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揭示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和内侧副韧带(MCL)部分损伤后内源性竞争性环状RNA(circRNA)与微小RNA(miRNA)及信使RNA(mRNA)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探讨阻碍ACL损伤后内源性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兔正常和部分损伤的ACL及MCL组织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进行全转录组建库测序,并通过差异分析确定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鉴定核心基因,并建立内源性竞争性circRNA-miRNA-mRNA网络。结果 :兔正常和部分损伤的ACL及MCL在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及胶原沉积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得到16个核心基因,并构建了6个核心基因的circRNA-miRNA-mRNA网络。结论 :兔正常和部分损伤的ACL及MCL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通路和核心基因的表达趋势存在明显差异,这为进一步研究ACL损伤内源性修复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交叉对比兔前交叉韧带(ACL)与内侧副韧带( MCL)部分损伤前后环状RNA表达差异,并进行功 能分析,探讨ACL 内源性修复障碍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对兔ACL 及MCL 组织环状RNA建库测序,筛选符 合标准的差异环状RNA,并用qRT-PCR 验证,对筛选的差异环状RNA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 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并构建其ceRNA网络。结果:各组中共筛选出308 个差异环状RNA,GO 和KEGG分 析表明,ACL 与MCL 损伤后的差异环状RNA在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与凋亡及mRNA 转录与蛋白翻译 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ACL 与MCL 损伤后的ceRNA网络差异显著。结论:环状RNA在ACL 与MCL 损伤后的差 异表达谱中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ACL 损伤内源性修复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兔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部分损伤后自噬的存在,并比较损伤后不同时间两者之间自噬的表 达差异,探讨其愈合能力差异与自噬的关系。方法: 3 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 只,随机选取3 只作为对照 组,其余兔建立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部分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5 组,各组分别在造模后3 d、1 周、2 周、4 周、 6 周取材。H-E 染色观察损伤部位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损伤部位超微结构变化,免疫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 白Beclin 1、LC3Ⅱ/Ⅰ、p62 表达水平,RT-PCR 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ATG-5 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 部分损伤后3 d、1 周、2 周、4 周、6 周5 个时间点,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愈合趋势,观察 到自噬小体的存在。与对照组相比,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LC3Ⅱ/Ⅰ、p62 在前交叉韧带中的高表达更为显著, 在内侧副韧带中的表达更早恢复至正常水平,并继续降低;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lin 1 在前交叉韧带中始终 处于高表达状态,峰值出现在1 周,内侧副韧带高表达峰值出现在2 周,此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兔前 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部分损伤后自噬相关因子的表达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损伤后 不同时间点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中自噬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自噬的过度激活可能导 致其内源性修复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了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的粘弹性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依据。方法 对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结果 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以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了回归系数和拟合曲线。结论 内侧副韧带7200s应力松弛、蠕变量小于前交叉韧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的研究多集中于软骨、后外侧结构及关节的松弛度等方面。 目的:观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取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在200 N载荷下,测试膝关节屈曲0°,30°,60°,90°位时,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后将12具标本的后交叉韧带全部切断再进行相同的测试。 结果与结论:膝屈曲0°和3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压应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膝屈曲30°~90°位时,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随着角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膝屈曲60°和9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拉应变较断裂前明显增大(P < 0.05),其中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拉应变,而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在后交叉韧带完整情况下膝屈曲60°时为压应变。说明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对30°内的膝关节运动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内、外侧副韧带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及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附着部位、运动状态及其损伤后检查等作一综述。 L achmann试验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利用自身材料 (如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肌腱 )转移重建前交叉韧带 ,手术时间应在伤后 4~ 8周内进行 ,并提出以这些组织结构修复前交叉韧带出现的弊端 ,以及以髂胫束作为替代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通过比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相对数量和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韧带的组织学性能。 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兔保持较低生理负荷和活动度时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的变化。 