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启动子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插入突变序列克隆入pMD18-T TA克隆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用等位基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家系1先证者在8号外显子上发现一个杂合基因突变:11514C>T,导致Thr(ACG)359 Met(ATG)氨基酸替换,该突变来自其母亲;其父亲为11496G>A改变,导致Arg(CGG)353 Gln(CAG)杂合多态性。家系2先证者发现了三种杂合多态性:即—323插入10个核苷酸(—323P0/P10)、73G>A(G73A)及Arg 353 Gln均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和外祖父,三种多态性均位于先证者同一条染色体上。家系其他成员的基因型为野生型。AS-PCR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两个家系先证者的FⅦ缺陷症基因型与其临床表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个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家系的临床表型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1BA(platelet glycoprotein Ib alpha,GPⅠb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第28个外显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基因变异情况。探索血管性血友病家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例临床诊断为血管性血友病家系的患者的外周血进行全基因组DNA提取,参照CCDS数据库人类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对GP1BA、v WF28、ADAMTS13基因进行PCR扩增后采用凝胶电泳观察产物是否合格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在一个家系中发现GP1BA基因G1206A(E429K)突变位点,同时检出一父子存在39个碱基缺失但不是VNTR序列,且发现该患儿母亲GP 1BA存在VNTR B/C杂合子。检测到v WF 28多态性位点G4039A(SNP位点)、A4391G(T1381A)、G4664C(D1472H)、T4891C(SNP位点);2个家系的ADAMTS13基因均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 (1)在v WF28上发现多态性位点G4039A(SNP位点)、A4391G(T1381A)、G4664C(D1472H)、T4891C(SNP位点),可能与家系1(2B型血管性血友病)的发病有关。(2)在家系2中,患者的GP1BA基因上检测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G1206A(E429K),可能与患者患有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有关。(3)本研究还发现在家系2中患者及患者的父亲GP1BA基因均存在一段39个碱基的缺失,但并不是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片段。且患者的母亲存在VNTR B/C杂合子。可能是促进该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与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通过检测1例FⅤ缺陷患者及其家系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FⅤ活性(FⅤ∶C)和血浆FⅤ抗原(FⅤ∶Ag)等凝血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及其家系成员FⅤ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结果:患者的PT和APT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18.3s和44.9s,其FⅤ∶C为26.0%,FⅤ∶Ag为20.3%。患者FⅤ基因第22外显子上发现67868C→T的杂合突变,导致2031Glnstop;同时在患者FⅤ基因第10和16外显子上发现2个多态性(SNP)位点,分别为Arg485Lys和Met1736Val;患者的母亲、二弟、三弟、儿子、侄儿同样存在上述的基因杂合突变和SNP,其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患者的父亲和女儿为正常野生型,其FⅤ∶C和FⅤ∶Ag均在正常水平。结论:FⅤ基因第22外显子上67868C→T杂合突变,导致2031Glnstop与Arg485Lys纯合多态性的协同作用是该遗传性FⅤ缺陷症家系FⅤ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苯丙酮尿症 (PKU)是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 ,因患者苯丙氨酸代谢障碍 ,引起尿、血苯丙氨酸(PHE)含量升高 ,同时出现严重的智力低下。我们通过对 3432名婴幼儿苯丙酮尿症的筛查 ,发现一例阳性患者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苯丙酮尿症的检测原理 :检测干燥血片中 PHE含量 :通过样品中 PHE在最适 p H值及温度下与茚三酮反应 ,形成一种非荧光复合物 ,在加入铜离子试剂后 ,该复合物变为荧光物质 ,最后加入 L-亮氨酸 -丙氨酸提高荧光强度 ,产生的荧光强度与样品中 PHE浓度成正比。1.2 方法及对象 :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的临床表型,并检测其SCN1B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选取符合条件的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结果 该家系临床表型包括FS、FS+伴失神发作,通过PCR对所有SCN1B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扩增,所有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测序结果与基因组序列相对比,均未发现碱基改变.结论 GEFS+是一种复杂综合征,具有表型异质性,在本家系中未发现SCN1B基因突变,表明GEFS+具有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6年—2009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状况,为苯丙酮尿症防治提供资料。方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指标为血苯丙氨酸,实验方法用细菌抑制法(Guthrie)。以血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为阳性标准。结果 2006年—2009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新生儿12955例,接受苯丙酮尿症筛查11967例,筛查率为92.37%,筛查阳性37例,筛查阳性率为3.09‰,37例筛查阳性者均召回复查,确诊为苯丙酮尿症0例。结论玉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较高,本地人群接受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尽管未查到患者,还要继续加强大海捞针式筛查工作,确保早期发现早治疗苯丙酮尿症患者。 相似文献
9.
