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65岁)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于海南省干部疗养院就诊的18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超高龄组(年龄>80岁,n=82)级老年组(年龄65~80岁,n=106)。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采用NIHSS评估患者疗效,根据治疗后14d累积有效率绘制生存曲线,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及生存率。结果超高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合并房颤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术后14d,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平均有效时间长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及超高龄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提示老年组累积有效率下降较快,超高龄组累积有效率下降缓慢,但两组组累积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在65~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阿替普酶溶栓中医证候要素差异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125例ACI患者,均行阿替普酶溶栓,统计分析溶栓后第1、3、5、7、14天中医证候要素变化差异。结果 内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内火证溶栓后第1~14天变化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证溶栓后第1~14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内风证呈急剧下降趋势,至第14天消失;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呈逐渐下降趋势;内火证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气虚证呈逐渐升高趋势;前循环梗死与后循环梗死患者溶栓后第1~14天相同时间点内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内火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梗死患者第7、14天阴虚证分布高于前循环梗死患者(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溶栓后第1~14天相同时间点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第14天,统计125例ACI患者预后,预后良好患者102例,预后不良患者23例,不同预后患者溶栓后第1~14天相同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即继发颅内出血的相关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纳入自2018年10月—2020年3月(合计18个月)期间就诊于陕西省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ACI并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86例),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信息、既往病史、合并症以及检验检查等医疗信息,统计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对比分析相关因素,并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86例ACI患者中有16例在阿替普酶溶栓处理后出现颅内出血,发生比例为18.4%;与未出血转化ACI患者相比,其一般信息(性别和年龄)、相关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吸烟史)以及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7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发病至溶栓时间(ONT)、体质量指数(BMI)、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血糖和既往房颤病史等7个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1、0.001、0.001、<0.001、0.003、0.036、<0.001)。最后筛选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影响。方法将8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老年组(n=594)[平均年龄(71.39±6.70)岁(60-94岁)],和非老年组(n=270)[年龄(49.58±8.34)岁(18-59岁)]。老年组发生MODS154例(25.9%),非老年组发生MODS39例(14.4%)。将可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MODS的发生产生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其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老年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慢性病、呼吸系统慢性病、肾脏慢性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非老年组,高血压、心血管慢性病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组的慢性基础病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不同年龄组的脑梗死患者发生MODS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伴脑小血管病(CSVD)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伴CSV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并按照入院7 d内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与非HT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TEG参数及PLR值,分析HT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EG参数联合PLR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 97例伴CSV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发生HT,HT发生率为23.71%;HT组与非HT组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发生症状至就诊时间、脑梗死部位、抗栓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大面积梗死、CSVD脑白质高信号分度为重度、双重抗血小板占比高于非HT组(P<0.05);两组凝固时间(K)、血栓最大振幅(MA)、凝固角(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稳定性(LY30)、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大于非HT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大面积脑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语言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神经功能及语言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2019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102例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联合语言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失语指数(AQ)、曰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及语言功能评分的水乎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7%vs74.51%)(χ^2=9.220,P=0.002);治疗后两组患者AQ、CADL评分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Q、C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语言康复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将仅采取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比较两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DSA造影结果及其与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Fugl-Meyer评测法(FMA)、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关性,同时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DSA造影检测对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观察组共检测330支血管,发现完全闭塞血管8支,狭窄率70%~99%血管30支,狭窄率50%~69%血管15支,狭窄率<50%血管27支;对照组共检测330支血管,发现完全闭塞血管18支,狭窄率70%~99%血管52支,狭窄率50%~69%血管33支,狭窄率<50%血管46支;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YP2C19基因分型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