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张江科学城院外心脏骤停事件发生特点和急救现状,为健全该城区院外公众急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一2017年7月在张江科学城地理规范范围内的558例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资料,采用Utstein模式进行转录,对其一般资料、心脏骤停资料、现场急救情况和患者结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资料OHCA事件发生高峰是6:00-11:59时段(P<0.01),约73.30%的OHCA事件发生在居民区家中,心脏骤停的病因以心源性为主(368例,65.95%),被目击的OHCA事件仅14例(2.51%),急救响应时间(14.10±5.33)min,首次监测心律均为不可除颤心律,仅1例患者被实施了旁观者CPR,而旁观者除颤率为0,186例患者具有专业复苏措施记录,但无1例恢复自主循环。结论张江科学城OHCA院外公众急救现状不容乐观,今后可通过加大公众急救参与度,加强AED科学化配置,加快OHCA注册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院外公众急救体系,进而改善该城区OHCA存活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60岁以下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CA)患者行院外现场心肺复苏抢救措施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北京市朝阳区院外急救中60岁以下CA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的病例110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8例,占7.27%,7/8是在4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结论 尽早实施心肺复苏和除颤可提高CA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建议在居民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及AED除颤技术等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在院外医疗监护条件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影响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6年~2010年间北京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出诊过程中医疗监护下发生心脏骤停的31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男203例,女105例,男女比值为1.97.其中心脏骤停发生在现场的占80.82%,发生在转运途中的占19.19%.出院存活者为41例,占12.9%;仅脑复苏成功者35例,占11.01%;持续植物生存状态者3例,占0.95%;现场自主循环恢复者67例,占38.96%;无效172例,占54.09%.去除无效患者,总有效率为45.92%,其中脑复苏总体成功率为23.9%.心脏骤停四种即刻心律中,以室颤、无脉性室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组(P<0.01).结论 院外急救人员应将各种复苏措施综合成一个整体系统,针对不同情况优化团队复苏策略,多路径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结果 男性95例(52.8%),女性85例(47.2%).男性平均(72.3±15.7)岁,女性平均(76.2±15.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心电图表现为室颤(VF)的有11例,占6.1%;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PEA)的有71例,占39.4%;表现为心室停搏的有98例,占54.4%.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176例有现场目击者,占97.8%.有19例在第一时间进行了CPR,占10.5%.患者家属主诉心脏骤停时间平均时间为(10.5±6.4)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7.3±3.7)min,12 min以下的有163例,占90.5%.急救人员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以及使用相应的急救药物等,基本遵循AHA指南(2005).结论 提高患者家属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是基础.加强公民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培训是关键.救护车快速反应能力是前提.急救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根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急救心脏骤停者复苏存活出院的因素.方法 分析全部47例接受院外心肺复苏、住院并存活出院的心脏骤停者(存活出院组)和随机抽样的同期接受院外现场复苏、入院但在院内死亡的47例心脏骤停者(对照组)的资料,进行多项目对比分析.结果 存活出院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心源性发病比例数、骤停时室颤比例数、估计骤停时间、骤停至按压时间、骤停至第一次除颤时间、骤停至颈动脉搏动出现时间、现场时间、骤停至到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复苏后窦性心律比例数、复苏后血氧饱和度值、入院前出现自主呼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肾上腺素平均用量、气管插管比率、使用自动呼吸机比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时间因素如缩短心脏骤停至开始按压时间等,是提高达到院外复苏存活出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重症,是急诊医学中的难题,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技术不准确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死亡率极高.据报道发生在院内的心脏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可达46.95%[1].而发生在院外的患者复苏成功率<2%,美国部分地区的相关报道可达7%以上[2].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体外心肺复苏(ECPR)患者复苏失败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6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1例心脏骤停并实施体ECPR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复苏失败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复苏成功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对比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心脏搏停ECPR患者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ECPR患者复苏失败的发生率为43.90%。失败组院外心脏骤停占比、心脏停搏持续时间、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体外膜肺氧运行时间、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均高于成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院外心脏骤停、心脏停博持续时间及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均为影响体ECPR患者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OR=2.7352、3.323、2.78,P<0.05)。结论 院外心脏骤停、心脏停搏持续时间及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均为影响ECPR患者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患者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患者,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无主心率者11例(52.3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9.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心脏骤停是一种对人体危害非常大的疾病,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虽经心肺复苏但自主循环恢复伴有良好的神经功能状态的患者极少,长期生存率极低,是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难题。各个国家对长期生存率研究数据不同且也较少,影响脑复苏的因素较多,就本例老年患者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进行心肺脑复苏成功全程报告,并进行探讨,以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Resuscitation, CPR)技术的不断进步,复苏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ump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率已显著提高(40%~60%)[1].然而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并未减低,即使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67%.  相似文献   

11.
