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瘿病”范畴,其发病受情志、饮食、体质等因素的影响,与肝、脾密切相关。木郁、土湿则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最终导致痰、气、瘀三者相合壅结颈前成患。张仲景的《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结合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甲状腺结节的防治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未病先防,通过节饮食、调情志、顺天时以阻止疾病发生;二是既病防变,从肝调治、从脾调治以截断病势,防止其传变与恶化;三是瘥后防复,做到静息调养、合理饮食等以阻断疾病复发。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思想中的精华,土木同调可为甲状腺结节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对运用中医药防治甲状腺结节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肺结节归属于中医学“肺积”“积聚”范畴,病机为肺络气郁痰瘀。基于中医学对肺结节的认识,深入探析毒邪与肺络的生理病理关系,认为“结癌转化”是一个不断蓄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由气络病变向血络病变转化的过程。“结癌转化”以肺络气滞为先,痰、湿、瘀蓄积肺络,发为肺积,病久入血络,酿生癌毒,相互胶结,阻络损络。其中,邪气蓄积是毒邪内生的前提,毒邪是始动因素,毒损是关键环节,毒损肺络是“结癌转化”的病理状态,“气郁痰瘀互结,酿生癌毒”是“结癌转化”的核心病机。治疗上未病先防:形神相俱则结无以成;已病防传:解毒通络则结无以传,并佐以消痰解毒、化湿解毒、祛瘀解毒。为中医药防治肺结节以及有效延缓甚至阻断肺“结癌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为中医防控的优势病种,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相一致。建立健全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对于完善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理论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以及明显优势。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将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以及发病率。“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具体体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提前干预以防止高血压病的进展即有病早治;进行合理治疗以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即既病防变;进行综合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即瘥后防复。探究运用耳穴压籽、穴位针刺及贴敷、太极拳及中药内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将高血压病防治的阵线前移,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既病防变"的思想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针对术后存在正虚、癌毒蛰伏、湿瘀病理环境,分别治以补脾益肾养正除邪,搜剔逐邪抗癌致邪去正安,祛湿化瘀使癌毒无所稽留;同时,因癌毒易袭肝肺,故先安未受邪之二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未病的涵义,既包括平人,也包括亚健康者,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时,固护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之时,防止疾病传变;病情缓解之时,预防复发。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理论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思想,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其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肥胖高血压是一个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的疾病,它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通过其独特的养生理念、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同时结合西药治疗,防病抗病相结合,可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肥胖高血压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通过贯彻“治未病”思想,走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高血压之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治未病”思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中,"治未病"思想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一直为各医家推崇,被视为治病救人的最高层次。目前,"治未病"思想可以指导多种疾病的防治,无论在预防、治疗,还是康复阶段,都可以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文章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已愈防复三个方面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于老年病的防治,有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对本人临证影响深远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治病防变、已变救急防危等四个主要方面,而注重培扶正气以防病祛邪是各个环节中治未病的根本。这些理论和经验是中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临证辨证论治老年疾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试图阐述“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中医诊疗中的一大特色,本文从"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出发,并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特点,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和慎防药毒四个方面探讨中医"治未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或欲发的阶段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即疾病发生后要进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发生传变和发展;瘥后防复,即病后应积极采取措施促使疾病康复与防止复发.“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与治疗的整个过程,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cancer, PLGC)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三个方面防治PLGC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病先防,强调顺应时节与调节体质,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全面的治疗疾病,从而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病后防复,脾胃穴位贴和中成药结合养生茶,以防止疾病复发。文章充分阐述了“治未病”思想在胃癌前病变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PLGC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瘀血是血液凝滞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根据临床实际,提出瘀血形成过程中存在“微瘀”这一早期病态,可存在于多种疾病的初起阶段,认为“微瘀”是血行轻微停滞或瘀血积于微处的一种病理状态,归纳其“有形而不易见”“积滞而未壅塞”“缠邪而久不愈”“作病而易夹邪”的病邪特征。间质性肺疾病(ILD)早期病情较轻,瘀血表现并不显著,但治以和络化瘀法可取得较满意疗效。因此提出ILD早期与“微瘀”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在于经络相倾、气滞痰凝、微瘀初成,其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杵状指(趾)、听诊爆裂音等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即“微瘀”之表现;进而以“微瘀”立论,探讨早期ILD的防治思路,采用和络化瘀法,通过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以和调肺络,祛邪蠲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终以化解微瘀渐成之态,逆转肺间质纤维化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与皮肤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未病先防”的理念中,将健康宣教也作为“未病先防”的内容之一,对于皮肤病的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灵活运用脾胃学说、卫气营血学说可以使疾病防患于未然,更能防止病情传变、发展;“瘥后防复”即通过膏方、针灸和适当锻炼的方法以防止疾病的再发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这些在皮肤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医"治未病"防治疾病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介绍了应用"治未病"思想防治原发性肝癌经验,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将该理论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指导性进行总结,以飨同道,希望能够在今后临床工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增生在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常见、多发,因其起病缓、病程长且易复发的特点,临床疗效往往不甚满意,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故早期的防治对前列腺增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前列腺增生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因肺功能进行性减弱,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负担。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理念,其理论指导在增强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阐述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相应于中医学之“鼾症”。现代中医学认为,“痰瘀”为滞,“虚”亦可成滞,“痰瘀虚”是导致“滞”而不通及气机不利的关键病机,贯彻OSA病程始末。临床以“化痰祛瘀,补虚扶正”理论为基,结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进行OSA的防治,可为OSA不同发病阶段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启迪。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对“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总结为:未病先防,调摄固本;既病防变,治在证先;已愈防复,重视调理.并以此浅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