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模块化原理将野战医疗队的模块编组规模设定在15人左右或30人左右,其中医护人员在11人左右和22人左右。模块分为4类:分类模块、手术模块、重伤救治模块和医疗处置模块。通过地震伤员仿真模拟系统模拟不同规模的野战医疗队对地震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的过程,以探索其急救能力。时间片被设定为1min,救治时间设定为1天20小时。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医疗处置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显著提高伤员通过量,增加重伤重伤救治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次之,而增加分类米快和手术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对伤员通过量无明显影响。若医务人员总数不变,分类模块内的小模块量降至1个,而其他3个医疗救治模块之一增加一个小模块,则手术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对伤员通过量并无影响,而其他两个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伤员通过量均能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战场一线或灾难现场应用野战介入救治方舱开展血管损伤院外急救的可行性.方法 开展不同类型血管损伤介入救治手术动物实验,汇总相关数据,观察手术时间,手术效果及、影像清晰度及设备可操控性,探讨其救治能力;参加卫勤演练及远程机动,检验方舱系统环境适应性及机动性.结果 共对6只实验动物实施5种8台次介入诊治手术,DSA成像性能良好;实施远程机动2次约1400 km,发动机动力保持正常,未发生机械故障.参加卫勤演练1次,舱体展开正常,舱内设备无毁损,固定设备无松动,工作状态良好.结论 研究初步证实野战介入救治方舱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战场一线或灾难现场应用野战介入救治方舱开展血管损伤应急介入救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形势下某野战医疗队手术急救物资集束化精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21年1月以来,某野战医疗队在野战手术急救物资管理中应用集束化理念精细管理,比较集束化精细管理组(集束化管理后,2021年度)与对照组(集束化管理前,2020年度)的一次性备齐手术急救物资所需时间、物资交接时间、物资完备率与物资消耗率。结果 集束化管理前,野战医疗队急救物资平均交接时间为(379±21)s,集束化精细管理后,医疗队物资平均交接时间缩短到了(175±16) s;集束化管理前,物资完备率为(92.6±2.2)%,集束化管理后,物资完备率提高到了(97.3±1.1)%;集束化管理前,物资消耗率为(90.5±3.1)%,集束化管理后,物资消耗率提高到了(96.7±1.29)%(P<0.05)。结论 新形势下某野战医疗队手术急救物资应用集束化精细管理,明显提高急救物资完备率及消耗率,加快战场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4.
院外急救车载医疗物资管理体会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随着院外急救事业的不断发展,车载医疗设备日渐齐备,已经成为急救人员必不可少的工作助手。只有确保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医疗物资储备充足,我们的院外急救工作才能更加高效顺利,为成功救治患者提供保障。我们根据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管理方法,现将经验归纳汇总,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群体烧伤伤员紧急空中转运及医学救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群体烧伤病员的空中远距离转送及医疗救援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武警森林部队大兴安岭林区的35例烧伤患者,从现场救治、医疗转送到院内救治保障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卫勤保障按准备、检伤分类、现场急救、空中转送、后续治疗阶段逐步展开。全部伤员1h内现场完成自救互救,并通过直升飞机及救护车转送到当地的医院进行急救;24h后,由专机护送转北京治疗,空中飞行距离约1600km。35例烧伤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24.06岁,烧伤面积在4%~65%,平均烧伤面积为16%,轻伤6人占17.14%,病重26人占74.29%,病危3人占8.57%。35例患者都合并吸人性气道损伤,重度吸人性损伤16人占45.71%,中度吸入性损伤19人占54.29%。全部伤员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森林火灾群体烧伤,大量合并气道吸人性损伤,现场急救非常困难;加强检伤分类与前接后送的管理,是群体伤员救治过程中防止混乱的基础;空中快速转运到后方医院接受最有效的专科治疗,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空中医疗转送的医疗与护理具有独特性,但是相对安全;利用军队医疗转运力量及医疗救治力量实行跨军兵种卫勤力量的统筹使用,可以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6.
