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干部病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防控措施.方法 严格落实医院针对防控新冠肺炎的措施,结合科室医疗护理工作的实际,制定以人员管理、病区管理、消毒卫生管理为核心的应对措施.结果 科室患者及工作人员均未感染新冠肺炎,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结论 落实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病区的疫情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自2020年4月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在经过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后,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动态清零”策略是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的前提下,当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疫情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石家庄市疟疾监测与处置情况,为全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020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和疫情前同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全市医疗机构报告的疟疾病例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2个时期疟疾病例数量、发病到就诊时间、初诊到确诊时间、“1-3-7”指标完成情况和感染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5例,较疫情前同期(报告53例)减少71.7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报告疟疾病例从发病到初次就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2 d,平均数为2.5 d,从初次就诊到确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1 d,平均数为1.2 d,疟疾病例就诊及时性、确诊及时性、初次就诊单位构成和感染来源分布在疫情期间与疫情前同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8、-0.626,χ2=3.705、0.287,P均>0.05)。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石家庄市疟疾防控工作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期间动物致伤流行病学特征及处置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19年非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组)期间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组)期间收治的新发动物致伤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019年组新发动物致伤患者16 895例,2020年组10 707例,合计27 602例。其中狂犬病预防26 245例,破伤风预防25 212例,猴B病毒感染预防69例,HIV和HBV预防4例。2020年患者初诊时合并发热32例,新冠肺炎密切接触或疑似感染者7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3例。两组患者全部临床痊愈,未发现预防失败者,无新冠肺炎医源性感染或职业暴露发生。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对动物致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有一定影响。疫情期间动物致伤处置策略为在规范化救治动物伤害和防控动物源性疾病的同时,实施常态化、规范化、精准化和个体化的疫情防控措施,并且要重视和加强科普宣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方法,为合理有效地使用该设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18例健康体检者行全身18 F-FDG PET/CT显像,检查过程中提供完善的护理,对18 F-FDG PET/CT显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18例体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PET/CT结果显示,418例中有病变者408例,占97.61%,其中恶性肿瘤9例(2.15%),6例为肺癌,1例为甲状腺癌,1例为胰腺癌,1例为肝癌,均无转移;良性病变399例(95.45%),包括副鼻窦炎、肺炎、脂肪肝、前列腺增生及钙化、肝囊肿、骨关节退行性变、肾结石及肾囊肿、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结论 18 F-FDG PET/CT显像在健康体检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完善的护理工作是PET/CT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信行及其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2月18日—3月11日期间,利用自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信行问卷及抑郁—焦虑—压力(DASS-21)量表,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调查中学生对疫情防控的知信行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DCA持续改进在核医学科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工作流程中的优化效果,以期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工作效率。方法 利用鱼骨图方法分析归纳PET/CT检查常规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依据“二八法则”提出并执行优化PET/CT检查流程,运用信息化管理、完善个体化诊疗方案、动态调整协作流程、强化人文关怀的针对性措施,比较实施PDCA持续改进前后核医学科患者流通量与候检时间的优化效果。结果 实施PDCA持续改进后,在医、技、护协同的联动模式下,工作量大幅增长,患者候检时间缩短、流通量增加,科室工作效率提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DCA持续改进的PET/CT工作流程可以对核医学科的患者诊疗过程进行有序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在描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分布状况、地域传播特征、不同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和早期预测预警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实例,从而为科学防控和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述评,为进一步提升防控水平提供参考,指导实施更加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控制,全国各企业面临复工复产。本文根据目前国家及各省、市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提出几点建议:①复工复产企业必须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②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疫情防控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③做好疫情排查及分级分类管理工作;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应适当推延;⑤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⑥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培训和心理疏导;⑦避免企业员工内外聚集;⑧工作场所科学合理消毒。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前,复工复产企业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做好上述八方面工作,才能打好这场阻击新冠肺炎的战"疫",顺利度过难关,恢复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交通管制和居家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在客观上导致了一些临床试验无法正常进行,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保护受试者因此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以欧美国家和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管理临床试验的政策和指南为基础,阐述新冠肺炎疫情对肿瘤患者和肿瘤临床试验的影响,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肿瘤受试者保护面临的具体挑战,进而从优化卫生资源分配、完善非面对面的知情同意程序、加强受试者访视管理和加大临床试验安全评估力度等方面保护肿瘤受试者。希望这些优化措施能够面向未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依旧起到保护受试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急诊胸外伤的处理策略。