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意教授对泄泻的中医治疗有着独到的经验。认为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实泻以湿邪为主,久泻以脾虚为主。实泻治以祛湿兼清热或温寒,久泻治以益气健脾,兼以疏肝补肾。辨证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脾虚泄泻,肾阳亏虚。  相似文献   

2.
1 清热燥湿法治湿热泻 ,法出 3 4〔1〕条“太阳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凡泻皆有湿邪 ,内经谓“湿胜则濡泻”,若湿热邪 ,二者相合致病 ,则为湿热泻 ,故仲景不选白虎汤 ,而用是方 ,因石膏知母仅清阳明气分之热 ,芩连则兼有清热燥湿之功 ,本方重用葛根解肌热 ,升胃气 ,也是特点 ,无论有无发热 ,只要符合湿热泻的脉舌症 ,用之皆有良效。2 湿中补脾法治虚寒泻 ,法出 2 77条〔1〕“自利……宜服四逆辈”,第 3 86条“霍乱……理中丸之”。泄泻每伴呕吐 ,2 73条“太阴之为病 ,时腹自痛”。人参、白术、甘草补脾 ,白术又能燥湿 ,干姜温中散寒…  相似文献   

3.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是慢性腹泻的病机核心,其治疗方法有健脾止泻、运脾化湿、调和肝脾、温肾固脾、健脾养阴和涩肠止泻.其治法特点为久泻治虚,重在调脾;健脾益气,理气升阳为先;分利水湿,健脾渗湿为要;久泻止泻,宜通宜消;掌握时机,适时收涩.  相似文献   

4.
曹露  徐陆周 《中医学报》2020,35(8):1705-1708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以脾虚为本,因胃肠道感染而受湿热之邪,脾虚及肾表现为肠道持续性低度炎症,发为"泄"之腹泻时作。每遇郁怒、饮冷、感寒,因感受风邪或因肝郁而诱发加重,发为"泻"之泻下如注。病久可表现为肾虚之下利清谷、黎明作泻。其中脾虚为发病之本,湿邪为发病之关键,病性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病位在脾和大肠,涉及肝肾。治疗上重于扶脾,兼清湿热,疏肝调脾,温肾助阳,治以温清并用,寒热同调,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王爱华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名中医王爱华教授认为脾胃气虚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热毒为下血之因,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肠疡为局部病理表现,日久则病及于肾,脾肾双亏,提出健脾助运是根本、调气和血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致病原因复杂,究其本源,脾胃虚弱,湿邪内生,蕴久成毒,毒侵肠络,血败肉腐,痈疡内生为基本病机。临床上根据UC特点可从“痈疡”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消”为主,湿热毒邪盛者予黄连、黄芩、败酱草等苦寒清消,脓多者予黄柏、苍术、薏苡仁等燥湿排脓以消之,便血多者予地榆、马齿苋、大血藤、茜草、白头翁等药凉血活血以消之,后期仍有腹痛、里急后重者予木香、当归、白芍、丹参等药调气和血以“托”之,缓解期脾胃虚弱者予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日久累及肾阳者予四神丸健脾温肾以“补”之。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用药,同时配合自拟“青赤散”灌肠方,直达病所,内外兼治,可有效诱导缓解并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 征的小儿常见疾病。发病机理总在脾病湿盛。常分为暴泻和 久泻。暴泻多属实,有伤食泻、风寒泻、湿浊泻、湿热泻之 分;久泻多属虚,有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之别。腹泻治则,  相似文献   

8.
查和萍教授从湿邪致病为主,兼以肝脾肾亏虚、久病致瘀阻络论治颈源性眩晕,认为湿盛困脾而气机不畅、脾虚不运则生化无源,均可导致颈椎病眩晕的产生。因此提出健脾升阳祛湿,兼顾调理肝肾,辅以活血化瘀的治法,临床上以查氏颈眩晕方治疗颈源性眩晕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而肠氵辟又是对痢疾的统称。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六淫《诸病源候论》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本条指出脾虚虽为本,但风邪侵袭是本病的病因,久而不愈则为“久痢”,是本病的病机。 1.2 饮食不节《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氵辟”。肠氵辟之主症是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飧泄、身热,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甚相吻合。 1.3 湿热滞肠《血证论》中总结出“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著者。有为肺经遗热,传入大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入肠者”。其所论虽中气虚为本,但湿热下注、肺经遗热、肝经血热渗入肠则为客邪。 1.4 肝气乘脾《内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餮泄、少腹痛”。即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为病因,肝木克脾土为病机。  相似文献   

10.
介绍王长洪教授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关乎肝、脾、肾三脏;治疗以疏肝、健脾、温肾为法。初期治以疏肝健脾,后期治以健脾温肾,病久者肝、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11.
周艳阳 《中医学报》2011,26(5):556-558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张东岳教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张东岳教授运用健脾补气、和胃渗湿,清热利湿、调气化滞,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温补肾脾、涩肠止泻,柔肝健脾、止泻止痛,益气健脾、养血化滞等六法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的经验.结果:张东岳认为脾虚夹湿为炎症性肠病主要病机,久病及肾,湿邪、气滞、脾虚贯穿于本病始终.结...  相似文献   