院外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如何提高院外急救人员对“潜在急危重病”患者的识别能力,提高救治针对性和及时性,如何做好院外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也是建设数字化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1,2].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患者的现实需求,院外急救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患者希望医疗单位能掌握自己更详细的疾病信息,提供更用针对性的医疗救治.强大的院外急救信息平台不仅为信息的稳定提供保障,更决定着数据信息在不同设备、不同单位间传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决定着院外急救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急诊科如何应用急救绿色通道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快速、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后126例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与2008年10 月~2009年12月未建立绿色通道前救治的75例效果作比较.结果 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后患者死亡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救处置时间,从急诊到影像科检查完毕时间,会诊时间,患者入急诊科至达手术室交接班的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执行绿色通道前后患者满意度、临床科室对急诊工作满意度,均明显提高.结论 基层医院通过加强规范急诊绿色通道内涵建设及高质量执行绿色通道制度后,明显提高多发伤急救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加强规范急诊绿色通道内涵建设及高质量执行绿色通道制度的做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在北川地震灾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受灾地区的地理特征,医疗救援采取一级救治体系救治伤员。第一级为前出救治小分队,深入地震受灾的核心区,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第二级为野战救护所,设在县城郊区交通咽喉地段,伤员必经之地,重点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开展卫生防疫、为转运伤员做好医疗保障。基本保证近100公里的后送途中伤员生命体征平稳,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防疫队员对搜救队员和灾区群众进行集中消毒。第三级为伤员转运和后方医院救治,工作重点是专科救治,重症监护和心理疏导.实践证明此三级救治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9.
介绍俄罗斯“涅夫斯基”列车脱轨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医学救援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列车事故医学救援:①加强平时准备,包括建立救援预案、进行技术培训、保障急救药材和构建救治体系;②统一指挥,多部¨协作;③统一医疗文件,包括文件的形式、内容与管理,以保障伤员救治及时合理;④加强现场急救,力争实现与院内救治的尤缝链接;⑤实施立体后送,尤其要重视列车和空运后送。  相似文献   

10.
战伤分级救治体系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野战外科学与灾害医学存在许多共同点:如组织管理、分级救治、独特的医学理论、救治对象为大批伤(病)员、救治条件甚为困难等。目前许多国家的军队医院相继设立了长期战备医疗机构-特种医疗部队,以便发生灾情时能快速进入灾区。这同时也表明了战时环境下伤员救治体系与平时条件下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兼容性与互通性。现着重从战伤分级救治体系的起源、发展趋势以及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院外急救作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是急救过程的开始,也为院内救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院外急救现场救治的核心一院外急救医生,与院内医生一样面临准入、培养和继续教育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法国紧急医疗救助中心(SAMU)急救医生的培养模式的介绍,分析了中国院外急救医生就业与再教育现状和培养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急救医学也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包含了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两部分.院外急救是指当院外出现患者时,院外急救人员在"120"指挥调度下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予以紧急处置后,将患者送至院内.院内急救是当患者进入院内后,通过急诊、手术室或危重症等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要求院外与院内急救两者紧密链接,互为一体,不可分割,通过加强对院外医师急救技能的培训和设备的投入,优化急诊流程,加强院外及院内沟通交接等一系列措施,达到资源共享[1].从而实现快速、连续、高效的一体化救治模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此次菲律宾台风灾害的特点,分析中国海上救援队在塔克洛班市医疗救援的救助过程及救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通过舰船执行海外灾害医疗救援水平提供参考.以2013年11月19日~12月15日为期27 d的赴菲律宾执行医学救援准备、奔赴、展开、撤收等过程中的全程医学相关信息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开展的医疗救援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此次任务共诊疗伤病员2 208人.其中,陆上前置野战医院和各前出医疗点诊疗2095人,医院船主平台收治住院113人(含手术44人);开展CT、DR、B超、心电图和实验室检验等辅助检查l 482人次.快速、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高质量完成救援任务的基础;独特的救援体系及医疗模式是完成海外医疗救援任务的保证;充分的信息交流是完成好医疗救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院外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是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初期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前提[1].