方法 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收治的78例急诊胸外伤患者为观察组,依托“互联网+”智慧医疗平台,在出诊、接诊、预检分诊、急诊处置等方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采用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另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采用传统救治方法的81例急诊胸外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院前转运时间、院内急救等待时间、送检时间、送手术室/住院部时间和病死率,分析评价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一体化胸外伤救治新模式的急救效果。结果 两组的院前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急救零等待,送检时间、送手术室/住院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1.28%)低于对照组(4.94%),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外伤救治的时效性不受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实施的影响,依托“互联网+”智慧医疗平台,采用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处理胸外伤,健全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可以简化抢救流程,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风险,提高胸外伤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朱燕萍 《中国病案》2011,12(4):35-36
目的了解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查的应用与编码。方法 PET/CT是PET的功能显像与螺旋CT的精细结构显像两种最高档显像技术的优点融于一体,通过病案分析了解它的先进性及编码相应的章节。结果 PET/CT可为医师提供准确前瞻性指导性建议,编码分类在"核医学(92)"。结论根据PET/CT检查结果,可改变对患者的治疗方案,确定病情进展阶段。编码员要仔细阅读病历,做好疾病、手术及医疗操作检查的编码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和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参与重庆市南岸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历、职称以及疫情期间家庭关系是影响一线临床医务人员焦虑和抑郁水平的主要因素,硕士学历、副高职称和疫情期间家庭关系不满意的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水平高于其他医护人员。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基层一线医务人员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需要加强对其心理状况的关注,针对影响因素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应激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8Ga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68Ga-FAPI-04)PET/CT显像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547例行68Ga-FAPI-04 PET/CT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由2名有经验的核医学诊断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资料、相关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及随访结果对假阳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547例68Ga-FAPI-04 PET/CT显像中共发现假阳性99例(18.1%),其中男56例,女43例。13例经术后病理诊断,包括甲状腺炎1例、肺结核2例、骨结核1例、肺炎性假瘤2例、肺结节病1例、肺良性纤维瘤1例、机化性肺炎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肿块型胰腺炎1例及胰腺黏液囊腺瘤1例;86例经病史、相关影像学检查及长期随访证实,其中颈部8例(9.3%)、胸部13例(15.1%)、腹部5例(5.8%)、骨关节57例(66.3%)、皮肤3例(3.5%)。假阳性显像中与炎症有关的摄取83例(83.8%),以关节炎(23例)和骨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规范化护理在核医学多示踪剂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ET/MRI)多种示踪剂显像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规范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和满意度调查评分。结果 110例受检者全部顺利完成示踪剂注射、图像采集、采集后观察的检查流程,未发生不良事件,经临床医生读片确认,获得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310,P<0.01),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对发热待查(FUO)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检查未能明确诊断FUO病因的32例(男17例,女15例)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PET/CT结果判断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方法,根据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分析18F-FDG PET/CT显像结果。结果 3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后经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证实,PET/CT显像阳性的患者共28例,其中感染14例,肿瘤性疾病(淋巴瘤)6例,非感染性疾病8例,PET/CT显像阴性的4例患者病因未明。6例肿瘤性疾病和14例感染性病变的最大标准摄取值分别为(7.52±1.58)和(3.04±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P0.05)。结论在诊断发热待查的患者中,18F-FDG PET/CT检查为临床进一步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建议常规检查未能确诊的FUO病例,可尽早行PET/CT检查。  相似文献   

17.
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应对策略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行动的总纲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困境,建立和完善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防控的策略体系,建立危机评价和决策制度,构建全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提高世界各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评价、危机决策、危机行动的整体能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受检者PET/CT显像的护理。方法 210例因血清肿瘤标记物增高而常规影像检查未发现肿瘤病灶,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结果经过规范的围检查期护理,210例受检者都顺利完成了18F-FDG PET/CT显像,有76例(36.2%)受检者发现了肿瘤病灶。结论规范的18F-FDG PET/CT显像的围检查期护理直接关系到诊断报告的质量,关系到受检者的依从性等各个方面,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4例病理学证实转移的不明原发灶肿瘤患者行PET/CT全身扫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盲法独立阅片.所有纳入病例均以病理学或3个月以上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结果 PET/CT发现26例患者的原发灶(26/54,48.1%),28例患者(28/54,51.9%)PET/CT未能发现其原发灶,1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此外,PET/CT发现了18例(18/54,33.3%)患者常规检查方法没有发现的转移灶,改变了29例(29/54,53.7%)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患者的诊断及后续临床处治方面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1007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融合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PET/CT)、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3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18F-PSMA-1007 PET/CT及18F-FDG PET/CT显像检查。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方法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骨转移灶的诊断阈值和诊断效能的差异;采用加权Kappa检验分析两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0例患者阳性病灶共215个,前列腺癌原发病灶30个、骨转移灶185个。18F-PSMA-1007和18F-FDG PET/CT显像前列腺癌原发病灶、骨转移灶SUVmax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96和0.81、0.93。18F-PSMA-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