12.
小儿泄泻的致病因素较多,如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均可导致泄泻.其病变部位在脾、胃、大小肠.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节或喂养不当,易损伤脾胃,健运失职.对本病的辨证,要根据小儿脏腑未充实的特点,结合临床实际症状而定.脾湿泻本型多见于夏秋季节署多挟湿,湿盛困脾,健运失职所致.证见水样泄泻,色淡黄,气味不臭,不烦不渴(或渴不多饮),兼有恶心,呕吐,精神倦怠,食欲减退,苔白腻,舌质淡红,脉缓滑,指纹深紫.治法健脾利湿止泻。方药苍术白术茯苓藿香猪苓薏苡仁大腹皮车前子.方解本型治疗重点在湿,湿盛则泻,湿邪困  相似文献   

13.
李顺民教授承袭国医大师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从“脾肾相关”治疗肾性蛋白尿的思路。认为肾性蛋白尿的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为本,兼以湿热、湿浊、瘀血、风邪扰肾为标;治疗以健脾补肾为治疗总则,兼顾利湿、清热、祛风,并在治疗的全过程注重调畅气血。健脾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肾常用参芪地黄汤加减。通过调理脾肾脏腑气血,可协调五脏,保护肾脏。  相似文献   

14.
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是"伏气"伏于太阴、厥阴二处,久稽致病。病机主要是湿热疫毒留滞肝脾,以致湿热瘀相连,肝脾肾虚损。临床上以六经分证为主导结合脏腑辨证分型论治,治疗时以经方为主,博采群方融汇之予以相应处方。治疗上疏肝健脾、利湿解毒诸法同用;以四逆散调和肝脾,开达少阳,透邪外出,贯穿始终;以茵陈配山栀子为退黄特效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熟读研析《湿热病篇》,将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经验概括为宣表散湿、理气化湿、清热祛湿、健脾运湿、祛风胜湿等治湿大法,充分展现了薛生白分焦论治及根据湿邪对脏腑的影响,注意治理肺脾肾三脏的化湿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6.
带下辨治     
带下病因虽多 ,但总与湿邪有关。湿邪影响任、带二脉 ,以致任脉失固 ,带脉失约。《傅青主女科》云 :“夫带下俱是湿证。”湿又有内、外、寒、热之分。因脾虚运化失健 ,水湿流注下焦 ,是为内湿带下 ;因经期或产褥期不注意卫生 ,湿毒之邪乘虚侵袭胞宫 ,是为外湿带下 ;脾肾阳虚 ,湿从寒化则为寒湿带下 ;湿困日久 ,郁而化火 ,或肝经郁热挟湿下注 ,则为湿热带下。治病必求于本 ,根据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的辨证原则 ,治带下当以祛湿为主 ,并辨清湿之内、外、寒、热而论治。1 脾虚湿滞 健脾化湿  《医学心悟》云 :“大抵此…  相似文献   

17.
正莫燕新老师深研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以湿浊内扰,瘀血内阻证为主要病机,脾肾两虚是主要病理基础,主要病位在脾肾二脏。多年来在使用益肾健脾、泻浊化瘀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认为肾的精微封藏失职和脾的运化水谷功能障碍,湿浊内扰,瘀血内阻是因为肾的气化功能失常而致体内湿浊难以正常排泄,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致气血生化乏源内生湿浊,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日久产生瘀血内阻,是中医所谓"关格""虚劳""水肿"及西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原因,故以"益肾健脾"达到脾肾的"藏"的功能恢复,以"泻浊化瘀"达到湿浊得出,瘀血得除而使得脾肾正常"泻"的功能恢复。据此拟"莫氏肾衰  相似文献   

18.
病因病机 湿邪为重浊黏腻之邪,性属阴,其致病特点有如下几点:①来去徐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较固定。②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而脾为阴土,脾气为湿邪所困,升降受阻,运化不健,形成水湿内停。③湿性黏腻重浊,临床症状以重、闷、呆、腻、濡为主。④湿邪多与夏令热邪协同致病,形成湿热中阻。  相似文献   

19.
慢性结肠炎患者常有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的“腹泻”属于“久泻”范畴,主要由于脾虚而失去正常运化功能所致。若是一有情绪波动即需排便者,为“肝气犯脾”;而每天清晨均需排便者,则为“脾肾两虚”。在治疗上需分别采取温健脾阳、疏肝健脾和温补脾肾的方法,佐以涩肠止泻药物,标本兼治,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忌口”。因为“忌口”与治疗效果的提高和巩固有着密切关系,否则药虽对症,但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徒劳无功;或已有改善,又见病情反复,以至前功尽弃。慢性结肠炎患者需要忌口的食…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证治管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多为“泄泻”、“痢疾”,与“痈疡”有相似之处,病位在广肠,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湿热血瘀为发病之标,病久寒热多夹杂,肝脾肾常同时兼病,常分肠腑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寒热错杂4证。临证时需注意发作期清化湿热不可过于苦寒,缓解期扶正固本亦当兼顾清化活血,并可配合生肌敛疡的治疗方法,久泻不止,可以使用收敛药物。根据发病特点,对病变在左半结肠的发作期患者还可采用中药灌肠方法。在病情缓解后,需服药1年以上,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