方法:24只成年雄性家兔双侧膝关节配对为自身对照,实验侧行后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对照侧只暴露后交叉韧带而不切断,造模后第8,16,24,40周随机处死6只实验兔。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对数量。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8,16,24周两组内侧副韧带胶原分布、排列无明显差别;40周时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稀疏。②天狼猩红染色结果:8,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总和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40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 < 0.05);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侧副韧带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16,24,40周时实验组比值显著分别小于对照组(P < 0.05)。说明兔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短期内对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特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对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的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例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对双束股骨及胫骨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结果 后交叉韧带的双束股骨止点中点至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8.52±1.81)mm和(11.63±1.81)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67±0.55)mm和(10.32±1.23)mm;胫骨止点中点至胫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8.43±1.21)mm和(14.52±2.31)mm,至胫骨内侧软骨边缘的距离分别为(47.44±6.23)mm和(45.95±6.32)mm。双束股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107.12±15.25)mm2和(65.35±10.27)mm2;胫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50.07±11.33)mm2和(51.08±10.22)mm2。 结论 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双束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背景: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易导致继发性的半月板及软骨损伤,长期慢性损害会引起骨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关于内侧副韧带断裂所致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的力学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对膝关节半月板及软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一名健康志愿者行膝关节CT和MRI检查,获取其影像资料,将扫描数据依次导入Mimics、Geomagic及Solidworks软件,经配准融合后建立正常膝关节三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不同程度损伤的模型,共分为4组,包括:(1)内侧副韧带完整;(2)内侧副韧带深层断裂;(3)内侧副韧带浅层断裂;(4)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最后导入Ansys软件,对膝关节施加3种模式载荷:(1)股骨顶端施加10 N·m外翻力矩;(2)股骨顶端施加4 N·m内旋力矩;(3)股骨顶端施加4 N·m外旋力矩。分析4组模型在不同载荷下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在膝关节伸直位,对膝关节施加10 N·m外翻力矩时,内侧副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后外侧半月板总体应力均增加,关节软骨应力变化不明显,并且当内侧副韧带浅层出现断裂后外侧半月板应力峰值明显增大;(2...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与后交叉韧带粘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研究了10具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的拉伸力学性质和粘弹性力学性质,对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进行单向拉伸实验,得出了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伸长比、弹性模量.对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得出了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和曲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以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了回归系数,很好的拟合了实验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的拉伸强度极限、最大应变等大于后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7200s应力松弛、蠕变量小于前交叉韧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方法:应用Pubmed、中国知网医学全文期刊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的方法.结果: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参考MRI以及结合临床查体等,治疗方法主要为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术.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诊治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高频超声与MRI检查的对比。方法选择临床拟诊为膝关节MCL损伤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全部患者行高频超声及MRI检查,并与关节镜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诊断吻合度的差异。结果 52例临床拟诊膝关节MCL损伤患者中经关节镜证实,43例为MCL损伤,6例为滑囊炎及钙化,3例正常。以关节镜手术结果为标准,高频超声诊断膝关节MCL损伤41例,滑囊炎2例,钙化2例,阴性7例;诊断符合率84.6%,误诊率15.4%,漏诊率0%。MRI诊断膝关节MCL损伤42例,滑囊炎2例,韧带钙化2例,阴性6例;MRI诊断符合率86.5%,误诊率13.5%,漏诊率0%。MCL损伤患者中,超声诊断Ⅲ级损伤10例,Ⅱ级损伤18例,Ⅰ级损伤13例;MRI诊断Ⅲ级损伤10例,Ⅱ级损伤20例,Ⅰ级损伤12例。高频超声同MRI一致,对膝关节MCL损伤的诊断吻合度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985,P=0.000)。结论高频超声有助于膝关节MCL损伤的诊断,可作为膝关节MCL损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鼠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内侧付韧带的损伤拉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是为了观察鼠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在拉伸损伤后的病理变化.股骨-ACL-胫骨和股骨-MCL-胫骨复合物取自20只雄性Wistar大鼠,复合物拉伸应变分别为10% 或20%,拉伸时间分别为10 min或30 min.将拉伸后的样本于10%的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进行奥新兰-PAS及HE染色.