中.油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实验,用数学求导数的方法算出其最佳比饲为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1:3(体积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性质稳定、质量可控的来那度胺纳米水凝胶,评价其理化性质并考察其体外透皮吸收情况。方法:通过对药物溶解度的增加程度初步筛选用于制备来那度胺纳米乳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通过表面活性剂对油相的乳化效果进一步筛选油相;绘制伪三元相图,优化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来那度胺纳米乳的粒径。将来那度胺纳米乳分散于卡波姆940中制备来那度胺纳米水凝胶,考察来那度胺纳米乳的外观、形态、pH值、Zeta电位、稳定性以及体外透皮性能。结果:来那度胺纳米乳的最优处方为辛癸酸甘油酯/RH40/1,2-丙二醇/水=1∶4.5∶4.5∶6.95(m/m)。以此处方制备的来那度胺纳米乳澄清透明,外观透亮,pH值为5.20±0.14,平均粒径为(24.76±0.82)nm,多分散指数为0.256±0.088,粒径分布均一,Zeta电位为-47.33 mV,高速离心后无分层现象,耐寒耐热试验前后无明显差异,稳定性良好。来那度胺水凝胶的累积透过量显著高于原料药,透皮性能良好。结论:该研究制备的来那度胺纳米水凝胶处方组成合理、性质稳定、透皮性能良...  相似文献   

10.
鸦胆子油微乳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鸦胆子油微乳的制备、稳定性及微乳中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选用MCT(辛葵酸甘油三脂)为油相,大豆卵磷脂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制备三元相图的基础上,考察微乳的组分对微乳形成的影响。结果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形成微乳系统所需表面活性剂的量为20%~30%。结论采用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口服鸦胆子油微乳是一种很好的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刘亭  蒋曙光  周建平 《医药导报》2013,32(7):941-944
目的研究糠酸莫米松微乳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滴加法绘制假三元相图,考察各因素对微乳形成的影响,以微乳区面积、最大载油量为指标,考察了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温度等对表面活性剂体系相行为的影响。结果初步确定微乳的制备工艺:精密称取处方量的辛癸酸甘油酯、RH 40/1,2-丙二醇(Km=3)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处方量的糠酸莫米松组成油相,在60℃下磁力搅拌至油相混合均匀且澄清加入处方量的水溶液(含苯扎氯铵为0.01%,枸橼酸0.09%,枸橼酸钠0.07%),磁力搅拌10 min,形成澄清透明、带蓝色乳光的微乳。结论优选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用于制备糠酸莫米松微乳,重复性好,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盐酸阿比朵尔微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阿比朵尔微乳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选用肉豆蔻酸异丙酯作为油相,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聚山梨酯-20和聚山梨酯80-司班20(质量比为49∶51)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乙醇、正丁醇和异丙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再通过滴定法制备伪三元相图的基础上,根据相图优选处方,分别考察微乳制剂的稳定性、形态粒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乳中阿比朵尔的含量。结果:以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为表面活性剂和乙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系统。阿比朵尔微乳稳定,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8.4nm,呈Gauss分布。用RP-HPLC法测定回收率为100.18%,RSD为0.51%(n=6)。结论:采用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口服阿比朵尔微乳,为开发阿比朵尔微乳新型口服制剂提供了依据;HPLC检测方法可靠,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3.
于波涛  马婕  范开华  陈俊  金伟华 《中国药房》2012,(25):2361-2364
目的:制备马尼地平(MNDP)栓,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成型性等指标筛选甘油明胶等栓剂基质;将MNDP制成固体分散体后再制成栓剂;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提高栓剂溶出并采用正交试验筛选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处方;测定并比较3种栓剂(甘油明胶、固体分散体、加入表面活性剂)的累积溶出度。结果:筛选出以甘油明胶为栓剂的基质,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处方为吐温801%,泊洛沙姆2.50%,十二烷基磺酸钠0.125%,聚乙二醇400010%。3种栓剂8h时MNDP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25%、44%、60%;优化后栓剂24h时MNDP的累积溶出度达到90%以上。结论:MNDP固体分散体能明显增加主药的体外溶出,加入表面活性剂可进一步增加药物的溶出,优选出最佳处方后制得的3批栓剂质量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4.
