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血管通路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透析生命的最基本保证[1]。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首选的血管通路[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每周透析3次,这意味着要用16号的粗针每周穿刺6针。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逐渐延长,如何选择一种最佳的穿刺方法,如何能够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如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是临床最关注的  相似文献   

2.
穿刺技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 《九江医学》2009,24(4):36-36,49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亦被视为患者的"生命线"[1].如何保持内瘘及最大限度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的透析而内瘘穿刺是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医学文选》2004,23(3):268-270
目的 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 将 1 2 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例 ,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 ,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40°角 ,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2 0°角 ,两组穿刺各 1 2 0 0例次 ,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 94.8%,对照组 85 .0 %,两组有显著差异 ( χ2 =62 .68,P<0 .0 1 ) ;疼痛率 :观察组 5 .5 %,对照组 1 5 .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χ2 =5 4.80 ,P<0 .0 1 )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 %,对照组 1 3 .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8.78,P<0 .0 5 )。结论  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疼痛 ,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通过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穿刺向心穿刺,动脉穿刺离心穿刺。观察组采用动静脉穿刺均为向心穿刺。观察实验前后两组患者CRP、HGB、Ca、i PTH等生化指标与透析充分性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的CRP,HGB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的HGB,差异显著(P0.05),其他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差异不显著(P0.05)。穿刺期间观察组患者血肿、疼痛、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血肿、疼痛、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向心穿刺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减轻患者的微炎症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内瘘穿刺成功率、血肿的发生率以及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184例内瘘成形术后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6例穿刺时采取小角度快速进针法,左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右手持穿刺针,针尖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约呈15~30°,实验组98例采取大角度进针,进针角度约为30~45°,针尖刺破血管壁前层后立即减小角度,与血管壁平行进针,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感觉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共观察2个月,穿刺4 416余次。结果实验组穿刺时疼痛明显较对照组减轻,穿刺成功率2343/2352(99.65%)高于对照组1897/2064(91.92%),皮下血肿发生率9/2352例(0.38%)明显低于对照组32/2064例(1.55%),P均〈0.05。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采用大角度进针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微创医学》2004,23(3):268-270
目的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将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40°角,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20°角,两组穿刺各1 200例次,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4.8%,对照组85.0%,两组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疼痛率观察组5.5%,对照组1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80,P<0.01);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对照组1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8.78,P<0.05).结论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林飞燕 《中外医疗》2023,(6):169-172+177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向心穿刺组(采用向心穿刺法)及离心穿刺组(采用离心穿刺法),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穿刺2个月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和4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向心穿刺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优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穿刺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者占93.33%,高于离心穿刺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向心穿刺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穿刺法易操作,不易出血,穿刺点渗血率低,疼痛程度低,长期使用内瘘功能状态良好,并发症概率要较离心穿刺法低,适合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区域式穿刺法,观察组予绳梯式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正常使用率。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半后,观察组渗血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疼痛、穿刺失败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瘤、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附壁血栓、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内瘘正常使用率均为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予绳梯式穿刺法,可以减少穿刺部位渗血,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按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成功后,按住针柄转动针体,以针体圆点提示转动180°,即使针尖斜面向下并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并常规固定。比较2组的透析效果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透析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针尖斜面向下固定进行透析能保证透析效果,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针尖斜面向下固定透析。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前臂动静脉内瘘与上臂动静脉内瘘两种不同手术术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行动静脉内瘘术并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患者(排除原有重大心肺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常规分为腕部动静脉内瘘组(W组)与肘部动静脉内瘘组(Z组),回顾性分析两种手术术式对左心功能及瘤样扩张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腕部动静脉内瘘与肘部动静脉内瘘两种不同手术术式对左心功能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肘部动静脉内瘘组瘤样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腕部动静脉内瘘组。结论在部分腕部动静脉内瘘闭塞或者难以建立腕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建立肘部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应在术中严格控制开口大小,术后加强内瘘的护理和宣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总结内瘘护理经验,以提高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 对79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内瘘应用良好70例,内瘘狭窄6例,血管栓塞3例,内瘘使用最长者4年,最短用4次后堵塞(2例).结论 动静脉内痿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只有加强对内瘘的护理,才能提高血透治疗的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应用及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使用期间的护理。笔者认为正确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可有效预防内瘘阻塞、感染及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内瘘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医疗体系的健全,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能够进行系统规律的血液净化治疗.我院血液透析者2006年7000人次增至2009年的14800人次.临床实践证明,良好的现察及护理可促进内瘘成熟,正确掌握新瘘使用时间,掌握穿刺方法及拔针后处理,预防内瘘阻塞,及患者自我保健,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防止因护理及使用不当造成动静脉内瘘(AVF)闭塞,从而延长AVF的使用寿命.方法:做好AVF的手术前准备,成形术后护理,掌握内瘘成熟后的使用护理:预防感染、提高穿刺成功率及血流量的正确调节,做好血液透析间期的家庭指导.结果:50例患者的AVF在使用过程中无一例因护理及使用不当造成闭塞,内瘘血流量均能满足透析的需求.结论:重视AVF的护理及家庭指导,可有效防止内瘘闭塞.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基本要素。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国内外血液透析患者的最常用血管通路[1],具有出血少、易穿刺、血流量大、可长期利用等优点,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因此,维护动静脉内瘘的功能是血液透析室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70例建立了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通过对此类患者良好的护理,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70例患者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24~81岁,平均46岁;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47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5例,高血压肾功能不全3例,肾结石引起的肾功能不全10例,多囊肾肾功能不全4例,痛风引起肾功能不全1例;透析时间为1~6年,每周进行血液透析1~3次,血流量200~230ml,每次透析时间为3~4小时;内瘘使用良好65例,血管堵塞5例,内瘘使用最长6年,最短使用2次后堵塞(2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扣眼法和非扣眼法穿刺对血透动静脉内瘘患者疼痛的影响,选择安全有效更能减轻患者疼痛的方法.方法 采用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例,通过自身对照的方法,先用非扣眼法穿刺200刺,再改用扣眼法穿刺200次,然后分别对2组不同穿刺方法 引起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扣眼法穿刺组疼痛感觉明显低于非扣眼法穿刺组.结论 扣眼法穿刺可有效减轻血透动静脉内瘘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43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所有患者中除3例出现动静脉内瘘堵塞和2例内瘘狭窄外,其余38例动静脉内瘘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血流量达300~40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结论:只有加强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穿刺时的精心护理,才能获得手术的成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血透治疗的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行有效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河南省某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状态焦虑量表、疼痛自我效能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及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4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疼痛评分的中位数为4分。穿刺疼痛与焦虑程度得分、抑郁程度得分呈正相关(r s=0.912、0.809,P<0.001),与疼痛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 s=-0.765,P<0.001)。穿刺疼痛主要与内瘘使用时间、焦虑和疼痛自我效能有关(β=-0.861、0.372、-0.151,P<0.05),其OR值(95%CI)分别为0.423(0.194~0.923)、1.450(1.276~1.648)、0.860(0.763~0.970)。结论: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穿刺疼痛管理应予以重视,针对影响因素实施有效干预,以改善患者穿刺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