内皮素 1 (ET 1 )对血管的调节作用共知 ,但对肺血栓栓塞症 (PTE)的作用不清。本研究通过测定PTE患者循环血及尿中ET 1的水平 ,了解ET 1在PTE中的代谢异常情况。对象与方法 (1 )PTE组 :1 2例患者男 7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48± 1 2 )岁 ;均经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X线检查 ,其中 1 0例肺通气 /灌注扫描、5例下肢超声多普勒、2例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急性PTE。基础疾病为外科手术或下肢创伤 5例 ,妊娠分娩术后 2例 ,原因不清 5例。 (2 )急性肺损伤(ALI)组 :9例 ,平均年龄 (50± 1 6)岁。诊断依据 :①有相应的原发… 相似文献
10.
1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临床表现多样 ,以持续性血管内溶血 ,阵发性加重为主要特征 ,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等疾病相混淆。PNH患者的血细胞膜上缺乏多种糖化磷脂酰肌醇 (GPI) 锚连蛋白 ,包括补体调节蛋白 (如CD55、CD59) ,这是引起溶血等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90年代以来 ,发现GPI A基因突变导致GPI合成障碍 ,是引起GPI 锚连蛋白缺失的原因[1] 。现将我院 1990年以来诊断的PNH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 病例 :78例均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继发缺血性肠病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1例及文献报道的15例PNH合并缺血性肠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7例,女9例,确诊年龄(41.0±9.6)岁(27~64岁),中位诊断用时42个月。病变分布方面,十二指肠及空回肠13例(81.3%),结肠3例(18.8%),胃2例(12.5%),盲肠1例(6.3%)。临床表现方面,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腹痛(16/16),多因急腹症就诊,伴呕吐(9/16)、发热(4/16)等。单纯PNH继发缺血性肠病14例;AA-PNH综合征继发缺血性肠病2例。诊断以内镜检查为主,影像学及手术病理为辅。治疗方面,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复发,1例死亡;7例保守支持治疗,手术治疗复发率较保守治疗低。结论 PNH继发缺血性肠病罕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内镜检查及病理有助于诊断,治疗后易复发,建议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E)简称肺栓塞 ,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致肺循环障碍而导致。其发病率、病死率及临床误诊率均较高。1 998年 2月至 2 0 0 3年 2月 ,我院明确诊断 2 1例 PE患者。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提高对急性肺栓塞的认识 ,减少误诊及漏诊。1 资料与方法2 1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 1 2例 ,女 9例 ;年龄 2 5~ 86岁。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及气短 1 8例 ;突发性胸痛 1 2例 ;不明原因的突然心悸 5例 ;咯血 6例 ;突然晕厥 1例。同时具备三联症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的患者仅有 5例。全部病例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心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5个中国人先天性长QT综合征(longQTsyndrome,LQTS)家系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性。方法5个家系的成员行临床检查,采集静息心电图。人工测量QT、T波顶点至T波终点之间的间距(Tpeak-Tend,Tp-e)及判断T波的形态。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的位点确定染色体单体型,行连锁分析确定基因型。结果4个家系为LQT2型,1个家系为LQT3型。5个家系中发现了21个基因携带者(男性14例,女性7例),患者的平均QTc和Tp-e分别是(0.56±0.04)s和(0.16±0.04)s。43%(9/21)的患者QTc≤0.46s。50%的患者有临床症状。3例猝死的患者中的2例(67%)以猝死作为首发症状。结论对LQTS患者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性研究,将有助于了解LQTS的临床特点以及指导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7,(6)
目的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目标区域重测序技术,对一个中国肥厚型心肌病家系先证者的64个与遗传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筛查。Sanger测序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并筛查家系成员8例和正常个体100例,同时分析家系突变携带者4例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本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的4例存活家系成员携带MYBPC3基因c.1377del C突变,在100例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突变。携带者中有2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均表现为室间隔肥厚,另外2例为无症状携带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家系中有3例猝死,4例有晕厥史,3例发病年龄小于40岁,2例在40岁后发病。结论基因检测在肥厚型心肌病鉴别诊断和家系筛查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由体细胞突变引起异常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的疾病,患者具有慢性血管内溶血、血细胞减少和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其病理缺陷主要是磷脂酰肌醇聚糖-A(PIG-A)基因突变,导致PNH病理细胞表面缺乏所有需以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的蛋白。但仅有PIG-A基因突变并不发生PNH。只有在其它因素影响下导致正常骨髓造血衰竭时,但异常的PNH克隆大量增殖,部分地取代正常造血,才会引起发病。因此,PNH发病机制的阐明对提高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泡蛋白沉着症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肺泡蛋白沉着症(PAP)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确诊的10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46.7岁。病程慢性迁延,主要症状活动后气促,咳嗽等,体征较少。胸部影像表现呈多样化,可归纳为:地图样表现、碎石路样表现、肺实变样表现、肺水肿样表现及肺间质纤维化样表现等。10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明确。结论肺部影像可以充分显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特点,尽早作TBLB、BALF确诊。 相似文献
19.
孙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3,(1):80-81
<正>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17.1 μmol/L)导致皮肤、巩膜、尿液等发黄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众多疾病均可导致黄疸升高。黄疸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尤其是肝病科医师经常碰到的。临床中黄疸按病因学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各种黄疸疾病临床表现存在交叉,甚至存在2种黄疸均升高的混合型黄疸的情形[1]。临床诊疗上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等,黄疸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学习与总结的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