中暑是由于人体受高温、高湿环境或烈日暴晒的影响,引起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症.中暑多发生在夏季持续高温气候环境及无防护条件下的高温作业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院外急救主要承担对患者实施现场医疗急救、途中监护和快速转运,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伤情和病情,防止再损伤,为患者的院内救治提供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类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相继出现,现将太仓市医疗急救站急救科在院外急救活动中诊治的队单纯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1例狂犬病病例报道如下,以期引起同行在院外急救活动中对狂犬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促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迅速、准确、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安全的监护转运,为医院内的救治赢得时机。方法采用填写急救资源调查表调查的方法,从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保障、运转资金保障、救护车与医疗装备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结果截止2008年底,云南省基本上已建立了省级、州(市)级、县(市、区)级三级院外急救网络。但全省急救中心的财政经费投入和从事院外急救工作的人员均不足,在岗总人数中编制内人员占48%、编制外人员占52%;“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达73.8%,计算机调度系统的拥有率仅为3.2%;急救中心救护车和医疗设备也不足,州(市)级急救中心平均有救护车4.6辆、随车医疗设备不足4套,县(市、区)级急救中心平均只有救护车1.3辆、随车医疗设备不足1套。结论云南省院外急救资源极其缺乏,必须增加人员编制,保障运行经费,建立先进的调度系统,装备相应的救护车和医疗设备,实现院外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强化管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院外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能力,实现院外急救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采用创伤规范化流程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对于院外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2月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中心站通过120调度进行院外救治的创伤急救患者4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救流程分为两组,试验组(n=216):急救人员接受ITLS技术规范化培训后进行急救;对照组(n=216):采用常规流程进行急救。记录两组现场诊治时间、诊断准确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现场诊治时间(7.53±1.48)min,对照组(11.24±1.25)min,试验组诊治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t=28.146,P<0.05),试验组急救人员诊断准确率显著大于对照组(χ2=16.593,P<0.05)。结论 通过ITLS技术可有效缩短救治现场停留时间,减少转运途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围绕如何展开“处突、反恐、维稳、救援”医疗保障任务,武警总医院研制了卫勤指挥车、外科手术车、综合急救车、医技检查车、留观救治车、前接后送车、医疗物资保障车、后勤生活保障车为一体的车载野战医院,能达到机动性强、配比合理、救治功能齐备、操作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7·5”事件,大批伤员短时间内被送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救中心。我院随即按预案组织开展院内救治工作。调集医院医疗、护理等重点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科主任来医院集结待命。应急腾空近200张病床用于收治伤员。选调医院普外科、骨伤科、神经外科等知名外科专家成立了院内急救专家组,参与救治危重伤病员。在接诊伤员时,按伤情和受伤部位进行检伤分类、伤情评估、腕带标识和院内分类、分科(组)救治。在救治程序上,医院迅速开通了急救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绿色通道,并针对在门诊就诊的受伤群众,医院从简、从快,开展免费紧急医疗救助。对重伤危重患者各科室协作,尽快紧急手术;对于遇难不幸死亡的伤员,医院给予尸体处理后,并由党办工作人员拍照留像后交由保卫科负责妥善集中保管;轻伤患者在急诊外科、内科进行及时处理后紧急收治和疏散。参与救治的护理人员与医师之比为1.6:1,充分发挥应急护理的独特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我院累计接诊216例,248人次(其中门诊104人次,入院144人次),门诊死亡8例,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99人次。暴力事件伤员医疗救治的组织与管理有其独特的特点,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观念;及时制定相应的反恐应急医疗预案,常备不懈,适时演练,按规范分级负责,以增强应急医疗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20.
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在大鼠表皮及真皮的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脂质体鬼臼毒素在大鼠皮肤各层的分布规律。方法 观察组大鼠涂抹0.5%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对照组涂抹0.5%鬼臼毒素酊剂,分别在涂药1、2、4、6、12及24h取皮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仪(CLSM)扫描,观察单位面积鬼臼毒素的荧光量。结果 鬼臼毒素24h荧光值曲线下面积(AUC),表皮层中观察组是对照组的1.5倍,真皮层中是2.3倍;对照组在涂药2h后,表皮和真皮的荧光量即达到峰值(分别为1585.52/μm2和2005.66/μm2),在4h后荧光量迅速降低;而观察组在4h前,表皮和真皮中的荧光量较低,6h后逐渐增高,在12h达峰值(分别为(750.28/μm2和1073.08/μm2)。结论 脂质体制剂使鬼臼毒素在皮肤中缓慢释放,并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