泰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的研制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以聚山梨酯-60(吐温-60)或聚山梨酯-80(吐温-80)为载体材料制备泰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的工艺研究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考察,并比较评价其质量。方法以 吐温-60或吐温-80为载体材料,用逆相蒸发法制备泰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并对其形态学、包封率、pH值和相对黏度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 泰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平均粒径分别为2.354μm和2.251μm,包封率为98.35%和97.97%.pH值为7.32和7.22。结论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60或吐温-80为载体材料选择逆相蒸发法优化工艺制备泰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均是可行的,本实验研究为开发泰素新型静注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自乳化释药系统,探究其最佳的处方配比。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对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进行选择,找到最佳组份;通过三元相图实验,成功地将更昔洛韦包埋于乳液中,得到相应的自乳化区域,并结合乳液粒径的测定寻找出最佳的处方配比。结果:优选的更昔洛韦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中的油相为橄榄油,表面活性剂为聚山梨酯-80,助表面活性剂为聚乙二醇-400。最终确立更昔洛韦自乳化释药系统最优配方为橄榄油-聚山梨酯80-聚乙二醇400(5∶3∶2)。结论:初步成功地制备了更昔洛韦自乳化释药系统制剂。  相似文献   

16.
油酸微乳对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建忠  晏马成 《医药导报》2005,24(9):811-813
目的研究油酸微乳对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在制备相图的基础上,考察了微乳的组分对微乳形成的影响。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比例,制备利多卡因的油酸微乳处方,考察微乳、乳剂、胶束和饱和水溶液在透皮吸收方面的差异。结果以Labrasol为表面活性剂,吐温80为助表面活性剂所得油酸微乳的区域较大,微乳对利多卡因有明显的促透作用,透皮速率依次为微乳>乳剂>饱和水溶液>胶束。结论油酸微乳可促进利多卡因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7.
环磷酰胺微乳制剂的研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环磷酰胺微乳的制备、稳定性及微乳中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选用油酸正丁酯和肉豆蔻酸异丙酯作为油相 ,聚山梨醇酯作为表面活性剂 ,正丁醇和正戊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 ,在制备三元相图的基础上 ,考察微乳的组分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用HPLC法测定微乳中环磷酰胺的含量。结果 :以聚山梨醇酯为乳化剂形成的微乳系统所需表面活性剂的量为 13.6 2 %~ 40 .5 2 % ;用HPLC法测定两种破乳剂对环磷酰胺微乳破乳后 ,环磷酰胺的含量分别为 (10 .6± 1.1)mg·L-1和(10 .4± 1.1)mg·L-1,两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口服环磷酰胺微乳 ,为开发环磷酰胺新型口服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工艺制备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TMZ-PBCA-NP)。方法: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MZ-PBCA-NP,并以PluronicF-68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考察粒径大小和包封率2个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初选的基础上,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TMZ-PBCA-NP的优化条件为反应体系pH2.5,用1%PluronicF-68作为表面活性剂,TMZ用量5 mg,BCA单体用量0.1 mL,按优化条件所制备的TMZ-PBCA-NP平均粒径(135.8±11.3)nm,多分散系数为0.19,表面电位(-24.8±2.2)mV,包封率(44.23±2.04)%,载药量(2.80±0.05)%。结论: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乳化聚合法可制备出TMZ-PBCA-NP,对拓展TMZ临床给药新剂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参皂苷Rd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Rd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从旋转薄膜-超声分散法、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高剪切乳化超声法和高压乳匀法中优选出制备方法;在脂质、表面活性剂等辅料和主药用量的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佳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条件;用凝胶柱色谱和HPLC法测定包封率,透射电镜观察形态,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脂质、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主药的用量对Rd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压乳匀法适合制备Rd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粒表面呈圆整的球状,大小相近,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102.7±27.0)nm,Zeta电位为(-44.9±9.5)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8±2.6)%和(6.37±0.21)%(n=3)。纳米粒稳定性良好,在4℃下保存4周后,粒径和包封率变化不明显。结论:高压乳匀法适合制备人参皂苷Rd固体脂质纳米粒,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20.
几种表面活性剂的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的细胞毒性,从而筛选出低毒性的表面活性剂,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提供基础。方法: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方法,研究9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肿瘤细胞K562/S及其多药耐药株K562/A02的细胞毒性,并比较同一表面活性剂对药物敏感肿瘤细胞和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之间的差别。结果: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肿瘤细胞K562/S及其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的IC50在10-1mg·ml-1数量级,阳离子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IC50为10-3 mg·ml-1数量级。结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细胞毒性最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次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细胞毒性最大,同一表面活性剂对药物敏感肿瘤细胞及其肿瘤耐药细胞的细胞毒性没有差异,表明表面活性剂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不是由其本身的细胞毒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