1导言2000年指南有关复苏后救护的推荐中,缺乏关于心脏骤停神经脑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支持的临床研究数据。新指南中此章节总结了近几年来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系统及代谢方面异常的认识。复苏后救护的即刻目标:①使心肺功能和组织灌注最佳化,特别是脑的灌注;②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运到医院急诊室,然后送至有适当设备的危重症监护室(ICU);③明确促发心脏骤停的病因;④采取措施,预防心脏骤停复发;⑤采取措施,提高神经系统长期、完整存活。2提高复苏后的预后复苏后的救护是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院外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由于受人员、技术、设备的限制,使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很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国内报道院内复苏成功率一般在10%~20%左右,而院外更低,资料统计成功率在1.2%~1.4%。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复苏模式,以指导广大院外急救工作者。笔者根据十余年院外急救工作经验并结合院外心肺复苏的特点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可有效提高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存活率.近年来,国外开发了基于短信或手机APP的OHCA第一响应人调度系统,并通过类实验研究证实其弥补院外专业急救空窗期,有效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实施率和成功率,改善OHCA患者生存率和预后.本文围绕国外OHCA第一响应人调度系统的相关概念、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院外与院内无缝隙链接对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 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2004年5月~2011年5月间收治228例猝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108例,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并接回急诊科的猝死患者,整个心肺脑复苏抢救均由同一团队完成,B组120例,急诊科医生接诊"120"急救中心的猝死患者;采用自主循环恢复、存活等2项指标,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 院外与院内无缝隙链接对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出院率优于传统复苏组.结论 院外急救与院内急救工作完全由一个团队完成,抢救连贯,猝死患者预后及转归明显优于传统复苏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总结天津市急救中心2004年1月~2006年3月接诊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173例中复苏成功的36例病例,分析其恢复情况及复苏成功相关因素。结果36例复苏成功患者,平均白1主循环恢复时间16.9min、自丰呼吸恢复时间35min。CPR开展得早日质量高,医务人员技术较高,均与心肺复苏成功有关。结论早期高质量的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CPR实施者的个人技术与院外急救单位的整体配合与复苏成功密切相关;缩短反应时间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心脏停搏者进行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进入一个复杂而持久的阶段,称为心肺复苏后时期,它以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描述的是缺血缺氧后早期各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全身炎症反应相关。本文对心肺复苏后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做一介绍。尽管在心脏停搏后心肺复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自主循环恢复后常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和其它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相当高的死亡率,只有极少数复苏成功患者存活并重返社会。根据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统计的3585例院外发生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约30%重新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城市院外心肺复苏的现状,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 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接诊由120转送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例153例的情况.结果 急诊复苏成功率3.91%,存活率1.96%;院外急救措施缺乏;各种急症从发病呼救至达到医院平均时间34.2 min~116.2 min.结论 普及CPR知识,加强院外急救人员BLSD-ACLS培训和复训,提高现场和转运途中的复苏技术,改善急救没施,缩短呼救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等是提高院内复苏成功率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心源性猝死是一项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安全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死亡人数仍位居世界首位,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其中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实施率低于5%,成功率低于1%。在院外突发紧急情况下,我国专业急救人员无法在短短的4分钟黄金时间内及时赶到施救。如果现场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内紧急施救将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国内专家呼吁,应在公共场所执勤的警察、保安等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其在突发事件现场能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保安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在公共场所24小时值守,常常成为心脏骤停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之一,往往也是第一时间的发现者和施救者。如果他们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拥有积极的信念和态度,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将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然而,目前国内保安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心肺复苏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对保安人员心肺复苏相关研究做如下综述,为我国开展针对性的保安人员心肺复苏培训普及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演变和进展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是一个令人关注和十分活跃的医学研究领域。在美国,据估算每年院外心脏骤停的死亡数约25万,虽然对CPR的研究和教育已进行了数十年,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仍然很低,平均约6%或更低。由于其存活率低,进行临床试验有相当大的难度。既往的短期后果终点试验在设计上受到限制,规模过小,难以随机化,因而如何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存活率是心血管急救学界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200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发表,是全世界急救医学界的一件大事,是心肺复苏学及心血管急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海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死亡患者各相关因素与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2008年上海市宝山区院外急救全部死亡病历进行查阅、汇总和统计。结果上海市宝山区院外死亡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死亡人数在院外急救总人数中所占比人呈逐年下降趋势,创伤死亡患者在院外死亡患者中所占比例远高于中心城区.结论城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死亡患者在年龄分布、病种构成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