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主要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其疗效尚未获得明确的临床证据.IPF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为成纤维细胞,干扰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对抑制IPF的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重点论述IPF的诊断标准并综述成纤维细胞在IPF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以弥漫性肺泡炎和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生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IPF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成肌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增多是目前学术界认为最为重要的IPF发生致病的主要机制。同时氧化/抗氧化失衡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是其发病重要机制之一。纠正体内氧化/抗氧化失衡能减轻肺纤维化的程度,因此有望成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一种新方法。该文就近年来氧化应激反应在IPF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7,(4):472-475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严重损伤性肺部疾病,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在临床上肿瘤患者使用博莱霉素治疗后,少数患者出现肺纤维化病变。目前博莱霉素已被广泛用于制备IPF动物模型。本文对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与临床IPF的作用机制、病理变化等进行对比评价,以期对IPF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复杂、与年龄相关的肺纤维化疾病,其发病过程表现出进行性与不可逆性,最终导致患者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近些年的研究证实自噬参与了IPF的发生发展。本文回顾总结了自噬和IPF相关的临床研究、动物和细胞模型研究以及基于自噬的药物治疗研究,希望对阐明IPF的病理机制和药物研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自1892年首次报道慢性间质性肺病的组织病理学以来,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仅个别药物可能对IPF具有潜在益处.依据2011年《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治循证指南》,本文简要综述指南提出的4种IPF药物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肺间质性疾病,以肺泡上皮损伤、纤维细胞增殖、肌成纤维细胞形成、细胞外基质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CXCR4是纤维细胞主要的趋化因子受体,CXCL12是CXCR4的唯一配体。大量研究表明,在缺氧、HIF-1α、PI3K-Akt-mTOR路径的调节下,CXCL12/CXCR4生物轴(CXCL12/CX-CR4biological axis)能促进纤维细胞增殖、肌成纤维细胞形成、细胞外基质沉积,加速肺纤维化发病进程。该文将就CXCL12/CXCR4生物轴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进行性加重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相关病因尚未明确.近期研究发现了IPF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IPF的发病机制、诊断的最新研究,以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免疫细胞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慢性进展性肺间质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预后差、病死率高。现有指南仅推荐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用于IPF治疗,但二者均因价格昂贵导致临床应用受限。虽然IPF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但是免疫细胞及其相互作用在IPF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研究热点,通过总结分析IPF相关的免疫细胞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不可逆、进展性、致死性的慢性肺纤维化疾病,其进展较快,存活率较低,缺乏有效诊疗手段和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IPF治疗药物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全球新批准并上市的治疗药物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处于研发I、II期的有10多种,另外也有一些曾经有希望但已经不推荐用于IPF治疗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纤维化性间充质性肺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死亡率高。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雷帕霉素)靶点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机体生长、代谢和存活方面起着核心调控作用。在IPF疾病进程中,mTOR信号通过调控多种细胞功能缓解肺纤维化。抑制mTOR信号可诱导肺泡上皮自噬,抑制上皮细胞损伤、凋亡和炎症反应以保护上皮细胞;同时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活化,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抑制胶原合成和分泌;抑制mTOR信号还可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肺部纤维化因子的释放,抑制纤维化进程。以mTOR为靶点治疗IPF在临床上也具有一定可行性,目前以mTOR为靶点的临床在研药物有西罗莫司、奥米帕西(omipalisib)和HEC-68498。本文综述mTOR信号通路在IPF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mTOR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成为热点。一些细胞因子与IPF关系密切,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引导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至损伤处,直接诱发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促进胶原合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 FGF)与成纤维细胞增殖有关。此外,相关蛋白如赖氨酰氧化酶相关蛋白2(LOXL2)、ανβ6整合蛋白和溶血磷脂酸1受体(LPA1)等均为新的IPF治疗靶点。目前针对IPF治疗靶点的药物相继进入临床试验,吡非尼酮(Pirfenidone)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剂;尼达尼布(Nintedanib)为三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PDGF、VEGF和FGF受体;Simtuzumab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作用于赖氨酰氧化酶相关蛋白2(LOXL2),阻断胶原交联,正处于IPFⅡ期临床试验。STX-100是一种人源化ανβ6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ανβ6整合蛋白结合,阻止后者激活TGF-β。  相似文献   

12.
《中南药学》2017,(5):631-634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细胞间质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种或2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可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减轻不良反应,增加治疗靶通路,是目前IPF研究的关注热点。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是FDA首次批准治疗IPF的多靶点治疗药物,其联合用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IPF的多靶点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讨论联合用药的利弊,浅谈中医在治疗IPF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肺成纤维细胞在肺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一种严重的肺间质疾病,主要病理特点是早期的弥漫性肺泡炎,后期大量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殖转型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进行性异常积聚并取代正常的肺组织结构。其发病原因很多,如病原微生物、粉尘、药物、化学制剂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导产生肺纤维化,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其发生过程中,肺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自身的异常增殖与转型,大量分泌细胞外基质直接触发PF和作用于上皮细胞及一些炎症细胞间接参与PF进程。该文通过整理成纤维细胞在PF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最难治的慢性纤维化肺部疾病,其死亡率甚至超过许多癌症.尽管过去十年间IPF临床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2011年《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治循证指南》依然宣布到目前为止IPF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本文综述最近几年国内外有关IPF治疗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IPF治疗药物的研发前景,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及其研究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程钱  孙明辉 《中国药师》2020,(10):2019-2024
摘要:吡非尼酮(PFD)作为一种新型抗纤维化药物,在临床上已经成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一线用药。前期多项体内外研究中,PFD均表现出明显抗纤维化活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部分患者表现出肺部纤维化特征。本文从IPF的发病机制和PFD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研究、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并探讨其用于COVID-19伴肺纤维化患者对症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发病机制以及 IPF 患者凝血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3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设为观察组,32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检查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凝指标、肺高分辨率 CT 及肺功能,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IPF 患者血液中 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 IPF 患者体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检测能够反映肺弥散能力,进一步判断肺纤维化的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种分化能力,可以直接迁移到损伤组织中并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还可以分泌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外泌体,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与年龄相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临床上使用的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仅能缓解症状。MSCs在治疗IPF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就目前关于MSCs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理机制以及该疗法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汤玉华  庞燕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18-118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局限在肺部,引起弥漫性肺纤维化,多为隐袭慢性发病过程,易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粟粒性肺结核、原发性支气管肺泡癌等,硅沉着病患者合并特发性肺纤维化更易被漏诊。笔者在职业病临床工作中,发现了3例硅沉着病合并特发性肺纤维化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特发性肺纤维化(Id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慢性间质性肺病原因不明类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刺激性干咳,双肺闻及Velcro罗音,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弥漫性网状阴影,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障碍,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衰竭而病死。肺纤维化一旦形成很难治愈,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随着对本病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诊治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IPF诊治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增强化学发光(CL)的方法检测8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E)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的肺灌洗液(BAL)全细胞的CL。IPF患者BAL细胞的自发发光显著高于对照(P<0.01),而其刺激发光竟高达对照的11倍(P<0.001),说明IPF患者肺组织的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的反应性氧中间物(ROI),后者可能是造成肺损害的原因。此外还对5例IPF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前后BAL细胞的CL进行了比较,3例接受激素后临床明显好转,其BAL细胞的C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2例治疗后无好转的患者其BAL的CL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本文以化学发光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