结果发现未拉伸的对照组, ACL基质较MCL者含有更多的黏多糖; 当拉伸应变为10%时,ACL的大部分细胞被拉长呈纺锤形,并出现细胞核固缩,时间越长,核固缩现象越严重,MCL除细胞核改变外还伴有胶原的损伤;当拉伸应变为20%时,ACL出现核溶解及胶原撕裂,而MCL在拉伸不到20%时自胫骨连接处撕脱.拉伸后的 ACL和MCL样品从外观上依然完好而在显微镜下可明显看到细胞或胶原的损伤.韧带拉伸损伤首先发生于韧带细胞,进一步的拉伸会扩展到胶原纤维,细胞的严重受损对韧带的修复极其不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的断面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诊断膝部韧带病变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利用27例正常成人膝关节标本制作连续断面,其中矢状断面9例,冠状断面12例,横断面6例。通过横、矢、冠状断面标本,观测膝关节韧带的断面形态特征及定量测量。结果矢状面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分别为(29.66±4.21)mm、(40.26±6.81)mm,厚度分别为(10.03±1.97)mm、(11.24±3.50)mm。冠状面上前、后交叉韧带长径分别为(15.18±3.25)mm、(18.79±3.35)mm,短径分别为(6.37±1.32)mm、(8.03±1.46)mm;胫、腓侧副韧带长度分别为(102.85±19.64)mm、(45.52±14.91)mm,厚度分别为(2.63±0.72)mm、(3.43±1.04)mm。髁间隆起的横断面上胫、腓侧副韧带长径分别为(21.98±11.95)mm、(5.25±1.93)mm,短径分别为(2.03±0.59)mm、(2.87±0.64)mm。结论 (1)观测交叉韧带最好的断面是膝关节正中矢状面,其次是正中旁开1个矢状断面。除厚度外,在矢状面上前后交叉韧带长度、股、胫骨附着区宽度均有明显差异。(2)胫、腓侧副韧带在连续的冠状断面及横断面上均可显示,以冠状断面配合横断面相对为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 ACL)不同部位部分损伤后ACL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共选用28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A、B组各12只,分别于兔单侧ACL中部和ACL近胫骨1/3处制作部分损伤,对照组4只不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于实验后2个月,A、B组均于实验后2、4、6个月各取4只兔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ACL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 A组和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损伤侧膝关节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各相应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A、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A组和 B组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各相应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CL不同部位的损伤均会导致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及本体感觉下降,且不同部位的损伤导致的本体感受器及本体感觉变化无差异,其机制可能与韧带内血管对总体血供影响不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LCL)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避免2个股骨隧道相互干扰,为ACL和LCL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屈膝12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在股骨外髁外侧面寻找后外侧角(PLC)结构,钝性分离LCL,并钻取LCL隧道。标本进行CT扫描,在CT片上观察隧道碰撞数,并计算两个隧道的最短距离。结果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3.9±2.4)mm;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2.7±1.9)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4.4±2.6)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3.2±2.1)mm。在30例标本中,共发现6例隧道碰撞,碰撞的几率高达20%。结论我们发现两者隧道发生碰撞的几率高,临床一期解剖重建时,术前应做个体化准备,规划好LCL重建所需股骨隧道的长度和隧道直径,从而规避与ACL股骨隧道的碰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前交叉韧带力学特性对膝关节有限元模拟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基于医学图像数据重建包含主要解剖结构在内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考虑韧带的横观各向同性特性;用同一种韧带本构方程对3种不同前交叉韧带应力应变力学实验曲线进行参数拟合,对比不同的前交叉韧带力学参数对膝关节运动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不同的前交叉韧带力学特性会得到不同的膝关节位移结果,前交叉韧带内的应力及应变大小有很大变化,但分布的趋势基本相同。结论选取不同前交叉韧带力学特性曲线会影响膝关节有限元分析的仿真结果,今后在关节组织力学性能的设置、模型的构建及验证中要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可能与胫骨近端解剖学形态有关,而胫骨平台后倾角作为膝关节的解剖因素之一,有关其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性的研究成为热点。目的:分析胫骨平台内、外侧后倾角大小及其差值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314例患者的膝关节MRI影像,根据前交叉韧带影像学表现分为正常组123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107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组84例,测量3组之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两者差值,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1)314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与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组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均大于正常组(P <0.05),3组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表明,内胫骨侧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阈值为10.50°,曲线下面积AUC=0.676[95%...  相似文献   

19.
背景: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损伤后引起膝关节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严重可致膝关节病废。 目的:就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讨论,旨在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最近20年有关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方面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后交叉韧带、韧带重建、损伤”,英文检索词为“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ligament reconstruction;Injury”。 结果与结论:目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仍不如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后交叉韧带重建关键在于移植物的选择、骨道的定位、移植物植入张力及固定方法,与患者的依从性及术后康复锻炼也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显示缺少有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来对比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